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 责任意识的培养

2019-01-10 08:24常梅杨淑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意识大学生

常梅 杨淑萍

[摘 要] 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领导人适时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举措,这为世界新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家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只有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才能使得地球更好地发展、人类获得更多的幸福。本研究从知、情、行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学生;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2-0018-02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身處同一个地球家园上的我们已经被卷入了共同的潮流之中,任何一个国家发生的问题都不再是单独的,都有可能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国顺应时代潮流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共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有义务承担起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以及对世界应有的责任,为全球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要求

当今世界国际冲突时有发生,恐怖主义始终缠绕阻碍国家的发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国为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争端不断的变动局势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国与国之间主要是靠其公民进行交流与互动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组成它的公民为其基础的。因此,只有各个国家的公民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各自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国家之间才有可能搁置争端、解决难题。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承担着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任。大学生首先应当具备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奉行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当代大学生首先要由己出发,推己及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个人,既属于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同时他又不局限于自己国家的利益,他超越于国家而成为一个世界公民、全球公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每个公民首先隶属于特定的国家,在此之上,他还应该具有全球国际的视野,站在全体人类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故步自封,怀抱民族主义情感。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强劲后力,教育应该培养他们具有世界与全球眼光的人,他们应该具有世界公民的态度,能够为人类的福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谋划。因此,大学生作为国家中的个体,作为未来全球发展的后备力量,这一时代诉求呼唤当代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要路径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体现了个人的内心情感与体验,它的培养也并非朝夕之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涉及其对自身的责任,同时也涉及其与他人、社会等的关系。本研究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方面来论述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提高责任认知,塑造大学生责任态度

第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我国古代的历代仁人志士奉行着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周易》里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诸葛亮悲叹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则徐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叹。时代流转,朝代更迭,不变的是这些肺腑之言依旧激荡人心,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它如一曲壮志雄浑的音乐时时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时过千年,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依旧震撼人心,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品读经典,感受范仲淹当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以史为鉴,学习历代王侯将相舍己为人、保家卫国的伟大心胸。在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读古今经典进行灵魂洗礼,提高自己的责任认知。

第二,将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之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学习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责任意识,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责任的力量。课堂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迟到早退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对于教学内容也要随时代发展积极做出更新,不能照着一个旧的PPT念好几年,这是对学生严重的不负责任。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在学校活动中践行责任行为,学生才有可能被教师感染,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一个人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与失败。”

(二)激发责任情感,发掘大学生责任动力

大学生进行责任行为的前提是他们具有良好的责任情感,责任情感的培养关键在熏陶,所以对于大学生责任情感的培养,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氛围与教育情境,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学校可以在年度评选“你身边的道德模范”,学生们在投票过程中就有机会了解自己身边的优秀人物,在与身边人的日常接触了解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他们责任意识的强大人格魅力,一点一滴,相互熏陶。还可以在课堂上观看《感动中国》等一系列节目,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促进大学生对自身责任意识的思考,激发大学生本身的正能量。第二,在学习了基本的学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学校为大学生安排的教育实习,不应只注重形式的上的“安排”,而应该深度挖掘,让学生确实能够学到其背后深层的知识,比如说可以让大学生在工作中通过完成领导所布置的任务来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认识到每一件任务的重要性,领导所布置的每一件任务都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铺垫作用,从而对责任有更加微观具体的体会,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与完善自己。

(三)鼓励责任担当,强化大学生责任行为

学校要为大学生创设参与公共服务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进而实施责任行为。不同的假期实践活动具有不同的教育效果,例如:学校社团组织的“夕阳之家”通过扶老助老活动,组织大学生定期看望养老院的老人,为老人表演小品活动、与老人聊聊天说说话,通过与老人的互动,帮助弱势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老去,每一个人也都可能是弱势群体,这就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有强国也必然会有弱国,那些利用地球资源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应该承担更大的保卫地球家园的责任;通过“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的实践活动,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不幸与无奈,大学生能够明白今日的大学时光是多么幸福,我们每天所厌倦的生活或许是别人求而不得的,这就启示大学生要好好学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尽早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国际恐怖主义的蔓延”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明白世界并不像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光明美好,黑恶暴力恐怖依然缠绕在我们周围,我们没有遇到,不代表他们不存在,我们今日的和平安定与幸福是靠那些守卫祖国的士兵用鲜血换得的!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大学生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将来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社会与国家所赋予的责任。

身处于同一个地球的我们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全球性问题到来的时候,任何国家与个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国顺应时代潮流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给了世界一个中国方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做好当下之事,勇于担当,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从而实现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处、人与人之间共享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作宇,马佳妮.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坐标[J].教育研究,2017(12).

[2]杨韶刚.以人类核心道德价值为引领培养国际化视野全球公民[J].中小学德育,2017(11).

[3]冯建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何为[J].教育研究,2018(2).

[4]冯建军.迈向人类共同体的价值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8(1).

[5]高雷雷.价值共识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意识大学生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大学生之歌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