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植 业

2019-01-09 12:59
江苏年鉴 2018年0期
关键词:总产耕地全省

【夏粮生产】夏粮生产克服秋播期拉长、晚播比例高、播种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实现产量、质量、效益三增。全省夏粮种植面积24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3万公顷;总产1260.6万吨,比上年增加44.1万吨;公顷产5252.7 kg,比上年增加232.5kg。其中小麦218.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万公顷;总产1170.9万吨,比上年增加51.3万吨;公顷产5369.3kg,比上年增加256.8kg。

【秋粮生产】秋粮种植面积300.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万公顷;总产2279.2万吨,比上年增加29.7万吨;公顷产7581.0kg,比上年增加106.3kg。其中水稻227.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9万公顷;总产1924.9万吨,比上年减少6.5万吨;公顷产8457.6 kg,比上年增加 41.3kg。

【棉花生产】棉花种植面积4.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2万公顷;总产5.1万吨,比上年减少2.3万吨;公顷产1226kg,比上年增加61.2kg。

【油料生产】油料种植面积41.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7万公顷;总产126.4万吨,比上年减少5.5万吨;公顷产3068kg,比上年增加60kg。夏收油菜籽种植面积31.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4万公顷;总产88.6万吨,比上年减少5万吨;公顷产2840kg,比上年增加55kg;秋收花生种植面积9.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2万公顷;总产36.2万吨,比上年减少0.5万吨;公顷产3946kg,比上年增加36kg。

【种植业管理】稻田综合种养 省财政扶持22个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县,比上年增加12个,扶持示范基地57个,带动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4.5万公顷,其中稻虾共作面积1.7万公顷、稻鸭共作面积0.4万公顷。据调查显示,展示基地各种模式亩纯效益比种植常规水稻普遍高1500元以上。各地优质高效品种和高效模式比重进一步增加,据统计,2017年全省南粳、苏香粳系列等优质食味稻米面积超过53万公顷,占全省水稻比重超过20%。

水稻集中育秧 全省建立水稻集中育秧点5109个,集中育秧面积(秧池)达1.1万公顷,服务大田面积98万公顷。

农药减量行动 在太仓、通州等10个县(市、区)推进标准化病虫害智能化监测场建设,牵头成立全国首个省级病虫抗性监测网,在全省30个县(市、区)开展杂草、小麦赤霉病菌、二化螟、稻飞虱等重大病虫草抗药性监测。试点推广农药统一配供的“苏州模式”。2017年全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82.5%,化学农药用量较上年减少4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7.6万吨;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数达6930个,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日作业能力55.33万公顷,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8.7%。大型高效植保机械社会保有量达5148台(套),农用植保无人机保有量1045台。累计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169个,核心面积0.59万公顷,辐射带动13.83万公顷。

耕地质量提升 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建立67个国家级监测点。全省设立4613个产地环境质量预警监控点,其中国控点1613个,省控点3000个。按照农业部要求启动实施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与统计,全省采样7000个。完成补充耕地评定项目3001个,评定面积4.14万公顷。建立17个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基地。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全面展开,创建4个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省级轮作休耕试点县扩大到20个,试点面积达1.67万公顷。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0万公顷。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新增泗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锡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每个农业产业园获得1亿元扶持资金。经省政府同意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共批准1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单位,拟分3年安排500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示范园建设。

(佘义斌)

延伸阅读:江苏“十二五”时期种植业发展

10月23日,兴化市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粮食产业园,收割机在收割水稻 汤德宏 王庆朝/视觉江苏网

“十二五”以来,全省各地按照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先后开展粮食稳定增产、粮食丰产增储等行动,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现代种业工程、水稻集中育供秧、重大病虫防治等重点项目,全省种植业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种植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以来,全省粮食面积实现恢复性增长,2015年全省粮食面积54.26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4.23万公顷。在面积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区域布局进一步集中,在保持苏南地区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突出加强苏中、苏北特别是苏北粮食主产区的建设力度。2015年,苏中、苏北粮食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的86.5%,其中苏北地区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1.3%,分别比2010年高1.1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消费特点,突出了以水稻为主的口粮品种生产,形成了四大优质稻米优势区,优化了粮食品种结构。棉花、油菜等作物适应性减少,受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不高等因素影响,棉花、油菜等作物面积呈下降趋势,2015年棉花、油菜面积分别为9.43万公顷、37.57万公顷,比2010年分别减少14.14万公顷、8.44万公顷。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通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重点产业项目示范带动,切实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粮食总产、单产水平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2012年,制定了全省粮食亩产吨粮县认定标准和创建意见,启动开展“亩产吨粮县”创建工作,以县为创建单位,推动稻麦周年高产、大面积平衡增产,对连续两年稻麦单产之和超过1000kg、总产2.5亿kg以上的县(市、区)认定为亩产吨粮县,到2015年累计认定亩产吨粮县21个。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达 356.15 亿 kg,比上年增加 7.1 亿 kg,比2010年增加32.65亿kg,实现连续12年增产,居全国第五位,12年累计增产109亿kg。2015年,全省粮食单产437.7kg,连续十年稳定在400kg以上,比上年增4.8kg,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主产省(稻麦两熟制地区)第一。

