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 润物无声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策略探究

2019-01-11 20:01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朗晴小学蔡杏兰
小学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外地民工子女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朗晴小学 蔡杏兰

外来务工子女跟随父母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城乡经济差距、教育差距,外来务工子女容易受到歧视。为了释放心理压力,发泄自己的苦闷情绪,他们会错误地把精神寄托在网游、抽烟、喝酒、偷盗等,在班里出现性格偏激不合群,经常打架闹事的现象。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了班主任的工作之重。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地区,外来人员比较密集,学校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学生人数占比达50%左右。这些家庭中大部分父母双方文化水平都比较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工作忙碌,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应有的关注;本地人的排挤和歧视等因素致使外来民工子女在行为、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成为了班上的“问题学生”。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抓好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随风飘飞的蒲公英”健康成长呢?笔者认为可用以下几个策略。

一、做有“心”教师,润物无声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首先要端正思想,“脱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民工子女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对这些民工子女更多的关爱,教师怀着一颗仁慈宽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包容他们,才能开启他们防御的大门,建立起他们对教师的信任感,感受到教师的包容和关心带给他们的温暖。

1.宽容仁爱,有的放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外来务工子女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往往比其他学生容易犯错误。如果我们教师用一般同学的要求去严格对待,效果肯定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冷静地对待这部分学生的过错,切忌讽刺、挖苦、处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在工作中,笔者遇到过这么一位外地生小斌:学习成绩差,乱花钱,还经常打架。前任班主任及家长都对其严厉管束,但效果不佳。怎样去帮助这位学生呢?经过了解,知道他爱好文体活动,绘画基础很好,喜欢打球,是个多才多艺的学生。于是在一次班干部评选中,我推荐他当文体委员,利用其优势克服其缺点。当了班干部之后,他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于是我经常找他谈心,肯定了他多样的才华,经常为班集体增添荣誉;安排学习优秀的学生与他同桌,引起他对学习的重视,鼓励他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在这基础上,和家长联系,限制了他的生活费用,由老师帮他代管中午吃饭的钱。一个学期过去了,同学的互助,老师的关心,他由一个考试都不及格的学生进步到能及格,乱花钱,逃学,闹课堂等现象也逐渐减少。

2.互相尊重,公平对待

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源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外来务工子女也不例外,他们更渴望受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渴望能融入集体之中。如果教师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为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去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以此去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共鸣。

一些本地学生受到当地人的偏见所影响,在外来务工子女面前会不自觉地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种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歧视,对外来务工子女是偌大的伤害,不仅不利于这些孩子们身心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团结和良好班风的形成,甚至会在外来务工子女的幼小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曾出现这样一件事:一位外地生在体育课中不小心绊倒了一位本地生,两人语言冲突后就打起来,本地生张嘴就说:“你这个死北仔(广东本地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有些侮辱性的称呼)快滚回到你的老家吧,这里不欢迎你。”后来经过了解,班上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各有小团体,玩不到一起,外地生被排挤歧视的现象较为严重。于是,笔者利用班会课,举行《说说我的家乡美》故事会,让外地生在班会中分享家乡美,家乡习俗,家乡的小吃等等,故事会促进了整个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拉近了本地生和外地生的距离,提高外地生的自信心。在座位安排中,还特意安排了本地生与外地生同桌,让他们给予外地生同学之间应有的关怀和帮助。并对在帮扶外地生工作中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和奖励。一个学期下来,本地生慢慢摒弃了对外地生的歧视,从心理和行为上都接纳了外地生,使外地的学生慢慢地融入了本地学生的圈子,形成了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并用实际行动引导和教育学生。

3.善于激励,增强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鼓励是孩子信心和力量的源泉,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蓬勃成长。地域文化的差异和经济收入的落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等原因形成了本地人对外来民工的偏见,致使外来务工子女,他们中成绩差的更容易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性格孤僻的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等。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育外来务工子女时应坚持以表扬、赞赏为主,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笔者班上有个湖南籍的男生,刚插班时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有自信,还有点害羞和自卑,但是每次值日都非常积极,公区卫生搞得干干净净。

发现有班上同学写作文,都在赞扬他。于是在班会课上,我把学生的作文读出来,还号召全部同学向他学习。班会上,我鼓励他说:“你在劳动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亏,尽心尽责,踏实苦干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敬佩。做好一天不难,而你能坚持天天做好,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难能可贵。我相信,只要你把这种精神用在学习上,一定会有进步的。”这一段话打动了他,他坚定地点了点头。果然,他努力上进,学习特勤奋,成绩在一点点地进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个鼓励、肯定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赞美,常常会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快融入新的环境,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二、融家、校、社会三合力

1.家校合力,同步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这短短的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志同道合”这样的词语,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

对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中,要多进行家访,既能体现教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关心,又能较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通过与家长沟通,互相分析教育学生的方法,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就对症下药。学校举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大课堂等活动,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家长多学点儿童教育心理学,提高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帮助家长端正家庭教育的思想。其次,学校指导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是否和谐,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和谐、融洽、民主的家庭,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经常吵闹、离异的家庭,会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就说明我们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2.社会资源,发掘利用

为了改变外来民工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多发掘利用良好的社会资源。例如:经常与文明校园共建单位及社区取得联系,开展一些针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专题讲座,例如《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为我们的孩子加油》等,让外来民工家长能够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沟通,这对子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去关心、营造良好和谐社会氛围;需要学校家庭共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更需要教师无私的爱和充满智慧的策略。相信,飘飞的蒲公英能深切地感受到异乡土壤的肥沃、异地阳光下的温暖,健康地成长,自信地绽放异彩。

猜你喜欢
外地民工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北京郊区外埠车猛增本地人高价买外地牌
谁更老实?
借伞
没有不会停下来的绝望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