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解决对策*

2019-01-11 01:13李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
教书育人 2019年33期
关键词:大学生

李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

一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web3.0 等网络概念的落地,尤其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 技术的成熟,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娱乐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8.6%,远远高于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48%、35.9%)。而在所有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1]。

大学生上网的终端在变化,由此带来的上网场景也在变化:从宿舍、家等固定的物理空间到随时随地,进而导致的网络行为纷繁复杂,网络行为失范的种类和程度也趋于多样、深化。尽管此前已有多位学者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影响、对策等予以不同研究,但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定义及变化却鲜有深入挖掘。作者希望从手机成为主流网络行为承载体的现状和趋势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特征给予特定角度的剖析,进而阐释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促使其遵守网络文明,增强辨别能力,最终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 网络行为失范的概念界定

不同学者对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尽管表述有所不同,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所指代的用意很明显:大学生作为网络行为的主体,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言行、表现触犯了网络行为准则、社会道德标准或者法律条文。但是必须引起注意的是,网络行为无论是触犯准则、标准还是条文,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由于我国针对互联网的各项立法尚未完善,而社会道德、网络准则等则各有阐释,导致网络行为失范也很难有公认的标准。所以大部分定义一定会加上“失范”所带来的危害,无论是危害是及于社会、他人,抑或自己,是对于“网络行为失范”这一概念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三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特征、影响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载体,手机的优势在于快速、便利、随时随地,而相应的不足是,手机由于屏幕、键盘的限制,大学生很少通过手机进行论文、报告、汇报等正式文档的阅读与写作。从现阶段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目的分析,我们可将其大致归类为工具性行为、学习性行为、娱乐性行为、社交性行为。工具性行为主要是指线下的生活场景移植,如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网络签到等;学习性行为包括网络学习、远程教育等;娱乐性行为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影音视听、网络文学阅读、网络信息浏览等;社交行为包括网络聊天、社交媒体交流等。在各种网络行为中,由于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同辈影响、自身素质等多方因素,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层出不穷。

(一)沉迷网络,上网时间无节制,网络依赖严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网络直播、短视频、新社交媒体的流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景、各个时段都可以和手机上网无缝衔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流的冲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积时长为5.2 小时,27%的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7 小时以上。伴随着上网时间的增长,是上网场合的泛在化,甚至有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以每节课45 分钟来计算,学生平均每节课玩手机的时间是13.9 分钟[2]。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上网时间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对学习时间、锻炼时间、线下交流时间的挤压。长此以往,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在现实世界中的专业学习、精神塑造与人际交往。

(二)娱乐消遣过多,接收增强素质、能力的信息较少

有相当多的学者经过调查揭示,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偏向于聊天交友、打发时间和玩游戏,查找资料或者学习知识者并不多见,呈现出了严重的娱乐化和世俗化趋势[3]。聊天、刷社交媒体”(73%)和“娱乐(玩游戏、看、看直播、看电子书或听音乐)”(58%)是学生经常进行的上网活动[4]。实际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优质信息资源并不稀缺,各种公开课、慕课均有app 版本,免费的英语学习、考试等直播更是嵌入进了微信小程序、微博等,是大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线上补充,使用率并不理想。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的学习、创业和求职中的功能发挥不足,且负效应较大[5]。

(三)浏览接收不良信息

网络不良信息是指以血腥暴力、淫秽色情、反道德伦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息。手机端的网络不良信息呈现出流传形式更具隐匿性,行为方式更具交互性,传播更具多媒体性和便捷性等新特点,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浏览网络不良信息则是一种具有较高隐蔽性的网络失范行为,它的持续发生严重危害着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6]。在“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有哪些不利影响”的大学生自评调查中,“色情或暴力场面”占比最高(51.91%)[7],仅仅是耗费在游戏、聊天、社交上的网络行为,尚且是危害自身,而经常性地浸淫在黄色、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带来的可能是违法犯罪。

(四)缺乏信息鉴别能力,高质量信息搜寻匮乏

随着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表手环、VR、AR、智能眼镜)等进一步的发展,大学生每天的生活可以做到24 小时与网络密不可分。表面上看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实际情况则是,任何一个信息流交汇的网络社区必然伴随着泥沙俱下的分享和良莠不齐的内容,如何分辨、甄别高质量的、有价值的,甚至是真实的信息,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大学生网络求职被骗、大学生网络搜索钓鱼网站、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等新闻层出不穷,反映的就是大学生在没有充分掌握信息检索技能、对浏览到的信息理解不深刻的情况下,极易被网络上的错误信息误导,无法获取真正所需信息。

