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心灵,塑造自我
——壁画专业的教学思考

2019-01-10 01:08湖北美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丁晓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壁画创作艺术

湖北美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 | 丁晓

湖北美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 | 孙谋

艺术学习虽分门别类,表现形式也是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我们要极为重视的:艺术思维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法则,我们可以对学生在这一点上加以宏观的引导和提示,但不能微观而具体地去限定和模式化。一门新的课程在学生面前就是一个新的目标,或者说是新奇的事物,那么怎么去认识,进一步去获得这个新的事物?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是艺术类专业院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展现教学成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以下所谈到的几个方面,源于笔者对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毕业创作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在坚持我校“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下,力求在把握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探讨艺术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艺术规律而最终塑造人的问题和方法。

一、目标与途径

毕业创作教学中应当明确的一点是,面对我们的教学对象,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长期的摸索、观察后,可以发现学生们进入美院学习,在四个学年里会出现以下四种学习状态:一是新生入学以后还未适应但又充满了好奇,因而处于犹豫的懵懂状态;二是在适应之后的浮躁状态;三是进入高年级之后的僵化状态;四是面对毕业和即将工作的急躁状态。在面临毕业创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不知所措而十分茫然,不知道创作目标,也不清楚创作方法,基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显得相对缺乏,对于创作没有具体的认识和经验积累,在这个时候来谈创作往往收效甚微。美术创作上的指导,不应是老师去左右和控制学生的思考,而是尽可能地去引导和启发有体验、有个性、有表达的鲜活的个体,调动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并把自己的创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因此在创作前期就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首先,在他们都是懵懂的状态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鼓励学生大胆畅想、沟通,以利于共同的提高和协作。其次,在必要的课堂知识之外,更要推荐学生去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视野的开阔程度毕竟有限,指导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推荐相关书籍和留下学习任务,以拓宽知识面。再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容易出现的情况是,面对新知识的不断涌来,对自己努力过后的收效并不如意,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包括大学期间的经历对三观的改变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变化,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多去感受、观察,去发现耐人寻味、美的形式,让他们大胆联想并付诸实践和表现,这样学生就会慢慢有了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人格和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以及兴趣点。最后,在即将进入毕业创作阶段时,带领学生进行思维的整合,善于发现学生优秀的地方,对于他们一些有益的发现、尝试要及时鼓励。所以带领学生整理各自的所学,把知识和相对应的技能合并重组,再依据自己的兴趣点挖掘表现,形成目标,就有创作出好作品的可能性。

反观我们的教学,其中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不向学生充分地解读这个“新事物”。之前说一门新的课程在学生面前就是一个新的目标,或者说是新奇的事物,创作课的教学难度在于如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适时引导,而不是开门见山的直接给予学生一条明确而清晰的路线图。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将这个路线图在一种潜意识里当作权威和标准的范本,接下来的过程便按部就班地去完成既定的步骤和目标。或许,这样可以统一教学进度,体现这一课程的专业特色,可以成就那些习惯于或是善于按部就班做事的一部分人,但是大多数学生在被动或是不知不觉中冒着徒劳的危险,漫无目的地走过这门课程。结果就是很多课堂习作是为某一种效果和技法而作业,只是对素材图片做了一个材质上的转换,或只是做了一个搬运工的事情,把看到的东西搬到画面上来了,很少注重主观思考上的介入。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习作和练习缺少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因为它们缺少了人的主观干预和加工。一部电影在一开始要设置悬念,观众才会有兴趣看下去。

就壁画创作课程的学习来说,教师可以先针对不同时期的一部分壁画作品指出特色鲜明的一些要点,因为“对作者的经历,风格和威望的认识,会使人按照某一特定的方向、方式去领会这件作品”[1]。引出这个课程和壁画之间的关系,借助认识定势,让学生先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到壁画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不同的作品又有各自的风格和气质形态。与此同时,学生对创作的认识上仍存在很大程度的模糊性,我们需要重视这种“模糊性”,因为这时学生具有一种对目标的期望、对问题的怀疑、个人的诉求等混杂在一起的状态,此时要不失时机地启动他们思考个人的表达如何与壁画的内在要求建立联系。接着我们将关注点回到不同的个体上来,引导学生仔细而真诚地审视自我,一方面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平时所关注的原型,提炼可用的情感和意识,找到一个适合表达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是梳理各自以往的习作、构图草稿或是文字笔记等等,用来确定自己可利用的手段和方式。具备这两个方面的条件之后,就可以寻求在个人的出发点和技能手段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独到的视角,个人化的情感和体验,自然带给自己的某种深刻印象或是单纯的视觉感受,甚至是想象和梦境等等。而上述这些因素因人而异,同时预示着会产生不同的绘制效果。

