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痛点与对策

2019-01-09 07:06齐爽
创新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

齐爽

摘 要:未来,中国自贸区的建设不仅要解决与国际高标准对接的问题,还要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与博弈,自贸区将成为践行和探索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先行者,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区。作为内陆核心地区,河南在高水平建设自贸区的过程中面临制度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战略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制度创新协调成本高、专业化人才队伍较为缺乏等重点、难点问题。实现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区可以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和工作效率;加快“买卖全球”步伐,打造促进外贸增长新动能;放大产业集聚虹吸效应,实现更具规模的产业协同;完善各类配套法律法规,全方位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完善各项辐射传导机制,带动经济全面高水平发展等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河南自贸区;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9-53-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9.008

从“十三五”时期开始,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攻坚决胜阶段,将实现从汗水驱动到创新驱动、从代工到自立、从中国视野到全球视野的转变。党的十八大进一步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研究如何高水平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河南自贸区}不仅和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同时对于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推动中原城市群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河南发展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因为错过了中国开放初期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浪潮中,河南将面临更加严苛的国际标准和环保标准。但与此同时,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也为河南自贸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形势,将河南打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高地,对河南实现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深度融入对外开放至关重要。

1 河南高水平建设自贸区的必要性

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开放的背景下,作为内陆地区,河南对外开放与自贸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在新形势下,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河南高水平建设自贸区具有很高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1 踐行和探索国际规则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自贸区肩负着建立提供优质制度供给和创立更高标准的国际规则的重要使命。已经成熟的、适应经济发展大潮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国际规则我们要遵守,没有规则的空白领域和不适应新型经济全球化大势的,必须创造和进一步完善。另外,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方面的提升,不断提示我们还应成为全球策源能力最强的国家,即自贸区应该成为资源创新能力最强的高地。未来,自贸区建设不仅要解决与高标准对接的问题,还要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与博弈,自贸区将成为践行和探索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先行者。

1.2 在开放上主动大有作为的前提

河南自贸区作为第三批自贸区试点,有历史使命感和担当,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方面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把自贸区建设成知识人才高地、制造业高地、制度创新的高地、优质资源配置的高地。高水平建设自贸区是自贸区实施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尤其是进行首创性改革的必要前提,是各项政策措施得以落地的基础。此外,自贸区在未来要成为高效配置和优化资源的平台和载体,需要进行首创性的改革。内陆自贸区建设更应该主动在开放和大胆试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1.3 实现从“量”到“质”跨越的关键

自贸区应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窗口和先行者,探索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道路。原来的自贸区、各种特殊经济功能区和园区,包括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区等,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特殊经济功能区。新形势下,自贸区的发展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高水平建设自贸区是必须的。具体而言,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贸区的战略叠加效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形成若干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而不是若干企业的集群。此外,未来自贸区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贸易改革、加强国际交流与金融合作等方面为开放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全面的便利化政策、更高效的物流管理等质变的形成,则是自贸区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 河南高水平建设自贸区的现状分析

河南作为我国内陆开放的一个典型缩影,经过40多年的深层次开放与变革,在我国开放的前沿同样取得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开创性成就,也为河南高水平建设自贸区积累了众多的政策保障。

2.1 陆空交通基础建设逐步完备

在郑欧班列建设方面,2019年上半年,中欧班列(郑州)总开行524班(322班去程,202班回程),同比增长75%;总累计开行2 284班(1329班去程,955班回程),累计运输货物重量达101.1万吨,价值108.1亿美元。中欧班列(郑州)在全国63个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往返均衡率、计划兑现率、运输安全、市场运价等重要质量安全综合指标评价,名列第一。中欧班列(郑州)目前已实现了对欧洲、中亚和东盟物流服务网络全覆盖,打通了河南与中亚地区的联系,补足了中亚无出海通道的短板,为河南与东盟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郑州新郑机场基本形成覆盖我国内陆主要城市与欧、美、亚和大洋洲的航线网络,并且呈现出国际货邮量大于国内货邮量、全货机货邮量大于客机腹仓、进出境货邮量基本平衡的发展态势。新郑机场现已成为全国第二个可实现“机公铁”零换乘的机场,目前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已有76家,开通航线242条,航线网络可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2018年,新郑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 733万人次,同比增长12.5%(见图1),增速在全国2 000万级以上前22个大型机场中,排名第一,行业排名升至全国第12位;货邮吞吐量为51.5万吨(见图2),全国排名第7位;客货运规模自2017年以来持续保持中部“双第一”。

