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性状鉴别法在中药检验中应用研究进展

2019-01-10 06:01胡云飞王德胜李运华杨青山周建理
中成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伪品药材性状

鞠 康, 胡云飞, 王德胜, 李运华, 杨青山, 周建理,∗

(1.安徽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安徽亳州 236800;2.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 236800;3.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 亳州 236800;4.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中药,古称本草,是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中药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中医临床用药安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化与市场化的扩大和转型升级,中药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2],品种混乱、以伪品充正品、杂质过多 (非药用部位等)、增重 (掺泥沙或其他物质)、霉变、非法染色等现象层出不穷,传统检验方法如性状鉴别并不足以区分;显微鉴别对基层检验人员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现代仪器分析检验费时费力,且花费较高,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3]。

微性状鉴别法是借助仪器观察中药材表面 (包括断面)肉眼不易察觉的细微性状特征,并采用景深合成技术得出清晰的图像,进而基于这些微观特征对中药材品种与质量情况进行鉴别分析[4],有着快速、简便的优点,适合中药基层检验人员运用,近年来成为中药研究热点之一[5]。然而,该方法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尚未报道,本研究就近年来微性状鉴别法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整理报道。

1 品种鉴别

品种鉴别一直是中药检验与鉴定的难点,微性状鉴别法基于中药表面微观观察,因而具有独特的优势。姜红等[6]采用微性状观察鹤虱与蛇床子,鹤虱的边为棘状,而蛇床子为比较光滑的脊状;虞美人种子与罂粟,虞美人种子色较褐暗,略长,表面浅网状,而罂粟色光亮,较圆,表面深窝状。鉴别金银花与山银花一直是中药学界比较棘手的问题[7-8],对其微性状进行观察 (苞片、叶下表面被毛、花冠表面放大观以及花萼放大观等),得到不同基原药材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合性状、显微等鉴别结果可以更好地区别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来源。灰毡毛忍冬与细毡毛忍冬分别收载于2015版 《中国药典》与2008版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的山银花来源之一[9],二者的花蕾表面被毛情况区别明显,灰毡毛忍冬非腺毛众多,为倒生的短糙伏毛,腺毛偶见,柄短;细毡毛忍冬非腺毛较稀疏,腺毛较多,且展开。大蓟与小蓟均来源于菊科蓟属植物[5],解剖镜下观察发现,在叶上下表面、茎部及花的苞片上的非腺毛形态、状花形态、粘腺上差异明显。豨莶草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irenatils L、腺梗豨莶S.pubescens或毛梗豨莶S.glabrescens的干燥地上部分,对3种豨莶草的微性状特征进行观察 (花盘柄、果实、花序梗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可区分来源[10]。石韦为水龙骨科石韦属植物石韦 Pyrrosia lingua(Thunb.)Farwell、庐山石韦 P.sheareri(Bak.) Ching 和有柄石韦 P.petiolosa (Christ)Ching的干燥叶,不同来源石韦在干燥叶的星状毛、斑点凹陷、体部细胞数、孢子囊群等方面有明显不同[11]。

马德强等[12]对4种香茶菜属植物 (岐伞香茶菜、显脉香茶菜、香茶菜以及大萼香茶菜)运用微性状观察,在叶尖突起程度、毛茸的长短与分布方面有明显不同,可作为鉴别依据。邱燕祥等[13]通过对6种紫珠属药材 (杜虹花、大叶紫珠、老鸦糊、枇杷叶紫珠、广东紫珠、窄叶紫珠)的叶上表面、下表面进行微性状观察,将叶柄、叶脉、叶肉、腺点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种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高飞燕等[14]系统研究种子类中药微性状鉴定,芸薹子、芥子易混类群,芸薹子表面网纹颜色与种子颜色差距不大、稍浅,黄芥子、白芥子以及大白菜种子表面网纹颜色较浅,多为白色,依据种子表面斑点与颜色可区别这三者;菥蓂与易混品山菥蓂,两者表面网纹的深浅且反光不同;牵牛子及其易混类,可依据表面的非腺毛以及其分布可区分牵牛子、茑萝、小旋花种子。

