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互动下高校校园可食地景设计探究

2019-01-11 13:50杨慧华孙新颖吴筱荣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6期
关键词:造景景观设计景观

杨慧华,孙新颖,吴筱荣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1 前言

中国文化讲究人对待万物皆要心存敬畏,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田园、植物、栅栏、河流等元素都包含着人的乡土文化情感以及人对自然的尊重、追求、敬仰之情。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体现出与自然界失联的状态,极少有机会主动参与户外农事活动,完全脱离农耕劳动。许多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五谷不识、 六畜不分,与生育我们的土地之间联系断裂,显示出对农耕文化及农业生产认识上的虚无。高校系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其景观环境能够影响师生身心发展与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更是能够强化学生校园归属感的有效“名片”。为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唤发校园活力,许多高校将农业景观设计引入到校园空间中,携带着乡土气息的校园景观设计更能体现出尊重本土特色与自然美感的校园文化内涵。

2 将可食地景引入校园空间

现实中,许多校园景观大同小异,多遵循城市公共景观空间设计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喜爱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设计,例如运用声音、光、颜色等较夸张胆大且具备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景观营造方式。在植物景观上普遍表现出形式化与同一化,有绿无景,极少能考虑到校园环境特色以及参与者本身情感层面的精神需求,缺乏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近年,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欣赏,而是开始探索景观设计的潜在价值如互动价值、生态价值。相较之下,农业景观中自然的景观元素更能拉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感,激发观赏者与景观环境进行深层交流,达到身心平和的状态。国内有不少将农业景观引入校园的例子,如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四川美术学院的山地景观、中国美术学院的田园景观等都率先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其各具风格的校园农业景观,既彰显了独特的校园景观文化又充分利用了农业景观的科教、生态、美学价值[1]。笔者拟将“可食地景”以实验性景观的形式引入我国南方高校校园空间中,意在创造一个寓教于乐的校园公共交往空间。“可食地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可以食用的地面景观,换言之就是利用景观艺术设计手法来种植农作物或蔬菜,属于农业生产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体[2]。常常运用一些可供人食用的果树、蔬菜、可食花卉、农作物、药用植物等与景观植物搭配造景;既具备一定食物产出功能又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蕴含着自然美、生态美、劳动美、功能美等多重情感内涵。

3 校园可食地景营造意义

可食地景观除了具备基本的食用与观赏意义外,自带较强的生产、实验及科教特性。花卉、蔬菜等均属于较“接地气”的农产品,适合进行园艺美学、植物生理学、设计学等方面的知识科普。许多高校喜爱大片种植向日葵、油菜花等具备观赏价值农作物,每到花季广大师生都会前往观赏、摄影,大多数人对校园景观抱有参与其中的想法。因此,“可食地景”在校园环境中充当起自然科学知识科普、农业基础文化教育的角色,拟定以班级为单位建设农业实验基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直接参与农业景观的设计、种植、管理,让学生们在感知美的同时学会发挥想象力创造美。“可食地景”实验基地属于得天独厚的天然课堂,不但为师生们提供了可以近距离接触、体验农业劳动的机会,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农业知识的认识与实践,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领悟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提升了校园环境精神内涵,具有良好的实验与教育意义。

此外,许多人对大自然及土地的概念愈发模糊,回归田园讲究的不仅是身体回归到田园中,更是满足人们感受自然、放松自我的心理建设需求。佛语中有“勤修五根”之说,“五根”即俗语常说的视、听、嗅、味、触觉,可食地景观便具备调动五感体验的景观特性。不同的植物具备不同的景观属性,其以色彩、气味、造型等为人们提供多感官体验,容易激发人体对植物细微生长变化的好奇心,能够提高学生室外学习交往参与度。可食地景观注重植物生长过程之美,更能诠释植物从萌芽到“瓜熟蒂落”的整个自然生长过程与意义,并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循环、自然轮回方面更深层的思考。以艺术性的造景手法为师生们建设一片精神绿洲,能够将高校人文精神及高校辨识度此类抽闲的概念具象化,具有较强的情感互动意义。

