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9-01-11 18:29河北省石家庄市振头小学陈敬敏
小学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暴力班级语言

河北省石家庄市振头小学 陈敬敏

童年是十分柔弱的,我们做教师的应当经常记住这一点,往往从我们成年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谁也不曾向一个儿童发难,然而在事实上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相反,偶尔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般伤害他。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 卷第865—866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在20 世纪60年代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理念。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该理念引入前南斯拉夫的学校管理中。非暴力沟通反对语言暴力、行为暴力、精神暴力,崇尚爱、尊重和平等。把“非暴力沟通”理念运用到教育中,能够指引教师与学生保持理解、友好的关系,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非暴力沟通”之“观察”要素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观察(observation)指的是客观地描述结果,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观察到学生的任何现象时,不管喜欢与否,清楚地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即可,而不做出任何判断或评价。例如:教师在上课时看到一位学生趴在桌子上,如果说“老师看到你上课时趴在课桌上”,这是观察,学生听到老师的话会自然地修正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如果老师说“老师看到你上课时在睡懒觉”,这就是评价,学生听了老师的评价就会感觉老师在批评他,从而心里产生羞愧的感觉。

去年九月份,班里转来了一位小男孩,他很腼腆,不会背诵班里孩子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记不住要用尺子做连线题,作业写得寥寥草草,甚至我还发现他在一个田字格里挤了两个字……中午放学了,我问他家在哪里,他说不上来,“哪个小区?哪条街呀?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我有些着急,声音也不由得大了起来,他的脸上充满了惶恐不安,眼里瞬间泛出了泪花,我意识到自己有些急躁了。班里的很多孩子也是通过家长报给我信息才安排的路队,我又为什么要苛责这个刚转来的孩子呢?他的眼泪告诉我,我用语言暴力伤害了他。语言暴力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人造成精神的创伤,我的急躁没有让我知道这个孩子的家庭住址,事后我又花费了几分钟时间去安抚他的情绪,我的心里也为惹哭了这个孩子而有些自责。假如在这个事例中,我只对该学生的种种行为进行简单地观察,并向该学生表达我观察的结果———你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需要进行转变,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他进行“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的评价,学生就能幸免于老师的语言伤害。

二、“非暴力沟通”之“感受”要素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教师在观察到学生的某种现象后,要先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再向学生进行真实的表达,然后还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感受。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进行顺畅地沟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遇到问题时,教师和学生应该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谈话的语言要力求准确、柔和,让学生容易接受,禁止语言讽刺、嘲笑、训斥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谈话时,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还要注意面部表情,教师和学生谈话要面带微笑,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宽容的、是接受自己的,从而学生会对老师更加信任。交谈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并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认同,当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老师认同时,学生会受到鼓舞,将会更加信服老师,从而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发生改变。当教师批评学生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会不自觉地说出“讽刺”、“否定”、“威胁”、“命令”等带有攻击性的话语。学生因此产生负面情绪,继而影响教育效果。真正有效的沟通不是教训学生,而是开导学生。教师应该用“描述性语言”代替对学生的批评、指责。例如,上课铃响之后,经常会出现学生忘记关教室门的情况,这时候假如教师训斥学生“谁最后一个进的教室,怎么又忘记关门?快去关上!”学生就会噤若寒蝉,也没有人主动去关门,因为这样全班都会知道这件事是因为他造成的,老师当众在批评他,学生碍于面子不会行动。如果教师利用“非暴力沟通”的感受要素,自然地跟学生说“呀,教室的门还开着,真冷啊!”相信很快就会有学生主动地去关门了,因为这时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老师和同学们,是光荣的行为。再如,二年级学生在中午用餐时有时会忍不住和同学说话,教师可以用提醒的方式,告诉他们“用餐时讲话,会影响牙齿对食物的咀嚼,增加胃部的消化负担,小心胃会痛哦!”这样比命令他们禁止说话更有效、更持久。

三、“非暴力沟通”之“需要”要素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感受和需要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感受根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要告知对方难过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向对方表达你的感受,例如,害怕、孤独、开心等。马歇尔·卢森堡指出,有时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班里有一位学生不仅平常不注意个人卫生,而且字迹潦草,作业的书写情况总是很糟糕,在我无数次苦口婆心地批评后,他还是我行我素,没有改进。后来,我意识到我们师生之间的沟通无效,很大的原因是我没有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于是我在批改作业时再次找到这位学生,向他展示了一本本书写工整的作业,又拿出了他的作业进行对比,并说明我的感受,“老师在批改作业时,看到书写整洁的作业就会心情舒畅,而看到你的书写则常常会郁闷一整天,老师希望看到你写得干净、工整的作业,你能不能帮帮老师?让老师开心一点!”在这句话中,我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也向这位学生明确地提出了需要,这位学生表示理解老师的心情,并保证自己以后会注意自己的书写。马歇尔·卢森堡认为,当人们提出自己的请求时,可能会遇到对方不接受、直接或间接地不予以反馈的情况,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更加用心地去和对方沟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面对学生的迟到现象,老师将对学生的处罚变为向学生指出“你迟到了,老师很生气,也很失望,多希望咱们班没有迟到现象啊!”,学生就会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继而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教育才更持久、更有效。

四、“非暴力沟通”之“请求”要素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我们选择“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并不是要改变学生以及他们的行为,而是要建立以尊重、平等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提出请求,就是把教师希望学生做什么清楚地告诉学生,越具体越好,如果请求提出的不具体,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教师的需要,甚至导致学生误解教师的真实意图。提出请求与命令有着根本区别。例如:教师让学生做一件事,“命令”是让学生非做不可,学生即使做了也是为了避免受到老师的惩罚。“请求"是学生可做可不做,学生选择做不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而是发自内心的,是“出于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时感受到的自然喜悦”。比如,教师向学生提出请求“你能帮忙浇花吗?”代替直接命令学生“去把花浇了!”得到的是不同的效果,学生对待教师的请求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会怀着愉悦的心情完成老师的期待。而当学生意识到这是老师留下的任务,则会被动地接收,往往也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总之,将“非暴力沟通”运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有助于改善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师生关系紧张的现状,有助于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育境界。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非暴力沟通”将帮助教师塑造引导品质,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在尊重、保护学生的前提下促成学生的自我进步与成长。教师应注意观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从语言暴力的积习中走出来,用爱的语言浸润学生的心灵。

猜你喜欢
暴力班级语言
反性别暴力
班级“四小怪”
第二章 暴力原则
班级英雄
语言是刀
“暴力”女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