幕元熹[15]对市场流通较为混乱中药品种进行研究,发现广藿香与藿香梗区别主要在非腺毛,广藿香非腺毛较多、较长,而藿香梗仅在沟状凹陷处有少许杂乱较短非腺毛;旋覆花与条叶旋覆花区别也在非腺毛的形态与分布;白苏叶与紫苏叶区别主要在于中部细胞的形态、叶的网纹颜色等。韦颖等[16]对部分果实种子类中药进行研究,发现紫苏子表面为棕黄色,网纹宽大,边缘棱线稍宽,白苏子表面具有白色外层,细密网格纹理样,脱落后呈宽大网纹,边缘狭细突起;掌叶大黄、药用大黄的纵脉贴近翅的边缘,而唐大黄则是靠近翅的中央处;韭菜种子表面具较多沟壑,板块样纹理,而葱种子表面具有明显的棱,覆瓦样突起样纹理;羌活果实表面近网纹,而宽叶羌活为嚼烂状。蒲公英为多基原中药且产地分布较广,有关于其多品种与混伪品的鉴别研究报道较少,尹利民等[17]对蒲公英正品 (碱地蒲公英、蒲公英、东北蒲公英)及混伪品 (苦苣菜、黄鹌菜、剪刀股)的果实进行微性状观察,主要区别点在于整体形状、表面特征、冠毛、喙等部位。此外,研究人员[18-22]还对藏药 “渣驯”、三花莸、山茱萸、香藤、白巨胜、朱砂等进行微性状观察研究,找出相应的鉴别特征。

2 真伪鉴别

中药的真伪鉴别直接影响中药产品的质量与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周建理等[4]对八角茴香及其伪品红茴香进行微性状特征观察,发现主要区别点在于内果皮细胞,八角茴香呈狭长形且分枝不明显,而伪品红茴香为短粗且分枝明显,伪品莽草为极狭长形。马逾英等[9]研究发现,市场采用牛蒡的根切片染色仿制丹参,微性状观察伪品具放射状纹理较密而规则的导管束,形成层明显,而丹参具较稀疏的放射状排列的黄白色导管束,形成层不明显;白芥子表面呈较为细密的网状纹理,油菜种子则较为稀疏;市售孜然伪品多采用竹签包裹淀粉后染色进行掺伪,正品孜然表面具白色刚毛,分果背面有明显纵棱3条,伪品无以上特征,且针拨后出现淀粉散落。

幕元熹等[15]对全草类中药材进行微性状研究,发现淫羊藿叶脉与叶边缘处刺毛状锯齿不连接,而伪品相连,并于相交处向外延伸;大青叶上、下表面叶脉均有鳞片状非腺毛,下表面叶脉突出明显,伪品无毛,上、下表面均有灰绿色或白色的条状钟乳体;金钱草表面小点状细密,分布有较多条带状腺体,偶有黑色腺点,非腺毛宝塔状,叶缘处较光滑,乳头状突起偶见;广金钱草上表面具细密网格,下表面叶缘增厚,气孔可见,半透明,具细长银丝状非腺毛;伪品1(点腺过路黄)表面黄绿色网格明显,黑色或红褐色粒状腺点密布于叶上下表面,叶上、下表面及叶缘处均有多细胞非腺毛,且下表面非腺毛为倒伏状;伪品2(聚花过路黄)下表面有红褐色色块,表面凹凸状,主脉及叶缘等处分布较多非腺毛,部分为短圆锥状,具棕黄色腺点;伪品3(巴东过路黄)表面呈集鳞片状,叶缘处有突起,非腺毛为长丝带状,具黑色腺点。

