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分数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19-01-11 22:37四川省巴中市恩阳第一小学钟立新
小学时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桃子车间数学教师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第一小学 钟立新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在小学高年级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中,应该重视并加强以下几种思维训练,以实现不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不同发展。

一、等量思维训练

寻找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分数实际问题,已是普遍的解题思路,也顺应中学的数学教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抓分数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例如:某厂第一车间的人数比第二车间的5/8多21人,如果从第二车间调36人到第一车间,则第一车间的人数与第二车间人数相等,原来两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

这一数学问题用别的方法解决,难度较大。如果从方程这个角度来思考,就比较容易。从题中可知:第一车间的人数相当于第二车间的5/8+21人。即:第二车间人数-36人=第一车间的人数+36人。

解:设第二车间原来有x人,根据题意,得:

x-36=5/8x+21+36

化简为 3/8x=93

x=248

经检验x=248是原方程的解

则 第一车间原有248×(5/8)+21=176(人)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2%,那么两校女生数占两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

此题的条件较抽象,不利于思考解答。若设乙校有学生人数800人(也可为其他数),则甲校学生人数为800×40%=320(人),女生人数为320×30%=96(人);乙校女生人数为800×(1-42%)=464(人);那么两校女生人数占两校总人数的(96+464)÷(800+320)=50%。

二、假设思维训练

有时根据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先假设题目中的某一个条件为具体数值(假设的数据要便于计算)或简单实例,便能从中发现解题规律,使问题化难为易。例如:已知甲校学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0%,甲校女生数是甲校学生数的30%,乙校男

三、转化思维训练

有些数学问题在不改变原题意的前提下,变个形式或换一种说法,就会使条件和问题变得明朗,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达到顺利解决数学问题之目的。例如: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10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2;第三次全部用完,正好比原长的1/3多5米。这捆电线原来有多少米?

【分析与解】

此题中的1/2和1/3两个分率,它们的单位“l”不同,解题显得十分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如果把“用去余下的1/2”转换成“用去原长的1/3多5米”(根据题意: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2,第三次全部用完”可知:第二次与第三次用去的是相等的),那么这题的解答也就变容易了。这捆电线原来长(10+5+5)÷(1-1/3-1/3)=60(米)

又如: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24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 。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

【分析与解】

如果我们把完成2400件衬衫这项生产任务所需要的总天数看作单位“1”,“前3天完成了40%”,换句话也就是说“完成这项生产任务所需要总天数的40%是3天”,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要求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用多少天?可以直接列式为:3÷40%=7.5(天)

四、联想思维训练

联想是由此时获取的信息想到别的相关信息。在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联想,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某中学有男生240人,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的7/8。这个中学共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与解】

由“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的7/8”,可以联想到以下数量关系:①男生人数是女生的8/7。 ②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8。③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7。 ④女生人数是7份,男生是8份,全校共15份。⑤女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7/15(或男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8/15)。⑥女生人数与男生的比是7:8(或男生人数与女生的比是 8:7)。

依据原题和联想的这些数量关系,此题便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240×(1+7/8)=450(人)

解法二:240÷8/7+240=450(人)

解法三:240×(1-1/8)+240=450(人)

解法四:240÷(1+1/7)+240=450(人)

解法五:(240÷8)×15=450(人)

解法六:240÷(1-7/15)=450(人) [或 240÷8/15=450(人)]

解法七:设女生人数为x人。则 x:240=7:8 x=240×7÷8

全校学生数 =240×7÷8+240=450(人)

……

五、逆向思维训练

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思维方法的两种相反形式。一般来说,学生顺着题意去思维难度小,而从条件结尾处入手,倒推而上,去逆向思维不太适应。对此,我们可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例如:一个卖桃人,第一次卖掉他所有桃子的1/2,第二次卖掉了5个,第三次卖了他剩下的一半,第四次卖去13个,第五次买了剩下的50%,这时还剩下18个桃子。卖桃人原来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分析与解】

这道题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单位“1”。第一次是把卖桃人所有的桃子看作单位“1”;第三次是把第二次卖后剩下的桃子看作单位“1”;第五次是把第四次卖后剩下的桃子看作单位“1”。如果顺着题目所给的条件去分析,则很难求解。这时,我们便可从“还剩下18个桃子”处入手,向前逆推而上,问题就好解决了。先求第四次卖后剩下的桃子数:18÷(1-50%)=36(个);又求第三次卖后剩下的桃子数:36+13=49(个);再求第二次卖后剩下的桃子数:49÷(1-1/2)=98(个);然后求第一次卖后剩下的桃子数:98+5=103(个);最后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103÷(1-1/2)=206(个)

列综合算式:

{[18÷(1-50%)+13] ÷(1-1/2)+5}÷(1-1/2)=206(个)。

六、定量思维训练

有些分数实际问题中,一个数量的变化,往往引起其他数量的变化。只要仔细分析,总存在着不变量,我们就以此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1.总量不变

例如:明德学校数学教师人数是语文教师人数的4/7,今年有6位语文教师改教数学,那么语文教师是数学教师人数的5/6。原来语文、数学教师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

由于“今年有6位语文教师改教数学”,那么,语文教师人数就发生变化,同时数学教师人数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但语文、数学教师的总人数始终没有变,我们就以语、数教师总人数不变为突破口。把语文、数学教师的总人数看作单位“1”,先弄清数学教师变化前、后人数分别占语文、数学教师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出语文、数学教师的总人数,再求出语文、数学教师各有多少人?

