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铃蟾人工饲养管理要点

2019-01-08 18:19董昕瑜周淑荣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12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9年8期
关键词:全池蝌蚪人工

●董昕瑜 周淑荣(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112)

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Boulenger),1890]属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 Cope, 1865) 铃蟾科铃蟾属 [Bombina Oken,1816]动物,俗名臭蛤蟆、石蛤蟆、红肚皮蛤蟆等,英文名Onental Firebellied Toad。东方铃蟾生存环境适于寒温性气候,因此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及山东等地,在朝鲜、韩国、日本及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由于东方铃蟾野生资源不断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4)已将其列为略需关注(LC)等级,《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997)则将其列为省级保护野生动物。

东方铃蟾是一种珍贵的药用动物,据陈枫,赵轶千(1986)报道[1],从我国东方铃蟾皮肤中提取出铃蟾肽。铃蟾肽富含功能强大的生物活性成分,可能与东方铃蟾皮肤受伤后自愈较快、不易感染有直接关系。同时,铃蟾肽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在调节免疫功能、抗菌、抗肿瘤等方面可发挥巨大作用,是重要的新药来源,有极大的药用潜力和市场空间[2]。

1 概述

1.1 形态

东方铃蟾成体体长35~50mm,体重约12g。头扁宽;吻圆、略高,无吻棱;鼻孔在眼与吻眼之间;鼓膜不显;四肢短而强壮,趾间全蹼或近全蹼;体腹面皮肤光滑,仅咽、胸部有少量刺疣;背部皮肤粗糙,从头到体侧、四肢均布满暗黑色刺疣,大小不等。背、肩部杂以灰棕色至黑绿色斑点,腹部斑点尤为醒目,为黑色、橘红或黑黄相间花斑,当受到惊扰时,即翻转亮出腹部花斑,以示警告,因此,东方铃蟾又有“警蛙”之称。

1.2 习性

东方铃蟾主要生存在海拔 100m以下的山地、林区,多栖息在山溪的石下、草丛、路边及半山坡上未污染的小水坑、石头坑等静水处。局部种群分布较为集中,最大密度可达30 只/m2左右。5月出蛰。6月在清澈溪水或稻田内抱对产卵,单次产卵9~130枚,在水中发育,经历变态发育,当年长成幼蟾。成蟾可在陆地生活。

东方铃蟾是肉食性动物,食性广泛,食物以双翅目和膜翅目昆虫为主,如蚂蚁、蜻蜓、蜘蛛、蚯蚓及其他幼虫。东方铃蟾食量较大,可全天捕食,由于视力不佳,弹跳能力有限,多用舌卷吸空中或地面距离身体较近的食物。

2 人工饲养管理

2.1 饲养环境

东方铃蟾为两栖动物,因此,人工饲养提供的环境要模拟两栖蛙类的生活环境,即有充足的水面和陆地空间。要求水面开阔,水质清洁。可根据养殖规模选择养殖池或饲养缸。养殖池面积5~10m2,池底安排水孔,池壁光滑密闭,池高0.8m,可设网盖,防止东方铃蟾潜逃;饲养缸容积不小于50m3。饲养环境温度保持在20~22℃,湿度约80%,注意通风和保温。池(缸)中铺设斜坡,水、陆面积比为2:1。缸中注入除氯的自来水,水深0.1~0.15m,在池(缸)底铺设鹅卵石、人造石穴,造出隐蔽、阴凉的栖息环境,满足其生境需求。东方铃蟾野生环境处于高纬度地区,人工饲养环境也要提供充足日照,若日照时长不足,可用白炽灯弥补,保证每天日照时长8h。另外,东方铃蟾喜静,怕惊扰,要确保饲养环境远离嘈杂,保持安静。

2.2 日常管理

2.2.1 密度 据野外资源调查统计,东方铃蟾种群密度约为25 只/m2,雄多雌少,在繁殖期该比例差异更为明显,雌、雄比约为1:10。人工饲养环境下,雌雄比可保持在1:(3~5),养殖密度以24 只/m2为宜。

2.2.2 饲料日常饲料主要为面包虫、黄粉虫,1 周喂2 次,每次每只投喂量约3 只,保证饲料新鲜。可每周添加1 次钙粉和维生素。勤观察,记录东方铃蟾的吃食情况。

