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潜在新常态的复习思考
——以2019 年全国卷选择题为例

2019-01-10 23:51四川谢俊杰刘利平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6期
关键词:考试题史料考查

四川 谢俊杰 刘利平

历年高考试题都在经历渐变式的创新,有的创新点被保留下来,成为某个考试周期内的常态。同样,2019 年高考试题也有一些创新之处,它们可能成为今后高考的新常态或新趋势,笔者暂将其称为“潜在新常态”。

它们有成为持续性新考向、新考法的可能性,对高三复习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本文试以2019 年全国卷的选择题为例,探寻其创新之处,进行粗浅分析,以期有助于高三一轮复习。

一、《课程标准》理念与部编教材内容的渗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发布以来,《课程标准》理念已融入近几年高考试题,但2019 年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考查有了一定变化,即以传统的社会形态入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是2019 年全国卷Ⅰ第30 题和全国卷Ⅲ第30 题。题目如下:

例1.(2019·全国卷Ⅰ·30)1940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例2.(2019·全国卷Ⅲ·30)20 世纪30 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分析与解读:上述两题的材料都引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这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较为特殊的历史现象与发展阶段,也是近几年高中历史教学中逐渐淡化的理论。该内容在2019 年高考试题中的呈现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指明了中学教师复习备考的新思路。

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应对社会形态的相关内容加以适度重视。例如,复习春秋战国的一系列变革时,教师应强调该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即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推而广之,复习社会根本转型期或转型准备期时,均应涉及社会形态的演变。

此外,新的部编教材的知识也融入了高考试题,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33题的正确选项与《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1—72 页中“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的内容有契合之处,如部编教材强调“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该题正确选项便是这句话的变式表述;全国卷Ⅲ第26 题将《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0 页正文部分(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和“历史纵横”栏目(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 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中对北宋募兵制的叙述迁移至题干和正确选项中,这无形中释放了一个信号,即部编教材的内容有可能影响现行高考的命题方向。

因此,教师在复习备考中,需要补充一些新教材的内容。笔者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编教材与大纲版教材均有,而目前教材没有的内容,如唐朝两税法、近代的“宁汉合流”;二是部编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如辽、夏、金、蒙古的文字、宋朝时期的社会变化等;三是部编教材的新观点、新提法、新结论,如对辛亥革命性质的新界定。

二、跨学科知识与思维介入

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每个具体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试题常针对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以历史的视角进行考查,而2019 年高考全国卷出现了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全国卷Ⅱ第26 题和全国卷Ⅲ第35 题上。题目如下:

例3.(2019·全国卷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例4.(2019· 全 国 卷Ⅲ·35)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分析与解读:前者考查程朱理学,该内容属哲学史范畴,试题从形式上借鉴了政治学科中哲学部分的考查方式,即要求学生分析一段诗文中蕴含的原理;后者考查20 世纪80 年代法国政府的政策,其选项中存在明显的经济学术语,如“通货紧缩”,思维上隐含了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即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经济政策及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滞胀”的不同作用。

上引两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高考历史试题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特征。因此,为适应潜在的新趋势,教师在复习中应注意将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进行必要的交叉、融合,这既是备考的需要,也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优化知识结构的需要。例如,在复习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从地理空间和资源分布角度,解释工业革命首发于英国的客观条件及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布局的影响。又如,在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时,教师应对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联邦制、民主共和制等易混、易误的政治学基本概念进行详细解释。

三、伪史料隐性价值的出现

史料的甄别及史料价值的判定历来是历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经过高中学习的学生应对史料的价值有初步的认识和起码的了解。2019 年全国卷Ⅱ第28 题隐含的史料学知识可以适度弥补学生对史料价值认识不准确的缺陷。题目如下:

例5.(2019·全国卷Ⅱ·28)1898 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分析与解读:本题表面上是基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常规试题。若从史料学角度加以分析可发现,英国报刊的报道与学生所熟知、掌握的史实有明显冲突。显然,该报道应被视为伪史料,而伪史料并非无用,通过它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考查当时的社会生活,考查某个时代流行的思想。

在笔者看来,本题至少传递了三个重要信息。其一,对学生史学专业素养的培养不必局限于纯粹的史学理论类试题;其二,全国卷对学生历史素养的考查更加隐蔽;其三,试题直接指向学生的思维漏洞。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历史认知有各种不足,对看似属于常识的内容,更容易陷于“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中,造成对历史的“误会”。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应帮助学生补齐这一短板。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史学专业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与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尤其注意学生容易出现误区的内容,如判断历史事实的真伪时,需要综合多种文献记载,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该方法的前提是确保记载或叙述是可信的。

四、以史证论考查形式的引入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进行历史解释的基本方法。一般意义的史论结合主要是论从史出和以史证论两种形式。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前者十分常见,而后者处于空白状态。在2019 年的高考中,三套全国卷的选择题均出现了以史证论的题目,分别是全国卷Ⅰ第33 题、全国卷Ⅱ第34 题、全国卷Ⅲ第33 题。其中,尤以全国卷Ⅱ第34 题最具代表性,题目如下:

例6.(2019·全国卷Ⅱ·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分析与解读:本题以史学家的观点为材料,要求学生回答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这是史论结合的逆向运用与考查,是对习惯于从史料(史实)中推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的考验。从本题所涉的知识结构看,学生只有对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异同烂熟于心,才有可能找出符合材料观点的选项。

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可以根据高考题的命题形式,提供学术界观点或研究成果,让学生寻找历史依据。这一过程,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教会学生正确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

五、宽泛的设问与思考空间

相较往年,2019 年全国卷选择题的设问词出现了一个细节变化,即出现了“可以用来说明”的表述。表述貌似平常,但其字里行间流露的语气、感情、潜台词均表明材料用途与思考余地较广,可以继续深挖。2019 年全国卷Ⅱ第28 题、第34 题和全国卷Ⅲ第30 题都属于此类情况。

“可以用来说明”凸显出题干材料的多视角化。作为单项选择题,保证正确答案的唯一性是命题的基本要求,而这类试题在唯一性之外,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即材料可以说明选项外的更广泛的问题。它变相强调了思维的多元性、思考的多重性,给历史解释留下了更大的主观余地,甚至可以说这是全国卷“客观题主观化”的升级版。基于真实史料,运用科学史观的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而新设问词的出现,表明高考有向专业研究靠近的趋势。

因此,高三复习中加强对学生多元思维的训练刻不容缓。除利用教材文本,创设新情景、引用新材料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高考试题留下的拓展空间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如2019 年全国卷Ⅲ第30 题,教师可让学生思考除正确答案外,该材料还可以说明哪些问题。这一设问旨在提醒学生,面对同一则材料,切换不同角度,转变材料用途,会得出多种结论。事实上,高考试题的材料几乎都可以变换视角重新分析,得出新认识。这样做一方面是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再巩固;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运用史料多维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当然,2019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出现的新现象远不止于此,囿于能力与水平,笔者无法一一列举,也难以进行深度剖析。但毋庸置疑的是,“潜在新常态”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考试变化的潜在趋向,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持续、深入关注,并用以指导复习备考,以提高复习效率,提升复习质量。

猜你喜欢
考试题史料考查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做好干涉实验,答好高考试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史料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