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宗祠活化利用的探索

2019-01-07 06:24莫小琼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农业、农村地区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乡村战略离不开文化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宗祠活化利用工作不斷转型,以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引导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样发展。本文以广东东莞市为例,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宗祠活化利用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策略,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宗祠;文化遗迹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围绕“三农”工作的推进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对地方文化的探索,只有夯实农村农业的各项文化制度,巩固农村地域文化风貌,继承和发扬农村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够使农村地区获得巨大的升级。广东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中的一叶扁舟,经历着数十年的风云变换,沉淀下了许多深厚的文化财富。其中农村宗祠作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不仅见证着宗族权力、维系着家族情感,传播着地域文明,还同时具有文化保护、历史继承、经济价值等多项功能。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宗祠活化利用的价值及社会意义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升村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以此实现农村地区群众的稳定增收、安居乐业。从整体上看,广东东莞市历史文化悠久,形成了“一湾清水绕人家,依依垂柳现宗祠”的文化景观。错落有致的古祠至今仍然是人们祭祀先祖和往生圣贤的重要场所。在东莞,农村宗祠除了担当着祭祖、教化等价值,还作为商讨家族重大事宜的公共场所而存在。因此,宗祠成为了广大族人进行礼制、礼教宣传的重要场所,成为了维护乡村宗族秩序的“道德法庭”。农村宗祠作为我国乡土建筑的文化根基,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衍生的各项宗祠祭祀活动推进活化利用后,既能够蕴涵淳朴的道德理念,也埋藏了深厚的人文根基。

农村宗祠中包含了祠约等礼仪规制,蕴含着祭祀礼仪、宗谱家规等家族文化,凝聚着深刻的民俗和艺术价值。在广东东莞市,每到节庆时节,村民们都会在祠堂里举行庙会,借助于多样的文化载体,实现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只有加强农村宗祠活化利用,才能够增进人们的家族认同感,将祠堂这种宗族文化产物延伸成为积极的宗法思想,从而使这一文化思想指引人们形成精神支撑,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宗祠活化利用中存在的瓶颈

(一)价值导向

尽管农村宗祠“上奠祖先之灵,下规后嗣之则”在对后人的教化上作用显著,成为了处理家族事务、化解纠纷的“家族法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原有的思想体制有待完善,我们在看到农村祠堂所具备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祠堂在传统文化中所积蓄的私设刑罚、重男轻女等弊端。因此,推进农村宗祠活化利用必须要坚持主流价值引导,祛除糟粕,才能达到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的继承和发扬。

(二)精神引领

乡村文明振兴发展战略中,其首要措施是立足传统祠堂在乡土村落中所起到积极的精神作用,才能够延伸家族文明与历史。但是,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的祠堂已经十分破旧,精神场所的价值难以发挥,尤其是在地域文化的烙印上难以体现其鲜明性和人文性,在无形中阻碍了祠堂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发展,难以实现宗族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

(三)发展策略

一直以来,尽管东莞市市委、市政府对农村祠堂进行了政策性的倾斜,但是在具体的活动推进过程中依然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尤其是在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东莞的文化资产如何转化为丰厚的价值,已经成为了摆在相关职能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增进农村宗祠活化利用的探索

(一)农村宗祠角色的塑造

广东东莞地区拥有丰富的农村宗祠文化,包含了茶山南社古村、桥头迳联罗氏宗祠、中堂潢涌黎氏宗祠、麻涌新基莫氏祠堂等多种地域文化建筑,承载着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沉淀,塑造了不同个性特征的文化。广东东莞在建设文化名城中要积极寻求祠堂文化亮点,才能够通过多种优势、塑造积极发展的角色。例如,麻涌镇祠堂文化在保留原有39间祠堂的同时积极举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集合了建筑、思想、文化、艺术、教育一身,打造具有麻涌镇特色的宗祠活动。

在维护管理上,要积极修缮祠堂建筑的破损区域,使一座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变身成为公共文化空间,将祠堂中凝聚的不同价值发挥到淋漓尽致,使每一座祠堂都能够成为代表区域文化的个性化历史遗迹和文化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竹松雷公祠、逸南林公祠、长盛社学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帮助麻涌新基村莫氏祠堂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继续推进璞潮家庙等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让更多文物、古建筑恢复旧观,为农村古祠增添更多文化元素。

(二)推进乡村文明的建设

近些年来,东莞市政府积极投入专项资金,通过修缮村史展览馆、粤曲私伙局、书画创作基地等形式,对传统祠堂积极改制,延伸农家书院、曲艺社、专题展览室、老年活动中心及健身休闲娱乐广场等形式,充分发挥祠堂“教育人引领人”的价值功能,使农村宗祠成为培育时代道德风尚、占领先进文明的重要载体;以积极开放的乡村文化,凝聚现代农村文明发展视域,摒弃祠堂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陈规陋习,通过举办文明乡风活动,实现尊老爱幼、移风易俗的教育宣传活动。

同时,积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发展,使宗祠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载体,为乡村产业振兴凝聚发展助力。例如,麻涌新基莫氏祠堂为了加强文明建设,以“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基层治理”项目,修缮祠堂、凉棚等传统建筑空间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选取粤曲等地方特色浓厚、认同度广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普及推广,不仅使老祠堂焕发出了新活力,也增进了群众对于家乡的热爱,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也走进祠堂,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浸润。在莫氏祠堂里还开辟了流动图书馆,定期更换新书,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东莞图书馆的海量馆藏。祠堂里还开辟有村史展览和历史文物展览,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前来参观,接受德育教育。

(三)传承宗祠特色文化

不同的宗族在乡土村落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符号的场所,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精神的丰富,使不同层次的市民能够获得更加丰厚的文化滋养。因此,要想借助于乡村振兴的发展视域、推进精神空间,我们就必须要立足阅读文化,使乡村读书成为主力地域发展的“造血剂”。在做活传统祠堂的同时,要适当考虑植入乡村公共阅读功能,改变传统村落阅读底蕴单薄的发展困境。

例如,在东莞市茶山南社古村,为了能够使祠堂“活化”功能更显成效,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谢氏注重凝聚“书香世家”的宗祠文化,在祠堂的祭祀厅里摆放着谢氏祖先的史料,两侧门廊上也挂满了名人诗作与画作,成为当地有名的名人文化展览馆。另外,还通过提炼融入本村的孝德、长寿、楹联等特色文化,让一大批古祠“活”了起来,让祠堂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活化”了一批岭南传统建筑,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公共文化建设双发展,成为东莞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综上所述,推进农村宗祠活化利用将会对乡村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延伸宗祠文化,能够让更多的人继承其中存在的家族精神,使人民群众保持更加积极、和谐的劳动生活秩序,坚定民族自信,体现出了强大的“中国信仰”。同时,以推进宗祠文化为依托,着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丰富多项文化产业,使乡村产业振兴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助力,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正确认识祠堂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性能,继承和弘扬祠堂文化,将农村祠堂变为农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播先进思想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王海军,人物专题档案展览实践与思考——以王昭同志诞辰100周年图片展为例[J].兰台世界,2018(17):46,52.

[2]林洁.吴敏婷,广州浓墨重彩纪念五四百年[J].中国青年,2015(13).

[3]张佼.延安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图片展走进西北政法大学[J].现代企业,2013:145.

作者简介:莫小琼(1987-),女,汉族,广东东莞,本科学士,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新时代新征程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及举措
新农村呼唤更多的知识型“新农人”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哪些农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