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生三要》三种特殊之药谈无为养生思想❋

2019-01-08 18:26林泽斯肖剑龙张晓溪赵海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寡欲益寿养心

李 婉,林泽斯,肖剑龙,张晓溪,赵海潞△

(1. 桂林医学院广西糖尿病系统医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 2.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广州 510006; 3. 桂林医学院广西免疫学重点学科,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医养生学历经夏商周、汉唐宋明等数千年,至清代血脉不断,经典著作汗牛充栋,其中的《养生三要》为清末医家袁开昌(下称圃翁)所写[1]。全书分卫生精义、病家须知、医师箴言三部分,不仅从总体上论述了养生之道,同时还对病人和医者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一本十分有特色和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并没有提到养生的具体药物或是食物,而是收录了一些特别的养生“药物”,即“不药之益寿丸”“无价之药”“不药之药”,集中体现了“药养、食养皆不如神养”的独特观点。笔者认为“养神”是本,“养身”是末,无为是本,有为是末;神养是无为法,身养是有为法。无为养生的概念来自老庄[2],即以无违、无妄、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无所得、无欲无求、无不为的思想指导养生。虽然养生的境界有所高下,展现的生命现象差别不一,但养生的源头与目的是一致的。本文即从《养生三要》中3种特殊之药做相关论述,揭示无为养生的现实价值,从而警醒大众避免过食、滥用营养品、药瘾(Too Much Medicine)[3-4]、过度运动锻炼。虽是管窥之见,不能尽述其中奥义,或可抛砖引玉,稍作启发之用。

1 卫生精义——陆清献公不药之益寿丸

足柴足米,无忧无虑,蚤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起利,不入典当门庭,只消清茶淡饭,自可益寿延年[1]15。

所谓不药之益寿丸就是指温饱有保障,就没有忧愁和顾虑,及时交完官粮,就不会受到惊吓和羞辱,不欠人的债务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息,就不用去当铺抵押物品,如此只要每日清茶淡饭就可以益寿延年。本篇体现的观点是情志协调、神凝气聚方能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谓“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圃翁在本书中,多次阐述此观点。如《卫生精义·“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1]5提出,养生以坚持“慈俭和静”为根本,若要长寿当心怀慈祥之气、惜福,还要保持心气平和。而“静”一方面是指身体不能过分劳累,另一方面是说心也不要轻易波动。书中以砚、墨、笔的寿命为例,说明越安静寿命越长。养生过程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病家须知·存退步心能却病》[1]103圃翁引《言医》:“人当卧病,务须常存退步心,心能退步,则方寸之间,可使天宽地旷……不则,今日当归,芍药,明日甘草,人参,是以江河填漏卮,虽多无益也。”众所周知,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太过是人体发病的内因,古代养生大家多认为养生重在养心。《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云:“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若要养生,应当安于所得、知足常乐。七情泛滥会引起脏腑气机失调,即《内经》所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金匮要略》中就记载了百合病、奔豚气、梅核气、脏躁等情志病。现代研究亦证明,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经受情绪的过度困扰,如失眠、消化不良、寝食不安、肺结核、乳腺癌等。针对情志致病,与《养生三要》齐名的著作《寿世青编》提出了养心之法,即“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5]”可见,协调情志是养生的重要方面,惟正其心者方可修身养性,而养心不仅是不用吃药的益寿丸,更是无价之药。

2 卫生精义——无价之药

吕叔简曰:“愚爱谈医,久则厌之,客言及者,告之曰:‘以寡欲为四物,以食淡为二陈,以清心省事为四君子。无价之药,不名之医,取诸身而已。’[1]34”

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方的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药膳。欲望是亘古人生的动力,倘若纵欲,以四物汤养血犹如杯水车薪,甚至火上浇油。对待欲望,有者纵欲,有者节欲(寡欲),有者绝欲。以寡欲为四物,实为补血养血之良药,因为心主脉舍血,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以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的二陈汤,是中医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代表处方。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其味也。食入肝则酸,入心则苦,入脾则甘,入肺则辛,入肾则咸。脾主五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维持生命离不开日常饮食,多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痰、内热消渴。若不食淡,纵服二陈以祛痰求流清,奈何源浊。更有贪图厚味者,或者痰迷心窍,或者胀死毒死(过敏而死)。是故养生者不可不清淡饮食,食淡者以五谷为主,因五谷最得天地清淡之精气,所以“五谷为养”。

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是中医益气和中方剂。若能清心省事,不用四君子汤自然益气和中。孔夫子“四十而不惑”,颜回之“坐忘”,庄子之“心斋”,孟子“四十而不动心”,实乃清心省事、善养浩然正气之千古楷模。