五倍子色泽较深,非腺毛较多,内壁有大量灰白色粉状物且具深色条纹,而伪品色泽浅,非腺毛少,内壁有少量粉状物,条纹较浅。孙全峰等[23]运用微性状鉴别法对10余批市售蒲黄样品进行观察,发现部分样品中未见蒲黄花粉粒,杂质繁杂 (如黄色块状物、条状物、非腺毛及不明黑色颗粒),可判为伪品。葶苈子[24-25]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ex Prantl.(南葶苈子)或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北葶苈子)的干燥成熟种子,播娘蒿及其伪品荠菜子、花旗杆在种皮表面长方形网眼与种子长轴的排列方向不同,播娘蒿是横向排列,而伪品荠菜子是纵向排列,播娘蒿表面为网状纹理,而伪品花旗杆表面为圆点状突起;独行菜及其伪品北美独行菜、蔊菜种子主要区别在种子的边缘,北美独行菜有刀口样角质透明的边缘,而独行菜无,独行菜为扁圆形或刀形,而蔊菜种子为卵圆形或椭圆形。紫苏子[26]与其伪品 (石荠苧、华荠苧、小鱼仙草、中华香简草)的微性状差异较大,主要鉴别点有网眼大小、表面是否存在向上凸起的网脊以及是否存在腺鳞。天仙子[27]来源于茄科植物莨菪的干燥成熟种子,市场上伪品繁多 (如麦瓶草子、水蓑衣子、菟丝子、地肤子、楮实子、补骨脂和大千生子),采用微性状鉴别法发现天仙子及其伪品在光滑度与表面附属物上具有不同程度差异,可对天仙子进行快速鉴别。

张帆等[28]发现市场上常以伪品菊花冒充红花药材,红花为管状花,伪品多为舌状花;红花花粉粒呈金黄色,伪品多为红色;红花表面呈红色,色泽均一自然,伪品经水浸后由红色褪至淡红色或黄色。汪海斌等[29]对薄荷及其伪品留兰香进行微性状观察,发现薄荷叶上表面的非腺毛明显长于留兰香,薄荷叶叶缘和叶脉主脉存在大量的非腺毛,而留兰香叶缘和叶脉主脉则很少有非腺毛。土鳖虫[5]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市场上出现雄若虫伪充雌性成虫销售,微性状观察雄虫生殖口盖较小,雌虫较大;雄虫腹下横线6条,雌虫4条;5龄后的雄若虫中、后胸背板翅芽形成45°角的直行曲线状,而雌若虫为60°角的弧形曲线状。蜈蚣来源于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近年来市场出现了大量进口药材[30],其基原多,难以确定,通过微性状观察发现,不同来源蜈蚣在头壳以及足的爪、爪刺、跗刺等方面均有较明显的区别。穆二廷等[31]通过观察金钱白花蛇及其伪品蛇背部、鳞片,依据鳞片的形状、排列、磷沟以及鳞片斑点与纹理,可判断真伪。崔田等[32]对桃仁、山桃仁、苦杏仁及其常见伪品扁桃仁、甜杏仁进行微性状观察,主要区别点在于脉纹、石细胞形态和分布,但苦杏仁和甜杏仁的区分不大,需借助其他方法鉴别。