我们回避机械式的复制和挪移,当以人的不同、心灵世界的不同、客观事物的不同为佐证,期望透过每一扇心灵之窗,通过不同个性的手笔,去阐释可见乃至不可见的世界。条条道路通罗马。在此,罗马并非重点,关键在怎么通,有预见,有远见的尝试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以这样的方法去引领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一门课程的完成,不仅仅是完成一项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个人在精神和态度上的领悟与强化,在坚持对艺术的本质和核心把握上,其外化出来的面貌,自然而然会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迹。

二、画面中的空间性发挥

由于壁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它的形式多样,已从单一的墙面开始向空间延伸。学生在毕业创作前所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如绘画、浮雕、镶嵌、金属工艺、漆艺等等。所以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技能去创作一幅具有壁画形式的创作,也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一种形式来发挥,从而强调个人观念上的表达。很多学生在面临毕业创作时,虽然内心有一种画壁画的情怀,但他们的概念大多还停留在“壁画,就是墙上的画”这一狭隘的理解层面。往往只看到壁画的“大”(面积大)和“多”(内容错综复杂),但没有理解诸多物象是如何在画面里获得一种秩序而达到一种运动中的均衡感,因此,在没有深入理解壁画的情况下,学生所尝试的画面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对于创作一幅壁画来说,若只将一个个画面或者物象加以简单地放大,然后再复制和拼凑上去,是远远不够的。壁画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尺幅,以及和建筑环境相互依存的特性,决定了它不仅是像架上绘画那样被人近距离的品读,很多的情况是远距离的或者观者随视点的变换下的观看,将不同视点所得到的信息串联起来,组合成对整个壁画的印象,即所谓“远观其势,近观其质”。

因此,以创作具有壁画形式感的作品来说,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抓住画面中的空间性表达这个关键因素,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画面布局:一张小小的纸面上,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建筑的表面,可以是墙面,或是地面,可以是平整的,也可以是弧面的……这个画面是你将完成的壁画,它将是整个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暗示,让学生对空间这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预想和判断,以便把握一个基调,初步构想画面和实际空间的视觉效果。最关键的是:如何符合移动的视点下的视觉心理,可以采取抽象结构框架与具象元素相结合的方法,即先在画面上确定可行的抽象结构,再利用此结构框架,内部添加具体的内容。每一个局部是受前期设定的抽象结构的统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营造一个多维度的画面空间关系,让学生领会到不同视点下的观看是一种连续的视觉和心理过程,在这过程中,随着视点和画面的转变,逐渐收纳更多的画面信息,不断生发的感受和心理也是追随画面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物象可以在一个画面里同时出现,现实的、想象的内容亦可以并置。可以从一个局部开始,思绪的触角不断扩展和延伸至整个画面,适时审度画面的结构和态势,让具体的物象依靠彼此的结构和形状来实现画面关系上的互相联系和过渡,以合理的逻辑最终构成一个多维度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将人的观看方式和心理状态融入其中,不仅吻合了壁画艺术的观看和审美需求,学生的智慧和想象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

三、对随机性的合理把握

学生在具体绘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随机性和偶然性的情况,比如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不确定的、突发的想法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根本是艺术本身对创作的要求所决定的,创作的过程包含个人对现实世界的发挥和想象。而个人的着眼点也不尽相同,在发挥和想象的过程中亦有很多不确定,甚至无法言说的东西。所以,当我们以某种形式来反映这些发挥和想象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偶发和随机的因素。在看似不合常理,不可能的表象下,其实暗示着某种新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不可按照既定的模式和套路,复制一个个现成品,要将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这些不确定的随机性加以综合利用,如同化学反应一样,不同成分的微妙变化,其最终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毕业创作教学上,就要充分把握这一点,即如何在遵循法则的基础上,又不为法则所困,如何避免照抄和流水线式的操作,如何探寻1+1不一定等于2的艺术思路?因此,在安排画面结构、生成画面态势、具体表现物象等的过程中,教师都应提示他们时刻保持敏感,对那些新的想法,新的可能性主动地去把握和尝试,勇于否定,勇于打破,善于敏锐把握自我意识。如果我们作为观者,“在审察作品时也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与世界的新的关系里,进入到新的和清醒的精神生活里,意识到自己可以在一种不同于先前的意义上把握这个世界……”[2]。逐渐地,在具体的实践中他们会主动调用这样的心态去体会和练习,创作的画面就会带着个人的观看方式,这画面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世界也反映一个全新的自我。

