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安静的孩子,让心灵呼吸在一片宁静空间

2019-01-11 20:01浙江省义乌市江东第一小学何安安
小学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讲话安静教室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第一小学 何安安

孩子爱吵闹是一种天性,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可以得到改善。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学校普遍存在的不守纪律现象,探究其存在的内在根源,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得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培养安静孩子的方法。即:音乐熏陶法、静寂游戏法、言传身教法、分区活动疏导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强化教育,孩子们逐渐朝着“能体贴他人”这一道德阶段成长。

【缘起】

九月份,刚刚接手一班一年级的孩子,真正见识到“小儿口多”的热闹场面。一年级的孩子根本不知“纪律”为何物,想说就说,而且声音极其响亮。老师着实要花费许多的时间来整顿纪律,使他们安静下来。

为了纪律问题,我特意留心观察了其他年级孩子的表现,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现象一:老师在与不在不一样

班主任老师在教室里,孩子们静悄悄地做自己的事情;班主任不在教室,孩子们就开始大声说话,间或有不堪其扰的孩子大喊:“别讲话了。”教室里犹如闹市。

现象二:老师与老师之间不一样

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不同的老师上课,纪律表现也不一样。班主任老师的课屏息凝神,极其严肃;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活泼洒脱,随意放松,老师不得不经常地停下来整顿纪律。

现象三:年级与年级之间差不多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年龄越大,自控能力越强。事实却并非如此,老师不在时,各个年级段孩子的纪律差不多,甚至还会出现“年级越高,纪律越难管”的奇怪现象。

【原因】

这些现象并不是个例,在农村学校尤为突出。仔细思考,探究其内在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孩子不明白为何要安静。孩子的吵闹是天性,这一天性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这就需要老师的教化。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论,简单说六个阶段分别是“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们的老师多采用前两个阶段,即“威胁式”和“贿赂式”教育。

“保持安静,否则等我回来,看我怎么惩罚你们。”班干部也会用这样的手段:“再讲话,把你名字记下来,告诉老师。”言外之意,等老师回来收拾你们。“这节课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得到一颗星星,(或者在表现栏加上五分)。”班规上面更是将奖惩措施制定周详。这样的奖惩有一定效果,但不治根。因为孩子们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是停留在前面的阶段,他们的遵守只是害怕受到惩罚或者希望得到奖赏,而不是从内在觉得,“保持安静”这个行为是正确的,应该这么去做。一旦失去先前的害怕和期望,也就忽视纪律性,也就容易出现“年级越高,纪律越难管”这样的怪现象。

2.孩子“无事生非”。曾问讲话的孩子“没事情做了?”他们一摊手,假装无奈地回答“没事情做。”“自己找点事情做呀,比如看看书。”他们又一摊手“没事情。”或者说“没书。”这是高段孩子的回答,可悲可叹。

孩子们习惯了老师给他们找事情做,习惯了遵照老师的指示做事。一旦空闲,他们的心灵就如置于荒地,吵闹的荒草也就疯长了。

3.孩子不懂得如何控制。有孩子告诉我,他也不想讲话,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自控能力差,这是孩子的通病,控制不住想讲话了怎么办?老师没有教给他们自控的方法,忍不住地讲话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4.孩子活动空间单一。孩子的学习压力过重,活动空间单一,也是造成孩子吵闹的一个因素。除了大课间、体育课,操场上基本见不到孩子活动的身影,他们的身子被拘囿于教室这一方小天地。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也不能离开教室,穷极无聊,聊天的欲望就出现了。只要有一人开始讲话,教室里就开始变得不安静。

古语有云: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心定气,方能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有更长足的进步。意识到这点,我从接手班级开始,就着眼于培养孩子的“静气”。

【对策】

一、静听音乐,学会控制音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教育得适当,节奏与和声比什么都深入人心,比什么都扣人心弦。大家知道,当我们用耳朵感受音乐旋律时,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起变化。”音乐能陶冶情操,益智养生。

受薛瑞萍老师的影响,我给他们找了班得瑞的《仙境》专辑,让他们学习之余听音乐。“趴在桌上,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听音乐。”做作业、改作业的时候,如果感觉教室里的声音比较响,我也会放一盘轻音乐,为的是检查孩子的音量控制。“接下来,我们一起听音乐,音乐的声音越轻,你们的声音也越轻。”随着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我把音乐声越拧越轻,直到一个舒适的分贝。一旦孩子的声音超过了音乐声,我便会轻轻提醒:老师都听不见音乐了。

时间一长,孩子们懂得要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发现教室里比较吵,他们会发出提醒“老师都听不见音乐了”。即使当时教室里并没有在放音乐。当我对他们说:“累了吧?我们来听会儿音乐吧。”他们便会欣然应允,然后安静地趴在桌上,静静地聆听。音乐,将孩子们的心灵带入了绿光森林。

二、静寂游戏,营造安静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由此可见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我发现有两种静寂游戏对孩子比较有效果。

游戏一:我是一块小石头

《童年的秘密》中,蒙特梭利提到有一种静寂游戏:“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谁的名字,请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到门口去排队”。老师点名的声音越来越轻,孩子排队的动作也越来越轻。这个方法非常管用,当我用温和的声音说着这些要求,孩子们开始安静下来。我点他们的名字,然后请他们以最安静的方式——不碰到教室的任何桌椅,不发出任何大的响声——走到我旁边。我把最会动的孩子先叫到我的旁边排队,让他们体验一种成功的愉悦,然后以一种期待的心情等候其他的同学。一段时间之后,我也会故意地晾一下他们,谁能最先做好,谁在安静地等待老师的点名了,我就点他们的名字。