西红花[33]为名贵中药材,市场上伪品频现,微性状观察表明西红花与其伪品在柱头颜色、表面黏附物以及花粉粒具有较大区别。冬虫夏草伪品一直难以鉴别[34],运用微性状观察可见子座形态、虫体背面与足部均有明显差别,并与性状、显微鉴别相结合,可以得到很好的鉴别效果。王雪利等[22]对果实类药材微性状进行研究,发现牛蒡子及其伪品紫穗槐、水飞蓟主要在颜色与表面斑块及其斑块凹入形成小凹坑的不同;补骨脂及伪品曼陀罗子、白花曼陀罗子、毛曼陀罗子补骨脂表面具内生腺体,具明显不规则网纹,而伪品无以上特征;蔓荆子表面粗糙,果表具角质状纹理,偶见腺鳞及非腺毛,而伪品表面较光滑,具类圆头状纹理,未见腺鳞及非腺毛;水红花具隆起的纵棱 (伪品酸模叶蓼、柳叶蓼子无),正品果表呈细密网纹状 (伪品垂序商陆呈波状长条纹);地肤子胞果五角星形,具放射状脉纹,且果表有白色点状突起,伪品藜果实扁圆形,表面具网纹,偶见黄色类腺鳞;女贞子表面具大网纹 (小叶女贞子具圆头样突起,均无网纹),表面细胞具不规则小腔 (鸦胆子表面为点状小凹坑);茺蔚子表面具棕黄色不规则斑块样突起,伪品表面凹凸不平,且无不规则斑块样突起。

此外,五味子表面显油润,凹凸不平,有的出现类似白霜的物质,南五味子表面具密集的点状突起,伪品表面具有明显的极细密的黑色网格状纹理[15]。高飞燕等[14]对种子类药材微性状进行研究,发现韭菜子及其混伪品种子表面皱缩情况不同,从而区分真伪;急性子及其混伪品水金凤种子差异表现在表面附属物的形态和分布上;白花蛇舌草及其混伪品伞房花耳草种子两者形状有较大差异;叶下珠及其混伪品蜜柑草种子表面着生的突起大小不同、突起的排列方式不相同;车前子的种脐与土藿香果柄痕位置不同,表面皱纹分布不同,非腺毛多少和着生位置差异更大;王不留行及混伪品芸薹子、广布野豌豆微性状下差异较大,易区别;菟丝子伪品泥草子的表面颜色暗淡,没有明显种脐和透明突起的棱线,洗去泥沙后表面光滑且颜色较绿。李思诗等[35]对菟丝子及其伪品千穗谷子进行微性状比较研究,发现两者在整体形态上差异较大,菟丝子为颗粒状 (伪品千穗谷子为双凸透镜状,如同飞碟);青葙子及其伪品反枝苋子在表面光泽上差异明显,青葙子表面光亮 (伪品反枝苋子为光泽较差,有的附着薄膜状物)。

3 掺杂

掺杂常指非药用部位冒充药用部位 (或未除去非药用部位),多为细小的孢粉类、果实种子类和花类药材等。周建理等[4]运用微性状观察菟丝子中掺入的其他植物的种子及碎片。郑玉光等[5]观察发现,市售血竭中有明显的麒麟果实碎渣,血竭素含有量高达5%以上 (药典规定为1.0%~1.2%)。孙全峰等[23,36]指出, 市场蒲黄药材中常掺有植物碎屑,掺杂现象严重。穆二廷等[37]发现,市场上海金沙常掺有一些尘沙和黑色杂质。孙春蕾等[38]采用微性状观察拍摄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构建药材微杂质进行快速鉴定法,并成功运用于蒲黄、松花粉等药材微杂质含有量测定。

4 增重

增重通常指掺入沙石、氯化钠、糖等增加饮片质量,特别是一些体质疏松药材。周建理等[4]对掺杂菟丝子进行观察,能清楚地看出掺入的小土块、小石块以及其他植物的种子等杂物。郑玉光等[5]通过微性状观察红花表面粘附着大量细小的半透明颗粒物,这种增重方式是将粘和剂雾化喷到红花上,再将细砂粘附于红花表面,由于颗粒细小不易被察觉。马逾英等[9]发现,车前子中人为掺入沙石,这些沙石大小及颜色与车前子相似,但微性状下外形特征迥然不同,车前子呈椭圆形、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略扁,掺入的沙石形状不规则,无种子的外形特征。孙全峰等[23]发现,蒲黄药材中有添加石膏粉、细沙石等情况。张帆等[28]也发现,红花中常掺入糖水或食盐水、染色的细砂以增加其质量,表明红花人为增重现象严重。汪楠楠等[33]发现,金银花中掺入明矾、盐、滑石粉和石膏粉等异物,不仅会影响金银花的疗效,甚至改变药性及作用。穆二廷等[37]发现,市售海金沙中常掺有沙土等杂质。