2.2.3 换水 每隔3~4d换水1 次,不必全池(缸)更换,抽取1/10 旧水,再注入等量静置1~2d的清洁自来水。

2.2.4 其他 每日检查温度、湿度、照明、水质、体况和种群活力情况,坚持观察记录。

2.3 繁殖期管理

东方铃蟾5月初进入发情期,5月下旬到6月抱对交配。人工饲养环境下,繁殖期可适当增加雄性比例,雌、雄比例可调整至1:5,有利于抱对成功率的提高。交配时,雄性前肢抱住雌性胯部,并将雌性反复压入水中,反复多次后,雌性开始排卵。雌性未见择偶性。雌性排卵最晚在抱对2d后进行,整个产卵期最长可持续1 个月。产卵具体时间和数量根据各地气候和自然环境有所差异。在中国北方地区,产卵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人工饲养条件下,每只每次产卵 40~50 枚,连续产卵 2~3 次。繁殖期饲养池温度调至约19℃,利于东方铃蟾抱对产卵。

进入繁殖期后,每周可增加1 次饲喂。保持饲养水质清澈和饲养环境安静,减少人为干扰。

每天观察记录抱对情况,若发生排卵,及时将卵取出,与种蟾分开饲养。孵化池的规格为面积1m2,池高0.5m,深 15~20cm,pH6~8,保证水质清洁,氧气充足。也可用干净的脸盆代替。

2.4 幼体发育管理

东方铃蟾自然孵化率较高,可达90%,人工饲养条件下,注意温、湿度调节,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孵化效果。室温保持在22~25℃,48h后受精卵即可孵化为有鳃裂的幼体(蝌蚪)。48日龄可完成变态过程,尾部消失不见。幼蟾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不超60 只为宜,否则,易缺氧窒息而死。保证充足照明,每天8h以上。幼蟾饲料有蝇蛆、黄粉虫及蚯蚓等。

3 常见病及防治

3.1 水霉病

3.1.1 症状 水霉病主要危害蝌蚪,常在早春发病。发病后,蝌蚪体表生出大量水霉菌丝,似棉絮状白毛浮在水中,患病蝌蚪不安,食欲不佳,最终衰竭死亡。

3.1.2 防治 对蝌蚪池撒施聚维酮碘彻底消毒,灭除病原菌。对发病池可泼洒0.05%~0.1%的盐水,浸泡30min。

3.2 气泡病

3.2.1 症状 气泡病主要危害蝌蚪,易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发生。发病蝌蚪腹部膨胀,浮于水面,体内含有大量气体,最终因失去气体交换平衡死亡。

3.2.2 防治 该病多发生在夏季气温与水温较高、池水氮含量超标的环境中。首要措施是勤换水,尤其在高温期间,要保证水质清新,条件允许可保持常流水。

3.3 烂肤病

3.3.1 症状 烂肤病对幼蟾和成体均可危害。患病初期头部、背部及四肢皮肤失去光泽,出现白斑,后表皮脱落、腐烂,露出红色肌肉层。该病蔓延速度较快,一周内可感染全池,死亡率高。

3.3.2 防治 主要是由于缺乏VA引起。以幼蟾发病较多。确保饲料多样化,营养全价。添加VA或鱼肝油,也可投喂水产专用复合维生素。

3.4 红腿病

3.4.1 症状 红腿病主要危害幼体和成体。病蟾后肢无力,发抖,腹部和腿部皮肤发红,肌肉有出血点,伏地不动,3~5d死亡。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高,常在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环境中发生。

3.4.2 防治 定期全池消毒,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 2) 全池遍洒;勤换水,改善水质条件;用10%~15%的盐水涂抹病蟾患部,也可用30mg/kg高锰酸钾溶液或20mg/kg呋喃唑酮浸洗患部。

4 注意事项

4.1 新建池需先用消毒液全池消毒,清水多次冲洗后才可投入使用。

4.2 条件允许者可分设孵化池、蝌蚪池和幼蟾池,并按同等幼体规格分池饲养。

4.3 饲养管理科学合理,日常观察要勤,防止东方铃蟾潜逃以及敌害侵袭。

猜你喜欢
全池蝌蚪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海里的巨头蝌蚪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健康养殖问答(25)
蝌蚪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星云
人工制冷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