根据“数学教师人数是语文教师人数的4/7”,可知数学教师占语文、数学教师总人数的4/11;由于有6位语文教师改教数学后“语文教师是数学教师人数的5/6”,可知数学教师人数占语文、数学教师总人数的6/11。因此,语文、数学教师总人数为6÷(6/11-4/11)=33(人)。再根据“原来数学教师人数是语文教师人数的4/7”,将语文、数学教师总人数按4:7进行分配,求出原有的数学教师33×4/11=12(人)、原有的语文教师33×7/11=21(人)。

列综合算式:

原有的数学教师:6÷(6/11-4/11)×4/11=12(人)

原有的语文教师:6÷(6/11-4/11)×7/11=21(人)

2.部分量不变

例如:某粮店运进面粉和大米共480千克,其中面粉占总数的1/4,后来又运进一些面粉,这时面粉占总数的5/14,粮店现有面粉和大米共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

题中面粉数量发生了变化,面粉和大米的总重量也就发生了变化;但仔细分析,大米的重量始终没有变,它是一个不变量。因此,先求出大米的重量 480×(1-1/4)=360(千克),占现有面粉和大米总重量的(1-5/14),所以现有面粉和大米共重360÷(1-5/14)=560(千克)。

列综合算式:480×(1-1/4)÷(1-5/14)=560(千克)

3.差不变

例如:有两根绳子,一根长10米,另一根长15米,把两根绳子都剪下同样长的一段后,短绳子剩下的长度是长绳子剩下长度的4/9。剪下的一段有多少米?

【分析与解】

两根绳子剪前与剪后的长差没有变,即两根绳子长度差为:15-10=5(米),它相当于长绳子剩下长度的(1-4/9)。

解:①长绳子剪下后剩下的长度为:

(15-10)÷(1-4/9)=9(米)

15两根绳子剪下同样长的一段为:

15-9=6(米)

七、发散思维训练

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一题多解便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分析、思考同一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熟习数量间的关系,对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目的,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例如:生产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的零件比原计划每天加工的多2/5。实际用了多少天就完成了加工任务?

【分析与解】

1.按一般应用题解

解法一:先求出实际每天加工的零件数,再求出这批零件的总数,然后求实际用了多少天?

1500×14÷[1500×(1+2/5)]=10(天)

解法二:先求出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再求出实际每天加工的零件数是原计划每天加工零件数的多少倍,最后求出即使用了多少天?

14÷[1500 ×(1+2/5)÷1500]=10(天)

解法三:先求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加工的零件数,再求14天多加工的零件数,然后求出实际提前的天数,最后求实际用了多少天?

14-1500×2/5×14÷[1500 ×(1+2/5)]=10(天)

2.按工程问题去解

把要加工的这批零件看作单位“1”,原计划用14天,则原计划每天加工这批零件的1/14,实际每天加工的就是1/14×(1+2/5)。这样思考列式时就撇开了“1500个零件”这个具体的量,使解法显得新颖、巧妙。

解法四:按解法一的思路,列式为1÷[1/14×(1+2/5)]=10(天)

解法五:按解法二的思路,列式为 14÷[1/14×(1+2/5)÷1/14]=10(天)

解法六:按解法三的思路,列式为 14-1/14×2/5×14÷[1/14×(1+2/5)]=10(天)

3.列方程解

解法七:根据实际加工的零件总数等于原计划加工的零件总数,设实际用了x天可完成加工任务,则1500×(1+2/5)× x=1500×14

x=10

解法八:把原计划加工的零件总数看作单位“1”,实际每天就加工1/14×(1+2/5),根据解法七的思路,设实际用了x天,则1/14×(1+2/5)x=1

x=10

解法九:依据实际提前的天数加上实际用的天数等于原计划用的天数。设实际提前x天完成加工任务,

x=4

14-4=10(天)

4.用正比例方法解

解法十:已知每天加工的零件个数一定,加工零件的总数和实际加工天数成正比例。设实际用了x天完成任务,

x=10

解法十一:把这批零件总数看作单位“1”,实际每天加工这批零件的1/14×(1+2/5),利用解法十的思路,设实际用了x天,

x=10

5.用反比例方法解

解法十二:已知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天加工零件数和加工的天数成反比例。设实际用了x天完成任务,则 1500×14=1500×(1+2/5)x

x=10

6.用特殊方法去解

解法十三:把原计划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看成“1”,则工作总量为1×14=14,再求实际用的天数,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即1×14÷(1+2/5)=10(天),从而找到了最简捷的解法。

猜你喜欢
桃子车间数学教师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山间采茶忙 车间制茶香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桃子
桃子
招工啦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扶贫车间”拔穷根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