良种良法应用不断普及。全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系统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研究应用了一大批粮棉油生产科技成果,并启动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配方肥、主推农药”名录推介发布工作,种植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品种选育、技术集成推广水平居全国前列。品种选育推广上,“十二五”以来全省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09个,育成了一大批单产潜力700kg以上的水稻品种和600kg以上的小麦品种,已有19个水稻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占全国认定总数的1/6,认定数量居全国第一,超级稻应用面积86.67万公顷,占全省水稻比重达38%以上。高产技术研究集成上,集成配套推广了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抛秧高产栽培、秸秆还田轻简栽培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力地促进全省水稻单产水平的提高,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全国18个省份推广示范,是江苏水稻生产第一大主推技术,全省推广166.67万公顷,覆盖率达70%以上。玉米主产区推广实施了全程机械化综合丰产技术,“十二五”期间淮北主产区玉米单产提高50kg以上,出现了一批单产过千斤的县。集成创新了3项油菜机械化播栽和收获技术,重点推广了4项油菜技术模式。

化肥农药减量控害有序推进。围绕农药减量使用,建立了行政推动、补贴拉动、示范带动、部门联动的“四轮驱动”推广机制,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全面普及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推广农作物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面积1千万公顷次以上,粮食、蔬菜病虫危害损失率分别被控制在3%、8%以下,每公顷减少用药24次。2015年全省农药使用数量比2010年下降13.3%,降低了农产品农药残留,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围绕化肥减量使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冬闲田绿肥种植以奖代补、多种形式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等项目实施为抓手,科学减控化肥使用量,努力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2015年全省化肥使用量320万吨(折纯),较 2010年下降 6.2%。

种业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2011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种业强省建设目标,2013年制定出台《江苏省现代农作物强省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2014年出台《江苏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路线图,种业发展扶持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同时启动品种区试审定制度改革,修订《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规定》,创新种业科研创新成果评价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好品种脱颖而出的制度体系。逐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种子企业流动,推动全省科研教学单位与所属种业企业全部完成科企分离,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具备创新资源的企事业单位,组建企业育种研究院。建立公益性种质资源交流利用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共享,推动产学研结合,联合省内农业高校开设现代农作物种业硕士研究生班,加大企业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力度。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现代种业发展专项,支持种子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为企业开辟自主创新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开展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评价,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耕地质量保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耕地质量管理法制建设取得成效。2011年,省人大审议通过《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规范了耕地质量护养、监测评价和奖惩制度,建立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长效投入机制,完善了耕地质量监督管理机制措施。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政策得到落实。根据省政府的有关规定,省财政每年将土地出让金省级集中部分的30%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每年安排约8000多万元重点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绿肥种植以奖代补和耕地质量监测等方面,实现了“取之于土,用之于土”。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启动。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将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落到实处,根据《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省农委与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制定下发了《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规范》,明确了补充耕地质量评定管理机制,规范评定程序,细化评定内容,提出后续管理要求,并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

从面临挑战来看,一是耕地等农业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已不到0.06公顷,仅相当于全国水平2/3。全省仍存在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现象。二是农产品价格出现“天花板”效应。随着逐年提高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已高于进口农产品税后价,出现国内外价格“倒挂”,在大量进口低价农产品冲击下,国内农产品价格已经“触顶”,农业效益受生产成本的“地板”效应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效应双向挤压。三是经营主体多元复杂、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呈现多元化,有散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管理指导难度大,从事粮食生产农民平均年龄两年前已达58.6岁,老龄化现象突出。四是农业科技服务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力不足,突破性品种不多,高产优质抗病抗虫品种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不健全,特别是乡村,农技人员数量少、知识老化、年龄老化问题突出,服务效能不高。五是化学农业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了增加产量,形成了依赖高复种指数、高化肥农药投入的生产路径,江苏亩均施肥量、用药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承载压力大,农业环境受污染和农业自身面源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六是自然灾害影响规律难寻、应对基础薄弱。近年来,极端高温、强降雨、连续低温阴雨寡照以及“秋冬春”连旱等灾害性天气频发,规律发生变化,预报预测难度加大,且整体气候变暖,季节温度变化不鲜明,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旱涝保收农田比重、高标准农田比重仍不高,不少田块还处于渠断、网破、田碎的状态,耕地质量退化,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猜你喜欢
总产耕地全省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2021年山西省夏粮总产24.34亿千克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耕地时节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