点名排队的过程就是一个安静等待的过程,在等待中享受安静带来的舒适与井然有序,如此也就营造出了一个静谧的氛围。

游戏二:悄悄话传递

游戏源于一次语文课,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特意把课文内容编成了一个小故事《国王的秘密》,我会把秘密告诉认真听课的孩子,结果这堂课孩子们听得特别仔细。我把秘密轻轻地告诉其中表现最好的那个孩子,然后请他再转告其他的人。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非常专注于这一个游戏,虽然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秘密早已经泄露。

人的心里都会有探秘的冲动,孩子更是把他当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我便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教他们玩“悄悄话传递”的游戏。

孩子们在教室里做着自己的事,他们不全在自己的位子上,这时我需要他们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我便走到其中一个孩子的身边,轻轻地碰一下他,悄悄地对他说:“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请你对其他小朋友也这么说。”于是,他马上会拍拍身边的同学,附在他耳边说一句“回到位子上去,和其他人也说一下。”说完,又像猫一样地跑到其他孩子身边,同样地拍拍他,然后轻轻说“回到位子上去。”……很快,大家就比较安静地收拾好手上的东西,回到了位子上。

游戏的次数多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轻轻说话的习惯,教室里也自然就少了那些扰人的声音。

三、轻言细语,言传身教相结合

常听一年级的老师喊辛苦,最辛苦的是嗓子。也常听说某某老师教一年级,一个月下来,嗓子就哑了。原因无外乎一个:孩子们太吵闹了。也有老师反映,孩子们根本就听不进老师的话。

上课了,还有孩子在讲话,老师说:“还有小朋友在讲话。”孩子们无动于衷,老师又说一遍,还是不行,最后勃然大怒,孩子们“唰”的安静下来,用惊恐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看到小孩子在教室里吵闹,忍不住地厉声呵斥,“说了多少遍了,不能在教室里吵闹。”老师不在的时候,班干部在教室里大喊“不要讲话了”。其实,不管是老师的大声呵斥,还是班干部的大嗓门,都是教室里的噪音,孩子看在眼里,模仿性极强的他们也就有样学样,学到心里了。

其实正因为孩子们吵闹,所以老师更应该营造静的环境,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应尽量柔和地和孩子们说话,更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艺术。

1.告诉孩子为何安静

“道德发展六阶段”中,遵守规则和体贴别人是比较高的层次,孩子能意识到自己有遵守规则的义务,能懂得体贴他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年级的孩子能做到吗?不管能不能做到,我用这一标准引导他们前进。我告诉他们:“教室里需要保持安静,如果你讲话很响亮,就会形成噪音,听到的人会很不舒服,还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教他们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引导共情:“刚才的声音,你听着什么感觉?(很吵)是的,其他人也会有这种感觉。”通过多次的重复教育,强化引导,实践证明孩子们正朝着这一方向进步。

2.说话内容从正面引导

聪明的老师看到孩子吵闹,他会说:“看,某某小朋友已经坐得非常端正,准备上课了。”于是,其他的小朋友也马上安静,坐端正。因此我也应尽量从正面引导,把自己的感受,希望孩子们做到的要求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吵闹,我会说:“老师觉得刚才很吵,这样很不好。老师希望你们在教室里的时候能看看书,做做作业,或者和同学讲讲悄悄话也可以。”这要比“怎么这么吵?谁在教室里吵了?老师说了多少遍了,不能在教室里吵,怎么都听不进去呢?”这样的责怪更有效果。

3.说话声音轻柔、坚定

首先正确认识孩子的吵闹,这是天性,是正常的。

看到孩子出现大声说话、吵闹的情况,老师容易急躁,一急音量就容易上扬,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冷静、平和。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把笑脸搁下,神情严肃,但是语调低沉,告诉孩子们行为的不正确,再一次提醒他们,哪些行为才是正确的。一年级的孩子向师性强,老师的表现是孩子最直接的参照物,因此无论什么时候,以一个平和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是最好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们也会像老师一样平和、安静。

4.无声言语心里明

关于安静的要求,老师说得多了,孩子们自然心知肚明,这时,老师无需多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孩子们就能明白,他会觉得不好意思,然后马上改正。以后,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处理类似的事件,于是,优雅造就了优雅。

四、疏导得宜,使之动静有理

“老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叶圣陶老先生如此说。确实,教育与治水有一定的相通性,堵不如疏导。孩子爱讲话,你让他不讲话,他肯定办不到,这种不可能的要求,老师尽量不要提,换一种说法。

先问孩子“教室里是干什么的?(读书、写字、看书)”“对了,那我们想玩了怎么办?”聪明的孩子自然会回答“可以到操场上去玩。”“聪明的孩子。是的,教室里同学们要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室里要尽量保持安静,轻轻地走动,悄悄地说话。如果你实在很想大声地说话,那你可以到操场上去。你要和小朋友玩,也到操场上玩。”

明确要求之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允许孩子们在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到操场上玩耍。这三个月的时间,孩子们逐渐养成了分区活动的习惯:在教室里,做到不追打跑闹;同样在操场上,他们也能旁若无人地玩耍、嬉戏。

“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教室里,孩子们安静下来了,他们的心灵之门也就打开,听得进他人的话语,也就能领略到更为秀丽的风光。心灵,在这一片宁静的世界中快乐地呼吸。

猜你喜欢
讲话安静教室
听,安静会说话
深入敌后,保持安静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楼上请安静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注水”讲话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坐拥安静
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