2.2 外贸及进出口结构不断改善

2014—2018年,河南的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整体好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出口总额的增速,一直都领先全国水平。2018年,河南省进出口总值5 512.7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同期增长5.3%,进出口总值历史首次突破5 5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创近5年新高,进出口总值位列全国第11位,中部地区第1位。

2018年,河南进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其中,机电产品的进口总额占全省进口总额的72.5%,高新技术产品占60%。进口额居全省前五位商品为集成电路,电视、收音机及无讯设备的零部件,仪器仪表,铜矿砂,农产品。2018年,河南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在继续提升。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2.8%,高新技术产品占63.6%。出口额居全省前列的商品为电器及电子产品、农产品、机械设备、未锻轧铝及铝材、衣着鞋帽、人发制品。

2.3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集中扩大投资和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河南工业发展规模快速壮大。1978—2017年,河南工业生产总值增长317.7倍。近年来,河南工业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突出抓好智能制造作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逐渐打破原来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低端工业生产结构,中高端制造业获得飞速发展。工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7.7%,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2.3%,战略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2.2%,分别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同期增速0.5、5、5.1个百分点,也高于同期传统产业、高耗能工业的增速(分别为6.7%、7.3%)。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服务业规模效益持续提高,服务业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32.2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9 198.68亿元,增长了594倍,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不断提升。此外,在航空偏好型的航空经济发展方面,河南航空经济目前已形成智能终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航空制造、电子商务、航空物流、现代服务八大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018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3 000亿元,达到3 074亿元,同比增长7.3%,,增加值335.5亿元,同比增长11.8%。跨境电商持续呈现翻番式增长,已形成“一区多园、多模式”發展格局。郑州航空港现已成为全球手机、高端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冰鲜水产品、进口水果集散中心,成为带动郑州、河南乃至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2.4 各项国家战略叠加合力巨大

从实施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在河南落地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与河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战略在河南形成了政策叠加优势,为河南聚集更多优质资源要素、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具体而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高端制造业不断集聚,临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货邮吞吐量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外向度迅速提升,已经成为河南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聚集高端生产要素、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的战略突破口。粮食核心区的建设,将极有助于河南农业大省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河南的优势基础产业。粮食大省的建立也为河南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国际竞争力。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战略的落地,使河南成了中原经济发展的腹地,有助于各类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河南聚集,为河南寻找新的经济突破口和寻找经济发展新引擎提供了条件。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立,更加有助于河南的创新发展和科技创新,助力河南打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科技产品和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以及对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不断凸显,将极大有助于河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3 河南高水平建设自贸区的四大痛点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极具竞争力的国内环境,河南积极思考建设高水平自贸区是打破现实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河南高水平建设自贸区存在以下四大难点。

3.1 制度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

目前来看,虽然河南自贸区具有一定的制度创新动力,但总体来看,其创新动力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河南自贸区的优惠政策不多,主要以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主,相关的税收、投资优惠、金融支持措施等并不多见,未来应进一步详细制定针对自贸区发展过程中税收、投资优惠政策的专门文件,并为自贸区内企业积极争取资金和金融支持。其次,对自贸区制度创新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缺乏专门的法规进行保护,导致制度创新的风险高。如河南自贸区在放宽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时(如企业注册资本由验资制变成备案制、监管方式由事前监管变成事中事后监管),会面临放开容易监管难的问题,在监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风险。如果不对这种制度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免责,对河南自贸区的深化改革探索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3.2 战略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河南的各类国家战略联动实践较为滞后。就开放型经济来讲,自贸区、航空港、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战略联系尤为紧密,但目前对这一优势尚停留在认识层面,未从推进视角形成具有建设性的合作机制,战略叠加效应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对战略联动机制缺乏深入研究。自贸区、航空港、自主创新示范区各自具有不同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各自任务庞杂、目标宏大,因此,在战略联动机制等顶层设计缺失的情况下,三方必然缺乏合作的热情和动力。但从全省一盘棋的大局来看,三大战略在人才、资金、技术、创新、改革等多个领域存在共同需求和合作空间,三者甚至存在地域范围内的重合。战略联动机制的构建需要对三大战略各自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预期目标具有清晰的把握,并从中找出三者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点。战略联动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乘数效应意义重大,但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3.3 制度创新协调成本高

