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阵阵传真情

2019-01-11 20:19
初中生世界 2019年15期
关键词:杏儿粽叶童谣

题目修改后,中心立意就明确了。

引用端午的童谣,将事件置于蒙蒙细雨的情境之中,引出下文,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渲染气氛。

“采摘”“捆结”“清洗”等动词,写出了奶奶的忙碌,“舒展”“流露”等动词写出了奶奶的快乐。

奶奶的“唠叨”,引出回忆,为下文揭示主题张本。

粽子里融入了奶奶对全家人的一片心意,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爱。

故意设问,为下文做铺垫。

对话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神态描写,凸显了奶奶的情绪变化,表现了奶奶的深情。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耳畔又传来了这首熟悉的童谣,它弥散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打湿了老街的石板路,朦胧了古镇,也氤氲了我的情思……

每年端午节前的几天,奶奶总是最忙碌的。为了她的粽子,她一直忙上忙下:采摘新鲜的箬叶、一丝不苟地捆结绑绳、一片一片地清洗粽叶,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旦说起全家人以前聚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的情景,她满脸的皱纹就一条条舒展开来,似乎每条皱纹里都流露出了笑意。

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忙于自己的工作,姐姐在远方的城市里读大学。空荡荡的大屋子里就只有我一个人陪着奶奶忙碌。洗粽叶、捣糯米、蒸咸蛋、切肉片——一切准备得有条不紊。奶奶一边用满是皱纹的手均匀地搓揉着掺和了猪油的糯米,一边和我唠叨了起来:“今年的糯米又软又糯,包上这上好的蛋黄,再加上五花肉,做出来的粽子甭提味道有多好了。你爸爸小时候特别爱吃这蛋黄肉粽,每次都要和你姑姑抢着吃……”

奶奶说这些的时候,像个小孩一样,朝我调皮地挤了挤眼睛,额头上的皱纹越发得清晰,仿佛爸爸就站在她眼前一样。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端午她都这么做,每年端午她都这么说。关于粽子,奶奶有说不完的往事。

“奶奶,您就不累吗?年年做粽子,还不如到超市里去买点现成的。”我看着奶奶,一本正经地问道。

“累啥!你奶奶这老骨头做这个最拿手了。可这一年下来,你们都忙,咱一家子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可不容易啰!”奶奶用食指、大拇指熟练地按着粽叶,边说着边裹了起来,时而又停了停,脸上堆满一轮一轮的微笑。

“你爷爷年轻时,经常夸奖奶奶,说奶奶包的粽子又好吃又好看,他最爱吃奶奶裹的粽子,可惜他再也吃不到了。”说到这里,奶奶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仿佛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粽子包好了,奶奶轻轻地把粽子放进了锅里,在灶里添柴加火。当奶奶揭开锅盖时,一股清香从灶间飘了出来……

奶奶小心翼翼地拎起粽子,解开缚绳,放在盆子里。这时候,爸爸来电话了:他很忙,他和妈妈晚上有应酬,不回来吃饭了。

奶奶沉默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五月的粽香里凝聚着奶奶的真情,融入了奶奶的期盼,你们的一个“忙”字,会让奶奶多么的失望啊。时代虽然发展了,可是在奶奶的心里,还是惦记着粽子,惦记着一家人聚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的美好时光。

窗外,雨仍在下,淅淅沥沥。耳畔又传来了儿时的童谣:“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点题句,衔接自然。

奶奶的“沉默”,是心里失望的表现,“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理解。

议论句点明主旨,有画龙点睛之效。

照应开头,深化主旨。以端午童谣结尾,引人深思。

综合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从立意到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构到语言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从内容上看,小作者大胆舍去了弟弟与奶奶的冲突这一情节,集中笔墨叙写了奶奶和“我”包粽子时的对话,使文章的立意更集中,主题更鲜明。从文章的表达上看,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结尾的抒情和议论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文章围绕奶奶的“粽子”情结展开,以“渴望亲情”一线贯穿,衔接合理,过渡自然;开头和结尾引用童谣,契合了端午的情境,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同时,又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深化文章的立意。

小试牛刀

“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解释:

①阻塞,如“堵车”;②心里不畅快,如“添堵”;③名词,墙。④量词,用于墙,如“一堵墙”。

请以“堵”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要少于600字。

猜你喜欢
杏儿粽叶童谣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杨庄的杏儿熟了
山杏儿
摘粽叶·剪粽叶
酸甜可口的杏儿 等
粽叶林里的母亲
找个地方完婚
买粽子别挑粽叶太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