(五)网络礼仪缺失,网络暴力频发,言语粗鲁、失格

大学生是网络交流中最活跃的群体,热衷于随时随地在论坛、微博、微信、新闻、直播等客户端跟帖、转发、评论、互动,关注社会热门事件的发展,参与到热门事件的讨论之中。由于大学生心智并未完全成熟,言行和价值观经常受到网络名人或者别有用心者的干扰,同时在网上没有现实世界中的束缚,很容易在辨别不了真相的情况下用犀利的言语发泄情绪、口不择言、撕骂对立,在生活经验、内在素养都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试图掌握话语权,却往往盲目地参与到网络暴力中,给他人、社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六)随意上传、发布、转载信息,侵犯他人隐私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成熟,让当代社会人人都成为自媒体,很多大的社会事件、新闻都是由当事人或者旁观者第一时间在现场拍照、摄像发布,让公众的知情权和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也在考验着网民的道德底线。大学生在任何场合都是积极的“爆料人”,甚至是新闻当事人。然而大学生的青春冲动、缺乏公众伦理的灌输、对法律规章的忽视甚至漠视、急于表现自己或是急于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情绪,很容易在尚未搞清真相的情况下,擅自、随意编辑文字、图像、短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侵犯他人的隐私,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四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解决对策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固然与社会大环境和大学生自身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但高校及教师在学生管理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仍然有相应的提升空间,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需要全社会、高校、教师等各个层面共同参与、系统规划、协同完成。

(一)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自律机制、网络文明公约,从宏观上指导、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自律机制、网络文明公约,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举措。各高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和网络现状出发,起草并完善可操作性强、约束力高的本校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网络安全规范》《网络自律要点》等一系列或者整合成一部的网络使用与管理规定。内容可包括校园网的使用时间、网络文明礼仪、文明上网倡议、网络信息筛选、网络发言规范等内容,同时通过宣传部、学生处、各院系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公约的活动,在尊重大学生上网自由的基础上,适度加强管理,提升自律水平。

(二)加强教学管理,串联起课间、课后联动机制

在教学管理环节可以强制要求上课时学生统一上缴手机存放一处,转移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把心思放在课堂学习、互动交流中,以此缓解大学生自律性差所带来的网络沉溺。组织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开设网络行为规范选修课或者提供最新的网络文明、网络自律、网络安全相关视频公开课,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知识。定期举办网络文明的全校性讲座、班会分享等,注重用最新的实际案例宣讲网络行为失范的危害。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提升思想健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效率

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参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必须勇于承担责任,理性面对移动网络泛在化、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引领学生走出网络误区,培养理性上网习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寻求更符合大学生发展特征、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包括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对网络话题的讨论方向;经常举办网络学习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教育形式;通过网络咨询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咨询;不断熟悉了解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和习惯,创新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话语和沟通话语,以大学生更乐意接受的话语方式传达文明上网信息[8]。

(四)完善学校各级网络平台,因势利导,与其他应用争夺碎片化时间

网络行为失范的大学生会利用一切闲暇时间浏览网络信息,高校完全可以通过打造高质量的网络宣传平台去争取学生的关注,争夺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积少成多,最终达到宣传目的。高校的官方微信、微博、校园网论坛是校园文化的传播主阵地,是宣传主流价值观、宣扬正能量最重要的战线,同时也是大学生表达自身诉求,与高校互动的最佳平台。高校完全可以组织相关团队,通过公众号策划编辑图文、漫画、视频、H5页面等,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一方面把各种网络文明规范、网络使用公约等信息进行包装,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推送各种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学习资讯,挤占学生吸收负面信息的时间,提升自身实力,正面应对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

(五)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打造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校园文化

高校各个院系、各级学生会、各个社团举办的校园活动文化活动数量不少,但是如何能将传统的活动融入新特色,增加线下活动的吸引力,以使大学生能将注意力从线上转移到线下,是各级组织都应考虑的问题。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网络文化节,将信息检索、网络文明、网络行为规范的讲座、竞赛、互动融入其中,适时将各方资源向其倾斜,加大参与者的奖励力度。鼓励成立更多的IT、网络文化社团,配备专门辅导老师,鼓励大学生从无目的地在网上打发时间转向学习IT 技能、计算机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等,变负为正。

(六)重视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在高校一直是被边缘化的部门,然而实际上,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治理的行动中完全可以占据重要位置。作为大学的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交流中心,高校图书馆的各个业务环节都可以在规范网络行为中起到一定作用。图书馆可以加大网络文化、IT 技能培训、网络伦理、网络法规等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的采购力度,并进行推广,使学生能接触到优质文化载体;通过举办读书讨论会、真人图书分享会、假期阅读接力、阅读马拉松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放下手机,享受阅读的魅力;开设网络信息检索的选修课,提升大学生的检索技巧,助力其获取优质信息。

猜你喜欢
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关于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