第一,部委放权的强度及意愿与地方所需之间的匹配性不强,导致河南自贸区的协调成本高。虽然河南自贸区具有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但由于制度创新要突破各种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刚性约束,而要突破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则需要河南自贸区尤其是自贸片区主动对接中央相关部委进行协调。从部委角度来讲,对自贸区进行放权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不少监管风险,另一方面,有些核心权力的下放会导致相关部委在这方面的权力萎缩。因此,中央部委放权的积极性和力度与河南自贸区的期望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河南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协调成本。第二,河南自贸区的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增加了制度创新的协调成本。一是河南省自贸办的定位问题。目前,由于郑州、洛陽和开封自贸片区的级别低,难以协调省直机关,更难以协调中央部委,增加了郑汴洛三个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协调成本。二是河南自贸片区自身的定位及级别问题。郑州、洛阳和开封三个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均由一名副厅级领导兼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主任为正处级,这一较低的行政级别导致其在同级间的协调能力相当有限,对上级部门的协调能力更弱,这加剧了制度创新的难度。

3.4 专业化国际人才队伍缺乏

河南自贸区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则急需高端人才支撑,但在实践过程中,类似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的实施,二者普遍面临“选人难、高端人才成本高、政策不允许”等困境。首先,高端人才引进过程中政府自身队伍的理念和素质及国际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对接的渠道和服务水平。其次,河南的国际高端人才培养计划较为滞后。河南现有的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仍然不能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且人才培养存在“远水不解近渴”困境,无法立即形成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撑的困境。再者,国际资源引进力度不足。在经济“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在开放型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懂外语、懂技术、懂管理、懂国际运作的国际化人才,以至于河南在市场开拓、研发设计、商务谈判、项目管理等领域的发展受到制约。

4 河南高水平建设自贸区的对策

新一轮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为河南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形势,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区,将河南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对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而言,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4.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和工作效率

一是要加快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进管理人才的方式方法,让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强化创新创业激励,充分保障人才的知识成果产生相应的效益,合理划分单位和创新人才之间的权益,为最大限度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提供法律保障,更好地激发人才潜能。二是全面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自贸区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改革审批方式,加强综合监管,对纳入改革试点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采用取消审批、取消审批改为备案、简化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加强市场准入管理,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部署,有序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三是完善监管制度、政策体系和服务框架,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型贸易业态健康发展。加大新兴产业招商力度,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和高科技产业。通过外资企业扩大相应市场,在龙头企业招商、配套产业招商、延链补链招商上狠下功夫,重点引进五大千亿产业、加工贸易型外资项目。

4.2 加快“买卖全球”步伐,打造促进外贸增长新动能

一是创新培育多层次的跨境电商新模式。未来跨境电商(B2B2C+集结仓+监管仓+海外仓+综服平台)9610/1210模式将成为主流阳光化模式。河南要支持本地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和传统外贸企业从“产品走出去”转向“服务走出去、品牌走出去”,依托海外保税仓积极布局全球供应链,开展跨境电商M2B2C出口和B2B2C出口模式试点,以新渠道抢占新市场。与邮政合作,全力推动打通境外“最后一公里”的发展瓶颈,快速抢占全球消费市场。二是积极引导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海外仓储及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快构建跨境电商区块链防伪追溯机制,将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纳入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跨境电商物流服务水平。搭建多元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多层次的跨境电商监管体系,着力提升我国跨境产品的质量,维护“中国制造”的形象。三是进一步营造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制造业的氛围。更好地激发企业活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系统梳理上级关于降低税费、用工、用地、用能、物流等成本的各类政策。做好对民营企业的宣传引导和政策指导,积极主动向民营企业宣传相关政策、提醒业务办理,指导民营企业依法依规享受相关优惠支持政策。

4.3 放大产业集聚整合效应,实现更具规模的产业协同

一是优化提高产业转型升级与整合质量。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实施大项目与大企业带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链条。高度重视解决各个产业链环节在发展中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生态尚不完善、发展效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长期性突出问题,高度关注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态势和产生的新矛盾,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二是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依托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同时,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匹配程度,加快形成服务型制造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互促共进,大力发展创新联盟、技术中介等新型创新组织,强化创新型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企业间紧密互动联合,推动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用一体发展的创新体系。三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努力在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现代金融等方面实现突破。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创新与发展。密切关注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小型和分散型产业园区的整合。营造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拓展跨界产业发展新空间。