5 霉变

霉变是引起中药材质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产生的霉菌毒素会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同时药材霉变后还会造成有效成分的降解,目前一些商家对霉变药材多采用反复洗刷去除霉变药材表面的霉菌,再投入市场。郑玉光等[5]从断面中可以观察到伪品制何首乌部分有霉变;市售血竭伪品、运输贮藏不当的苍术也有发霉现象。杨青山等[39]选取甘草、菊花、金钱草等9种中药材进行模型复制,微性状鉴别法通过药材皱折及裂隙处的霉菌观察,进而对霉变药材进行快速鉴别。李莉等[40]通过微性状研究发现,霉变的辛夷药材苞片的内表面以及花被片的外表面布满了菌丝体,用水洗刷后的霉变木瓜中仍可清晰看出药材缝隙和伸入组织中的菌丝体。周建理等[41]运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到霉变药材百合、大血藤的菌丝。

6 非法染色

非法染色是中药材通过添加色素或染料来以次充好或冒充正品,不仅降低了中药药效,而且部分染色剂具有致癌风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郑玉光等[5]发现,有用提取后的何首乌经染色冒充制何首乌的情况。刘治民等[20]研究表明,朱砂存在有808猩红染色的问题。张帆等[28]对市售红花药材进行微性状观察,通过花冠颜色与微性状特征确定是否为正品,花粉粒为红色即可认定为染色红花。穆二廷等[31]运用微性状鉴别,发现部分金钱白花蛇的伪品是用黑漆染色的赤练蛇。

7 其他

我国枸杞子主产区分布较广,张天天等[42-43]通过微性状观察不同产地药材种子,发现宁夏、青海、新疆和瓜州枸杞子种子区别不大,而宁夏、河北两地枸杞子种子在大小、颜色、表面形状及种脐上皆有不同,进一步调研了解到宁夏、青海、新疆和瓜州枸杞子均是引种的中宁枸杞,其基原植物为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而河北枸杞子基原为枸杞 L.chinese Miller的变种北方枸杞 L.chinese Miller var.potaninii(Pojarkova) A.M.Lu, 从而可以判断出不同产地枸杞子植物基原。车前子炮制前后微性状比较,发现炒香者种脐有不同程度的开裂,表面可见起泡现象,而生品却无[5]。张帆等[28]对市售红花药材进行研究,可通过花丝、花药颜色及水浸后的花冠颜色区别判断是否被提取过有效成分。

8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被不断运用到中药检验中,弥补了传统鉴别的不足,提高了中药标准。但与此同时,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LC-MS/MS、GC-MS/MS等技术的引用,又增加检验的工作量与经济支出。因而,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简便的质量标准是目前中药质量研究的难题,寻求新技术、替代法或许是解决质量标准困境的途径[44]。

微性状鉴别法是借助仪器观察中药材表面肉眼不易察觉的细微性状特征,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得到清晰图像,找出中药材鉴别特征,选取多样本进行特征鉴别点验证,与传统鉴别技术、理化分析等相佐证,进而拟定微性状鉴别方法。通过文献整理,该方法已经对200余种中药材进行鉴别,涉及到品种、真伪、掺杂、增重、霉变、非法染色等中药质量问题。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45-46],今后将不断尝试与其他学科方法结合,研制微性状专用的仪器设备,丰富检测品种与检测项目。在此基础上构建微性状图像数据库,并积极运用到检验工作中,申请成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补充检验方法,构建快检平台。

猜你喜欢
伪品药材性状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不同保育单位“781”“7532”母种性状比较分析
红花伪品及其染色物的检测探讨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近红外光谱法青皮药材真伪鉴别研究
羽叶三七植物性状及生长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