四、与自然世界的对话

画面的营造来自于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对内心世界的把握,在绘画层面,自然之物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描述的,更多的是还可以被借助过来书写个人的内心世界。客观的表达是反映自然的真实,主观的表现是超越自然、反映内心的真实。在教学中,学生往往陷入一种“忠实”的再现,没有感情和态度地照搬客观对象,完成机械式的复制,或是依据别人的思路,加以简单改造或置换场景,或是像无头苍蝇一般,作各种“尝试”却始终没有成效……这样的一些迹象表明,在没有自我、丧失判断和立场的状态下,会越来越偏离艺术的道路,终觉无趣或受挫而放弃钻研。究其原因,其关键是缺少体验与感悟。“直接的视觉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但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3]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学生要向大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处理方法和优点——但是我们除了这样的敦促之外,是否可以让他们将目光更多的转向自我的层面,即主动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观察自然的细枝末节之中,从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之中提取那些可贵的、具有个性而又动人的东西,再结合一定的手段去丰富和完善它,使其想法、假设和想象同已知的自然世界统合为一个理想和预期中的画面。

与自然的对话,其动因又来自于主动的、和内心相关联的观看。对自然的观看和体察,因每个人的角度、距离不一样,其观看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观看不是简单的看,而是带着一种艺术化的联想,这种联想里又牵扯到个人的知识体系、审美和品味以及背后的信仰和价值观等。这种观看其实是一个超现实的视觉转换的过程,它将视觉与内心沟通起来。“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4]所以,常规概念下的平常之物亦是不平凡的,普通的东西并不是简单的概念,在这种对话式的沟通之中,各种可能性伴随着你所观看到的对象。眼睛里的世界映射到内心的不再是一张白纸,白纸上可以出现的是一个经过加工转换而成的另一种语言方式,有了这样的观看和对话,个人世界才可以慢慢建立和丰富起来。所以,强调与自然世界的对话,实际上就是激发主动表达,寻求自我表现的一种途径。

五、讨论与理性思辨

在风格各异、流派繁多的艺术环境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只看到艺术作品的表面效果,但总觉一知半解,一头雾水,无法深入地解读。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去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创作过程,包括作者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等,所以他们不具有一个评判的标准,自然就无法辨别暗藏其中的“玄机”了。

在课堂上和创作过程中,我们利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点评不同阶段的进展成果,提出问题,指出缺点与不足,提出意见或建议。在讨论中,他们从畏手畏脚、结结巴巴而逐渐变得主动积极而言辞犀利。这样的讨论,课堂气氛上活泼而又不失学习上的严肃,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的讨论,锻炼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辨能力。这对于艺术学习来说是有益而且是必要的,语言表达、独立的思考和作品是互为一体的。在理性思考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提升和改进,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不断的尝试和训练中眼光更敏锐,思维更敏捷,态度更明确,艺术热情也会更高。在学习阶段,尤其是前期存在很多无意识模仿的因素,很大程度依赖既有的习惯和经验,或是一些本能或直觉性的东西,若是一直不求改变是无法醒悟的,终将也是走不远的。所以,在知识的积累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训练理性思辨的能力,提升个人的心智,将与身俱来的一些对艺术的本能把握和直觉发挥到更高的层次,个人的艺术潜能才可以最大化的被激发出来。

六、结论

针对以上的几点体会,我们发现在艺术教学中,除了体现相应课程的专业特色之外,其核心是要根据艺术本身的要求去塑造人。学生进入大学就是为了完成塑造的过程。一方面,从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可塑性决定自己应主动学习来充实自我,同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从教的角度来说,教师应将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应该使他们具有怎样的能力?我们应教会他们的,应该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具体的技能技法之外,更多的是可以自我分析、自我判断,时刻可以自行启动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保持和延续,将最终决定个人的方向和道路,乃至以后的艺术面貌。有很多成功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某种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过多地将个人意志或“标准”强加给学生,应主动而不失时机地开启他们的内心,以内心的自由和宽广作为前进的动力,让他们充满自信、满怀激情与喜悦去探寻各自可以通往的艺术道路。

猜你喜欢
壁画创作艺术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