4 校园可食地景设计策略

4.1 植物选取方式

校园“可食地景”的构建应考虑好景观肌理与色彩搭配,各色的植物构造不同的景观意境,重点在于把握好地景植物的选取。常用的造景植物可大致分为四大类型:可食花型(向日葵、常春藤、紫藤、玫瑰、油菜花等),低矮果蔬型(羽衣蓝甘、包心菜、香芋、秋葵、金桔、玉米、柠檬、洋落葵、彩椒、西瓜等),药物及芳香型(狗尾草、穿心莲、洋甘菊、金银花、迷迭香、紫苏、韭菜、洋茵香、薄荷等),藤本植物型(千里香、番茄、葡萄、南瓜、丝瓜、豆角等),此类植物造型别致、色彩缤纷,观赏性毫不逊色于普通园林造景植物。例如利用羽衣蓝甘、包心菜一类低矮蔬菜拼方圆或其他优美造型,外围辅以锥形篱笆将番茄、黄瓜一类的攀缘蔬菜架起,边缘以红砖或矮木质桩分隔开;构成小型垂直绿化,在景观效果上不同于相邻区块又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表现出具象化的内涵和美感。利用植物组团的高低、疏密、尺度、形状等不同特性构建一系列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景观空间,总体上连成了优美的景观轴[3]。参与者在景观空间中休憩、漫步、探索、冥想,春种时感受这青枝绿叶带来的宁静致远;夏日披红挂绿、果木飘香,值得细细品味景观空间的盎然情趣;秋收红花金果、芳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冬赏暖阳下特有的橙黄橘绿,四季造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体验。

4.2 规划与设计方式

诗句“春有百花秋有月”描绘的便是可食地景观这方寸之间的意境美,其景观空间造景要素包括植物空间边界、廊道路径、景观节点、辅助标志等,动静结合、分区规划[4]。通过开放性、生态性的情感意向勾勒出点、线、面结合的景观轮廓。实际上,可食地景“精在体宜、巧于因借”,尽量将习性相近的植物栽种在一个大小为2m左右的小单元模块内,通过点缀型的带状或块状小单元栽种出个性鲜明的图案。为保证园区整体风格与校园环境协调一致,应尽量减少硬质铺装,运用天然、软质材料进行路面铺设,保持雨水自然下渗排除。线状道路将碎片化的景观节点串连成片、面的小型农业景观个体,主要强调景观设计弱化可食用价值,借助光影、气象和植物的变化展现丰富多变的时空景观效果。注意藤本植物和低矮直立植物的搭配比例,通过单株植物与群体植物层叠种植形成直观易懂的图形,例如采用天然木质材料在入口处搭设廊架,选取葡萄、葫芦、丝瓜等攀缘植物构建绿色遮阴廊道,以低矮乔木或蔬菜呈块状有规律的搭配种植,如彩色辣椒、柠檬、羽衣甘蓝一类形态优美、色彩丰富的植物,其垂直与水平空间序列形成高低错落的变化,加强立体感和层次感。景观垂直视角中,高大的绿植、廊架与低矮的篱笆、果蔬形成了半遮挡的视角效果,给人以神秘且想要一探究竟之感。水平视角中,从远处看整个园区貌似一副艳丽缤纷的水彩画;而进入园区后,植物的肌理及细节愈加明朗,极大增强了观赏者视觉体验效果。

4.3 适应度与管理方式

可食地景属于农业景观,需根据农作物耕作周期进行调节景观效果,造价低廉且易于培育种植。实施过程中可选取一年生、两年生、多年生几种类型的造景植物搭配种植,原则上相邻地块选用不同生长周期的景观植物,更能凸显其色彩、质感、肌理、品种等方面的差异性,发掘相邻地块之间更多的发展可能性[5]。实验田主要供艺术设计、风景园林类专业师生使用,以实践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调查、设计、种植、护理、收获”的景观营造全过程,理解设计与实际场地、植物之间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景观设计、空间认知、农业技术等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农业生态系统,熟悉景观植物习性及植物配置,深度感悟设计学、美学、景观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

5 结束语

在校园“可食地景”园区中,师生们在这“一亩三分地”中可直观地感知生活与学习的乐趣。蔬菜、果树、石头、瓦砾此类自然朴实的材料应用到校园景观设计中,更多的容纳了生活美、艺术美与设计美。正所谓“环境育人”,富有特色的可食校园景观能够全面塑造校园物质文化空间,构成人与空间的交互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校园景观参与性、开放性、生态性、实用性。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贯彻到设计中,通过对平面与立体、动态与静态、现实与概念等互动要素的提炼,以农业景观为依托,营造富有体验特性的场所空间。意在加强学生的户外活动参与度,使其在感受农耕体验和现实互动价值的过程领悟生命意蕴,懂得劳动与实践的价值、感知珍惜粮食、敬畏自然的道理。将可食地景投入到高校校园空间中,更能体现高校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内涵,旨在为我国南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猜你喜欢
造景景观设计景观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与艺术手法研究
景观别墅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