寡欲、食淡、清心省事是养血、养气、养心的无价之药、不名之医,此药此医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外求而得,不是自家珍宝。《卫生精义·殉利殉名》篇[1]26嘱咐养生者要放下对名利的贪求,保持淡泊平和。《卫生精义·三毋三寡》[1]32告诫养生者:“毋多欲,毋劳神,毋苦形。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所以君子有三戒: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卫生精义·治心》[1]36提出,若要治病当先治心,治心是为了摆脱外物困扰,善于治心的人,方可获得“不期寿而增寿”的目的。《卫生精义·除妄》[1]40认为,养生必须去除妄想。

中医养生向来提倡淡泊清静、少私寡欲。孙思邈认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这“十二多”是养生的大敌,因而提倡“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这“十二少”是中医心理养生的精髓[6]。可见养心之道不患少而患多。由是观之,寡欲食淡、清心省事确为无价之药、不名之医,不名之医善用“不药之药”。

3 病家须知——不药之药

有病素不服药者,不为无见。但须得知病从何来,当从何去,便是药饵。如饥则食,食即药也;不饥则不食,不食即药也;渴则饮,饮即药也;不渴则不饮,不饮即药也。恶风知伤风,避风便是药;恶酒知伤酒,戒酒便是药。逸可以治劳,静可以治躁,处阴以却暑,就燠以胜寒,衰于精者寡以欲,耗于气者守以默,怯于神者绝以思;无非对病药也,人惟不自知耳[1]105。

所谓不药之药,是指有些事物虽不是一般意义的药物,也可以治病。如饿的时候食物就是药,不饿的时候不吃就是药。如果怕风,避风就是药,如果知道酒可以伤人,那么戒酒就是药。安逸可以治劳累,

安静可以治急躁,处在阴凉处用来却暑气,靠近暖的地方用来对抗寒气,精力衰的人就减少名利财色四等欲望,少气的人就保持安静默然的状态,乏神的人就断绝思虑等等,无不都是针对病症所开出的药。不药之药体现的正是无为养生思想的精髓,即养生要顺其自然,不必太刻意,更不要过度。《卫生精义·养生以不伤为本》[1]21亦阐述了此观点,提出了养生要以不造成伤害身体的情况为根本,具体说来即吐痰不可过远,走路不可过快,避免出汗过多,不要吃太多生冷食物,不能对着风口饮酒,不要频频洗澡,类似大寒大热、大风大雾这种容易引起生病的因素都不能去冒犯等诸方面。

不药之药即药病相治,病瘥药除。否则执药成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药。当今医院药店已经市场化、企业化、商业化,宣传推广多食、多补营养品、多药、多淫技奇巧,导致过度诊断、过度治疗、滥用药物,造成药物抵抗、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结果事与愿违,因此不药之药、无价之药才是无名之医。无名之医方是上医,上医以非药为药,中医以药为药,下医药成非药。非药为药者如云:无有一物,不是药者,饥渴之时食饮为药,不饥不渴之时不食不饮为药,无时无处无不是药。岂云:是药非药?世人以病为苦。先圣云:病者众生之良药。若善服食,无不瘥者也。以药为药者,即应病与药,随手痊愈。药为非药者,即不识病原,反增其疾。醍醐上味,人参黄芪,翻成毒药。

4 思考

虚空、空气、水、土,此四物不仅平常、普通,而且无价、不药,非世寿所拘,不仅人类离不开,动物、植物、微生物也离不开,然鲜有得其颐养者。清风与明月,此二陈不仅平常、普通,而且无价、不药,非世寿所拘,然鲜有得其颐养者。食色性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其味也。无论“益寿丸”“无价之药”,或是“不药之药”,都说明养生切忌污染本性,所体现的都是一种本自具足的无为养生思想。无为养生能够展现出药物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等主动创造条件去保身尽年的积极养生,积极养生离不开无为养生,无为养生的底线是保护生命不受损害,以达到全生的效果。《周礼·天官》有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内经》谓“毒药攻邪”,毒药本具有治病与致病的双重属性,盲目使用药物或是具有药用效果的食物来养生,很多时候反而会带来损伤身体的结果。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能够体会无为养生,不要过度追求养生保健,已经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了。病从口入,日常食饮有节,生病知道忌口,谨慎医药可以保身、养亲、尽年。因此,对无为养生的认识与实践相较积极养生而言更为重要,而不药之药作为无为养生的根本,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目前日益增多的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和医闹事件,同时通过专心致志、妄想心歇、以养神之虚,自然长生久视。

猜你喜欢
寡欲益寿养心
益智又益寿的核桃
夏至重养心
篆刻欣赏
夏至养心喝“三茶”
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
夏季穴位养心
自宽益寿
期待美好
近花益寿
简单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