说“层”

2019-01-07 06:29
中国国家旅游 2019年10期
关键词:颜料壁画化石

看完本期杂志清样我们才有点儿意外地发现,在《修补时光的人》专题报道中,“层”字居然出现了37次之多。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是一群特殊的“旅行者”,他们的专长均在于发掘、修复留存至今的过往遗迹:壁画、古代甲胄乃至更加远古的恐龙化石。在他们的讲述中,“层”似乎是个关键概念:骨骼化石表面很不起眼的一层麻点,很可能就是许多古生物学家都在探寻的恐龙皮肤;而壁画则不僅有颜料层、地丈层、载体层等结构层次,不同朝代绘制的作品更是彼此覆盖,一层后代壁画剥蚀脱落后,往往会绽露出光彩熠熠的前朝杰作……

归纳全文各处“层”字的用法,我们或许可以方便地将它们分为两类:一方面有单纯属于空间的层次——比如“油性保护层”之下的壁画,又比如厚度仅60微米,脆弱得像“一层薄薄的卫生纸”的恐龙蛋壳;另一方面,还有像“白垩纪沉积地层”“历代层累绘制的壁画”之类,复合了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概念的层次。所谓修补时光,大体也就是与这些极其珍贵微妙的“层”打交道——研究者每多发现、修复出一个这样的层次,世人对过往世界的认知也就又进了一分。

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的层次,每一个“层”的内部或多或少都有某种自足性:在同地层中的化石之间具有明确的参照意义,初唐壁画上的胡旋舞,也只能借由这层壁画的其他元素才能得到解读。所以不妨说,在其时间、空间维度之外,每个“层”还是一张严密繁复的意义之网,一个半封闭的小世界,其中的各项内容细节彼此说明、相互诠释;假使发掘修复者无视各层差异,把本属不同层次上的内容掺杂在一起,就很可能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而还不止此——修复者尤其不能一味固守单一层次:艺术史研究者可以仅仅关注颜料层上绘成的画面,但壁画修复者的工作则必须跨越颜料层、地丈层、载体层等多个层面。因此修复者不仅精熟于解读单一层面内部的意义,更擅长于实现不同层面、不同世界之间的通达和转译,他们的叙述也由此具有了不寻常的质地:敏锐、开阔,时时绽露出源自第一手发现的光彩和力量。

猜你喜欢
颜料壁画化石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壁画上的数学
帮壁画“治病”
颜料抹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