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步入人文殿堂
——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的点滴做法

2019-01-11 22:37安徽淮南淮师附小陆永亮
小学时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丑小鸭工具性个性化

安徽淮南淮师附小 陆永亮

教育家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人们在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中自然流露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等体现着使用者的个性特点、独特体验等,是语文人文性的具体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多少年来已为人们广泛认同,但语文的人文性却一直重视不够。新课标将人文性列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可见它已被人们广泛关注。

扎扎实实抓好阅读教学,既可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又可在兼顾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彰显语文的人文主义情怀,以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语文的人文性呢?

一、营造人文氛围,体验人性之真

什么是阅读?现代汉语词典里对“阅”的解释是“看”,“阅读”的意思是“看并领会其内容”。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取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取精神上的营养料”。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种解释更形象,更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一面。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中学生学到了多少具体的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从一次学习活动中有什么样的收获。就是说,让学生从阅读过程中拥有一次精神的放松之旅,一次美的享受,一次真的体验。要想实现这样的人文目的,文本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性化的语言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彰显,是人物感情发展的轨迹。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感悟,有利于传播各种文化中美的东西、善的东西,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与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

个性化的语言来自于文本中不同的角色定位。阅读过程中恰当使用文本中的一小段对话,努力再造或者再现当时的情景、情境,身临其境的教学设计,便于学生找到共鸣点,产生心灵的碰撞,激扬起灵动的火花,闪耀智慧的光芒。

《春天的雨点》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文辞优美。里面大量的对话,清楚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如:“老师,下雨了?”“你没听见远处的雷声吗?”达丽玛摇摇头说:“老师,我只听见您给我补课了。”乌罕娜忘记了疲劳,抑制住心中的激动:“哦,达丽玛……你会学得很好,我放心了……”这里师生之间关下雨的对话,层次递进,个性鲜明。

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文本中出现的个性化的语言、对话,努力营造、再现情境,制造氛围,帮助学生真切体会文意,把握重点。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营造了一个雨天放学回家,路上父母接送的环境,让学生在设身处地地体会基础上再谈及自己读文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住并且体验到老师的辛苦,也明白了文中省略号的出现是因为老师欣慰和激动。

二、紧扣文本细读、品位人性之语

阅读教学既应该有宏观的篇章理解,更应该有细微之处的特别关注。坚持语文教学的辩证法,就要坚持在语文实践中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

《用目光倾听》是一篇诗歌,虽然只是短短的4小节,却用清新明丽的语言表达了期盼人与之间友好和谐相处的含义。单元的主题是“真诚”,但是本课所传递出的信息并不明显,怎样才能使学生把大道无形的情感,转化成他们比较直观便于理解的内容呢?我的答案是从课题入手,结合理解题目中的“倾听”的内涵,感悟全诗。

教学实录如下:

师: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明亮的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副懂得倾听的耳朵。那么我们经常用耳朵听什么呢?

生1:听到早起的闹铃的声音,在催促我起床。

生2:耳朵帮助我们听到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树枝上小鸟婉转动听的声音、老师谆谆教诲的声音……

师:是的,耳朵在许多方面帮助了我们,不愧是五官之一。那么,在一些嘈杂的环境中如何才能听清楚声音呢?

生3:要保持自己的细心,细致才可以。

师:是啊,细心地听才是倾听,可是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同样需要保持一颗平静和蔼的心态,细致入微的关注,只有这样作为我们“心灵的窗户“的眼睛才能成为和他人交往的真正“桥梁”。

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词语(如“倾听”)进行导入式解读,再上升到篇章的学习。

从表面上看,对作为个例的词语意思的领悟,是在关注“工具性”的同时,延伸到对文本主旨和意图理解的人文性轨道之上。实际上这些个别性的词语,从人文性的角度看都从属于整篇文本,它们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万万不可忽视。

三、关注阅读个体、感悟人性之彩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去阅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掘、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如何使学生能够把看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经验上的东西,再去理解所接触的材料?最好的办法我认为就是合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点进行有效拓展。当然,这也就涉及到人文性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个体的个性化理解。

个性化理解,具体来说,就是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关注点,阅读完文本后,每个人收获体验也各不相同。

对一些常规意义上的经典,就应该允许并尊重学生个体领悟的差异性存在,不能为达到统一设置的目标而人云亦云。

《丑小鸭》是一篇经典美文,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就出现了。那么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他完全体会文本附加的一些含义,譬如:丑小鸭事实上是作者的自喻,借以讽喻当时的哪个黑暗的时代,以及野鸭、大雁、猫、猎狗等都有各自的象征意味等,是比较难的,如果过于关注这些内容容易舍本逐末,丧失最关键的体悟作者所要传达的面对困境需要自强和自信的目的。

其实,文章的内容精彩、语言经典处,往往集中体现着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其中。我在教学中就尝试抓住这一结合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读书、感悟。

如课文描写丑小鸭因为生相丑陋被迫离开家门,在路上那段景物的描写语言准确、生动,十分精彩。“寒风瑟瑟地吹着,枯黄的树叶飘落到了地上,丑小鸭步履蹒跚地走着,大滴大滴的泪珠从眼睛里流了出来……”我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词语,认真读书,细心体会,从中感受丑小鸭受人嘲讽的压抑、无家可归的忧伤、徘徊彷徨的迷茫。

在让学生明白文中是利用环境在反衬主角心情的主题目标前提下,我也尝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来理解、感知丑小鸭的心态和问题的根源。同学们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缤纷多姿的。有的同学认为它是因为缺少母亲的关爱,有的同学理解是刚刚离开家门心理还不适应,还有的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这种心态是丑小鸭它在那个萧索环境中产生的自然反应,那个家早就让它倍感失望和伤心,不存在留恋,而母亲所给予的爱并不足以温暖它那受伤的心灵。

对于学生不同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我都给予肯定,表扬他们是做了积极的独立的思考后的结晶。

从体会文本人文性真正内涵的角度上理解,其实经典不仅仅是要流芳百世,更应该是常看常新,新读新悟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解读过程,常常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学生得到的不同的主题解读都会无一例外地具有不同的、新的因素,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总之,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看似细微,实则典型的“点滴”,去发现,去接受,去激发感情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再加上多元化的个性评价。使学生从文本的领悟中体验到自我主体的认可,情感才可以升华,能力也才能有效提高,鉴赏阅读能力的培养才不会变成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才能成为对学生的产生素质与修养的陶冶,这也是美育的目标所在。

猜你喜欢
丑小鸭工具性个性化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丑小鸭摘花瓣
丑小鸭的蜕变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向量的巧用
《丑小鸭》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