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和太阳的歌者”学习活动设计
——作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艾青诗选》的教学

2019-01-11 06:23浙江省台州中学浙江临海317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艾青诗作诗歌

项 琪(浙江省台州中学,浙江临海317000)

【设计说明】

关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设置了两个任务群,分别是“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学习任务群1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前者的学习内容之一为“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而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关注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语言规范性”,“要视野开阔,努力发掘新的材料”,“使这一任务群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后者要求在前者学习的基础上,“选择反映中国革命传统的代表性作品,设置相关研究专题进行深入学习”,首要的学习内容就是“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

中国现当代诗坛群星闪耀,艾青是其中很独特的一颗。他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对“太阳”“黎明”“光”“春天”等的追求是艾青诗中永恒的主题。他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他是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历史进程的见证人和记录者。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大地和太阳的歌者”学习活动,包括“由表及里、进入内核”和“由外而内,对比阅读”两组任务,分别对应两组具体的学习活动。

第一组活动着重于从整体上理解艾青诗歌的情感与艺术魅力,从泛读整本诗集到精读代表诗作,再选出推荐诗作、写推荐语、录制音频版,是从“面”上的广泛阅读到“点”上的深入理解。

第二组活动着重于在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和交流,是第一组任务的拓展再深化,要求如下:对比同时代闻一多、戴望舒等诗人的作品,体会艾青作品的独特性,读出“这一个”,并化诗为文,在公众号或者其他平台上发表诗歌评论;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谈一谈文学作品中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再小组合作,化诗为画,把对诗人、诗歌、时代等的理解融入一张海报的设计中,参加“大地和太阳的歌者”海报展。

【学习情境与任务】

某校的学生社团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学校诗社策划举办艾青诗歌专场活动。请同学们在泛读《艾青诗选》、精读代表诗作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力推荐三首艾青的代表诗作,并完成如下任务:

化诗为语——写推荐语。

化诗为声——录制音频版。

化诗为文——在公众号上发表诗歌鉴赏或评论。

化诗为画——小组合作绘制一张海报,参加“大地和太阳的歌者”海报展。【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与鉴赏:泛读、精读《艾青诗选》,品读、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抒发。

2.表达与交流:在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和分享展示活动中,交流阅读感受,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各项实践任务。

3.通过化诗为语、化诗为声、化诗为文、化诗为画等“跨界”融合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艾青诗歌情感的充沛和艺术的高明。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艾青诗歌的广泛了解和深入理解,并依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完成读写画结合的任务。

【学习资源】

1.《大堰河——我的保姆》

2.《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3.《我爱这土地》

4.《黎明的通知》

5.《给太阳》

6.《光的赞歌》

【学习活动设计】

一、由表及里,进入内核

(一)泛读《艾青诗选》

【学习活动】艾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他在20世纪30年代成名,30年代中后期到40年代中期达到创作高峰,晚年“归来”又散发出巨大余热。他为时代立言,为人民请命。他关注的中心一直是中国的土地和中国的农民,他表达的中心始终是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艾青的诗,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粹短章,都能够各臻其妙。请同学们泛读艾青不同时期的诗作,重温慷慨激昂的历史,体味诗歌的魅力。

这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热身”,旨在由学生自读完成任务,初步感知艾青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二)精读艾青诗作

【学习活动】精读学习资源中的六首艾青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1月14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12月28日夜),《我爱这土地》(1938年11月17日),《黎明的通知》(1940年),《给太阳》(1942年3月11日),《光的赞歌》(1978年)。

这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学生可以自主研读,也可以合作研读,旨在鉴赏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抒发。

(三)化诗为语

【学习活动】艾青诗歌专场活动之一是为艾青诗歌制作展板,请同学们在精读这六首诗歌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三首诗分别写300字以内的推荐语,供活动组织者布置展板参考。

这是对第二个活动的“升华”,也是活动成果的体现。活动方式相对开放,写推荐语没有具体要求,形式可以不同,角度可以多样。

(四)化诗为声

【学习活动】艾青诗歌专场活动需要朗诵音频,请同学们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录制一首艾青诗作的朗诵音频,上传发布到活动平台(可以是小组成员单独朗诵,也可以是合作朗诵)。

这一活动意在考察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要做到小组合作录制音频并上传成功,需要做一些准备,如选择诗歌、聆听并模仿名家诵读、向老师或同学请教、选择背景音乐、下载制作朗诵音频的App、录音试听,等等。此过程也非常考验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由外而内,对比阅读

(一)读一读,在对比中读出“这一个”

【学习活动】对比阅读同时代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穆旦、杜运燮等诗人的作品,建立一种比较的视野,仔细品味这些诗作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特点,了解和体会艾青诗歌对“散文美”的追求、以日常口语和生活细节入诗、追求“土地”“太阳”“黎明”之类主题等特点。同时,在这种比较阅读中,了解不同诗人的贡献及其在新诗史上各自的意义。

这是思辨和表达的基础。要想获得对一个诗人的独特性、特长或局限性的整体把握,就必须建立一种比较的视野。在这样广阔的视野下,增进对艾青诗歌的深层次把握。

(二)化诗为文

【学习活动】艾青诗歌专场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从自己研究的“兴趣点”出发,撰写一篇关于艾青诗歌的短评(字数不限),发布到公众号上,并择优在诗歌专场活动展板上展出。

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学习内容的融合,也是整个艾青诗歌专场活动的核心部分,涉及梳理、辨析、整合、评价、质疑、探究等众多语文实践。

(三)说一说,在特定语境中感知“那时代”

【学习活动】艾青早年寄养在农民家,后来留学国外,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个“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受到民族苦难命运的感召而成为“时代的号手”,之后又跌落到历史的深谷,其人生和创作都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所以隐藏在艾青作品背后的是一部动荡和变化的中国现当代历史。

请同学们结合传记资料,联系时代背景,将艾青作品放回到历史发展的特定语境中阅读,建立一种历史感和“知人论世”的阅读眼光,学会从艾青写作风格和创作历程的变动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层动机,切实把握诗人与时代的复杂关系。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以艾青为切入点,深入讨论探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曲折的命运和文学作品中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这一活动是基于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设计的,侧重于学生观点形成后的表达,尤其是讨论的话题,有一定的深度,是融理解、鉴赏、表达、交流为一体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化诗为画

【学习活动】人们常将诗和画对举,如“如诗如画”“诗情画意”,可见诗画渊源之深。艾青在大学期间主修绘画。在艾青的诗作中能明显发现画作的痕迹,尤其是他诗歌中油画般浓重的色彩和光影,如结合富有苦难中国特色的“土地”“火把”等意象,将“嘶哑”呼号的生命情感乃至精神血脉灌注其中。这让他的作品有一种现代史诗和“大地哀歌”的气象和性质,带动了中国新诗走向开阔和成熟。

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对诗人、诗歌、时代等的理解都融入于“画”——绘制一张艾青诗歌专场活动宣传海报,并参加海报展。

这一活动意在通过化诗为画、诗画类比,打通诗与画之间的关节,充分考察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沟通与合作等能力,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和绘画的艺术性,体会诗画之间的通融之美。

猜你喜欢
艾青诗作诗歌
诗歌不除外
艾青《我爱这土地》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艾青来了
诗歌岛·八面来风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