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2019-01-11 22:33张雅光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教师

张雅光

(天津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4)

近年来,教育界专家特别是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分别从不同视角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发展和质量提升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任务。

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

1.1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性。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由此可见,实践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政治性、抽象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等特点,而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社会发展要求,不能将认知、认同和践行有效地结合起来。正是基于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思政课教学必须体现实践对人的思想发展所具有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强化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1.2 政策保障: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

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所有思政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从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开展实践教学[2]。为了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于2012年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提出:“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3]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明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一是实践教学单独设课纳入教学计划;二是严格四项落实,即落实实践教学学分、落实教学内容、落实指导教师和落实专项经费;三是实践教学实现全体学生全覆盖;四是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5]。因此,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规定,为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1.3 现实依据:思政课教学面临挑战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明显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敢于亮剑,并取得相比较优势,进一步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根据地”;如何发挥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引导功能,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传播力,在多元社会思潮中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6]。新时期思政课面临新挑战,要求思政课教学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实效性;既要有课堂教学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又要有实践教学的巩固和提高;既要有理论教学的阐释力和传播力,也要有实践教学的指导力和自觉践行力,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2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发展和质量提升。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2.1.1 思想站位不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行动自觉。近年来,尽管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思想站位不高,一些高校领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在实际工作中,把实践教学置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或者作为政治任务来抓,使实践教学在特殊化中被虚化[7]。

2.1.2 思想观念落后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知”“信”“行”的问题,使学生做到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因此,高校必须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一直以来,部分高校领导和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化、轻内化”“重说教、轻养成”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2.2 实践教学不规范

2.2.1 实践教学制度欠缺

大多数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已经开展了很多年,而且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列入思政课教学计划,但从组织实施情况看,高校并未建立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规范体系,进而制定一套比较成熟、规范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因而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目标和要求,而是由思政课教师自行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2.2 实践教学可操作性不强

教育部文件要求实践教学必须覆盖全体学生。但是,由于缺乏多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难以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加之学生人数较多和经费缺乏,许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是以点代面,由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未能覆盖全体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功能。

2.2.3 实践教学随意化

近年来,尽管高校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设计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实践教学环节并未真正落实。不少高校以“经费有限、学生人数多、学生安全”等问题为由,实践教学“走过场”,往往由任课教师随意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或者以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假期社会实践调研取而代之,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8]。实践教学主观随意性较大,是当前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

2.2.4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教学活动,比较典型的就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农村、企业去调研,然后提交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的调查报告大都通过网络抄袭拼凑而成,因而难以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

2.3 考评机制不完善

2.3.1 评价主体缺失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由学校、教师、学生和实践单位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因而学校、教师、学生和实践单位理应成为实践教学的考评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本该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考评,却变成了思政课教师单方面评价,考评结果难以客观公正。

2.3.2 考评标准不规范

目前,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都有一整套系统的考评指标和考评标准。但是,高校对实践教学的考评重视程度不够,考评指标体系不健全,考评指标单一,考评标准不规范。

2.3.3 考评方法不科学

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主要依据是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等文字材料,而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理想信念提升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考评明显缺失。因此,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重视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二是重单一的定性或定量考核评价而轻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价。考评方法不科学,造成了考评内容不全面,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9]。

2.4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具有明显差异,但二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归宿。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与理论教学相衔接,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功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理论教学内容相脱节的现象,不仅学生无法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教学活动,而且理论知识也无法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2.5 保障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费不足。按照教育部2011年提出的“要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达到生均15~20元”的要求计算,每所高校需要投入巨大的经费,许多高校无力承担,难以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需求。二是实践教学基地少。尽管各地都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但与应该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人数相比,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课程开展的要求。三是未安排实践教学时间。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只安排理论教学时间,但对实践教学时间未作具体安排,有的学校尽管在教学计划安排了实践教学时间,但对实践教学场所未作安排。四是教师能力素质欠缺。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实践教学的深度拓展要求思政课教师素质高、能力强,能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目前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尽管具有较高学历和理论素养,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指导任务。

3 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应立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切实提高思想站位

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0]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并解决好这三大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加强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因此,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深刻把握党和国家政策文件精神,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高度,运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充分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3.2 构建有效联动机制

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有效联动机制。

3.2.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认识是前提,组织领导是关键。为了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高校要成立由党政领导任组长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负责传达并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策文件精神,并从学校实际出发安排部署,优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实践教学资源,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

3.2.2 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联系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宣传部利用校园网等媒体传播手段,展示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推广实践教学先进经验;教务处负责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安排学时学分等工作;财务处每年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足额划拨专项经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学工部和团委作为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提供监督管理和服务,确保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上述部门的工作协调和有效联动,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3 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

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目标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认知目标。即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深刻认识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及指导意义。二是能力目标。即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三是成才目标。就是通过参与实践体验,使学生养成了解国情、关心社会、奉献社会,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找到自己的正确发展方向,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四是政治目标。就是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四个目标之间既相互衔接,又层层递进。其中认知目标属于最低层次,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和成才目标中级层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政治目标则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终极目标。

3.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推进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4.1 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

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校应整合思政课五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为一门独立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组织编写统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时学分和成绩考核办法,并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课程,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3.4.2 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为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教育部教指委应组织专家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等系列教材,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定教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一方面要体现共性教育原则,根据实践教学要点和重难点设计出符合全体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体现个性培养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背景等选择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3.4.3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结合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应包含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实践、公民法治素养教育和实践、理想信念教育与实践、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与实践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与实践等五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设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要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二要抓住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三要抓住一些前沿的理论问题[11]。

3.4.4 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

高校要严格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拓展实践教学考评主体,形成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实践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既要重视结果性评价,又要重过程性评价,既要重视单一的定性或定量评价,又要重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价。对于考核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应予以表彰和奖励,以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4.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鼓励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提高教师学历;继续实施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国内外学者访问交流和教师骨干研修项目,多渠道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完善政策措施,在人才培养、评优表彰和薪酬福利等方面向思政课教师倾斜,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鼓励教师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对热爱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的教师提供支持;加强实践教学的经验交流研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3.5 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渠道,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促进“五个结合”。

3.5.1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具有思政课教学意义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砺人、以文育人。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要积极与校内社团和协会搭建关系,委派教师加强对社团和协会各类活动的指导,借助学生社团和协会开展弘扬主旋律、内容丰富的学术文体活动,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2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

尽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形式和内容等存在差异,但二者都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目标。因此,高校要注重寻找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交叉点,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搭建相互支撑的平台,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渗透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实现二者共进双赢。

3.5.3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要注重与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和社会调查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拓宽校外社会实践内容,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对于社会调查等参与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将学生划分几人一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认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预期目的[12]。

3.5.4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网络实践相结合

当今世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注重开拓网络实践空间,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网络实践相结合。高校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加快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站建设,搭建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以组织问卷调查、在线讨论、疑难问题解答和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等。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站要唱响主旋律,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价值引导,使实践教学更加符合时代要求[13]。

3.5.5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教学基地建设相结合

实践基地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要突出特色性。实践教学基地应突出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二要具备多样性。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要具备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法治教育基地等。三要注重城乡并重。城乡社区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上要注重城乡并重,既要使农村学生更多地了解城市,也要让城里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近年来乡村的巨大变化,增进学生对基层的亲近感[14]。建设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高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革命历史纪念场馆、博物馆、名人故居和宣传媒体合作,签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保证高校与实践基地合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功能,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教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