4.4 完善各類配套法律法规,全方位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一是健全综合法制保障体系。深入实施负面清单等外商投资法律体制改革。下一步如何在对负面清单进行瘦身以争取更好国际出价的同时,高度关注通过负面清单等自贸区的外商投资法律体制改革,降低高水平外商投资自由化带来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此外,要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贸易税制。从国家方面讲,依照相对稳定性、适度竞争性和逐渐偏中性的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出口退税制度,期待更加规范、稳定的出口退税制度,最好是彻底实现零税率,恢复增值税的“中性”。二是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强化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对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贷款,省财政可以按照不超过上一年度小微企业贷款新增量千分之一或者其他合适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偿,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发放便利程度。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共治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职责,严格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同时,贯彻社会共治理念,注重发挥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新闻媒体、社会监督等各方面作用。线上大力宣传与自贸区发展相关的减税降费及营商环境优化新政策;线下通过“纳税人学堂”、上门辅导、专题宣讲、投放电子宣传广告、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广泛宣传、普及各项规章制度,保障自贸区内重点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区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4.5 完善各项辐射传导机制,带动经济全面高水平发展

一是完善航运发展制度和各类运作模式。建设具有较强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的郑州国际航空运输中心,不断提高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在符合国家规定前提下,发展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业务,积极推动出口价值链攀升。围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需要,创造有利于研发、品牌设计、检验检测、物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升。二是提升外贸发展新活力。实施“对外贸易主体培育行动计划”,推动企业从无资质到有资质、从有资质到有实绩、从有实绩到上规模、从上规模到扩体量、从扩体量到强实力转变。从小到大,着力培育外贸小微企业,深入开展“万企贸易成长计划”和“外贸小微企业成长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外贸小微企业经营业务水平。三是拓宽重点支持境外展会范围,不断完善境内外自办展。抓住“走出去”机会加速海外通道布局,充分利用营销网络和海外仓,拓宽海外购销渠道;在人民币升值期加速海外优质企业、品牌并购,打开国际营销高端通道;力争实现境外产业合作园发展突破,培育外资企业成为外贸发展新的增长极。

参考文献:

[1] 陈文玲.自贸试验区要做探索规则的先行者[N].国际商报,2019-07-29(005).

[2] 董少鹏.新时代改革开放红利来了[N].经济日报,2018-04-12.

[3] 张磊.国外自贸区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自贸区发展的启示[J].市场周刊,2017(1):46-47.

[4] 符正平.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模式[J].区域经济评论,2018(2):1-4.

[5] 赵晓雷,邓涛涛,刘江华.国际先进自贸区区港一体化模式借鉴[J].中国外汇,2017(94):49-51.

[6] 裴长洪,刘洪愧.中国怎样迈向贸易强国:一个新的分析思路[J].经济研究,2017(5):28-45.

[7] 王远卓.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新动态[J].金融论坛,2017(12):13-22.

[8] 杨梦莎.自贸园区与自由贸易协定协同法律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19(2):102-111.

[9] 毛艳华.自贸试验区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J].经济学家,2018(12):49-58.

[10] 白桦,谭德庆.内陆国家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内陆自贸区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8(10):119-125.

[11] 刘秉镰,王钺.自贸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来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准实验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9):65-74.

Abstract: In the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free trade zone will not only solve the problem of docking with international high standards, but also fac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and game. The free trade zone will become the pioneer of practicing and explor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rules, and the key is to build free trade zone with high level, high standard and high quality. As the core of inland region, the high-level construction of Henan Free Trade Zone is confronted with key and difficult problems, such as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lag behind., the strategic linkage mechanis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high coordination cost of system innovation,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realize high-level construction of Henan Free Trade Zone, we can deep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work efficiency; accelerate the pace of "global trading" and create new drivers for foreign trade growth; enlarge the siphon effec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alize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on a larger scale; improve suppor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mprove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an all-round way; improve various radi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and drive comprehensive and high-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Henan Free Trade Zone; opening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开放型经济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赣江新区给南昌带来的红利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内蒙古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