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词语教学叩开习作指导的大门

2019-01-12 02:33江苏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黄晓艳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舅舅内涵词语

江苏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黄晓艳

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挖空心思用成语来“增色”,想方设法用华丽辞藻来“润色”,使习作中处处充斥着浓浓的“香水味”和“胭脂味”,反而使习作少了真实、少了朴实、少了自然与细腻。这种“病态”的习作现象背后透视的本质是学生除了对词义缺乏正确、深刻的理解之外,更缺乏对词本身散发的情味、意蕴、理趣等的敏锐的捕捉能力与鉴别能力。词在学生的眼里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材料,一种工具;词在学生眼里是僵化的、冰冷的,了无生命气息的。那我们就不得不叩问——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吧,一味地进行教材的重组,一味地进行朗读花样的翻新,一味地进行课外资料的拓展、补充……而对于文中许多精彩字词的教学总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飘浮在言语表面,只能使学生游离于字词之外。如此这般,学生怎能消化、积淀,又谈何运用?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去捕捉文中这些具有表现力、生长力、穿透力的词,带领学生驻足欣赏、咀嚼品味……

一、情境表演,让词语形象起来

【观点】

词语是生活中被提炼的智慧,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着生命的呼吸。

──林茶居

一个词,往往浓缩着一段鲜活的经历。语言文字的表现方式可以是丰富的,一个词,可以用形象的表情来表示,可以用语言来表示,也可以用动作来表示,让学生通过表演就可以实现这些转化,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词语、课文的理解,丰富对文中情感的体验,同时学会使用凝练的词语进行表达。

【案例】

《赶海》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我迫切盼望赶海,这种心情从“闹”这个词充分体现出来了。在执教这一部分时笔者巧妙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

师:读着这个字,你的眼前一定浮现了“我”闹着、缠着舅舅去赶海的那一幕情景,老师当“舅舅”,谁来当我的外甥或外甥女,我们合作来演一演?(指一男生)

师(坐在讲台前“看”书):今天总算有时间可以看看书了!

生(轻轻地):舅舅,我想去赶海!

师(皱起眉头):我有事,你自己一边玩去!

(生愣在一边,手足无措)

师(笑了,提醒):闹呀!快闹呀!

生(扭着身子,撒娇地):舅舅,我就想去赶海嘛,快陪我去嘛!

师(生气地):不行,你看舅舅今天要看书,我们改天去吧!

生:不行嘛!我今天就要去!

师(商量地):你看,现在是动画片时间,你还是去看会儿电视吧!等我把这书看完我们再去!乖!

生(强硬地,边说边拉“舅舅”):不!不!我就要现在去!我就要现在去!

师(无可奈何地):好好好,我们现在去!

……

这一“闹”,闹出了童真童趣,闹出了急切心情,闹活了课堂气氛。表演,让“闹”这个词能“说”会“动”了,一个静态的词还原成了一段生动的场景,活生生地、火辣辣地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随后笔者进行点拨,这一“闹”虽然有情有趣,但它只是赶海的前奏,是序曲,并不是文章的重点,因此把它浓缩成了这一个字,让学生明白习作的次要部分应该浓缩、简略,但只要用词用得精、用得妙,同样能让人读到精彩的场面。

二、想象,让词语鲜活起来

【观点】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李海林

一个词语的内涵,可以用一幅画面甚至多幅画面来表现。运用想象,可以让词语的内涵变得丰富、立体、鲜活,使词语不断地铺展和延伸,让词语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学生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学会使用精妙的词语进行表达。

【案例】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地里长满了美丽的鲜花。”是苏教版三年级教材《金子》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段落,说它轻,因为只占了很少的篇幅;说它重,则是因为“全部精力”这一词中蕴含着一个真理——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可能获取“真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许多老师都是轻描淡写,一读而过。笔者却紧紧扣住“全部精力”这个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这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于是学生“看”到了烈日下的彼得弯腰除草,满头满身都是汗水;“看”到了寒风中的彼得顶风扎棚,满手满脸都冻得通红;“看”到了晨曦中彼得已蹲在田间细心地除草;“看”到了暮色中彼得仍穿梭在田间巡视……

通过想象,这些文字变成了立体、鲜活的画面在学生面前徐徐铺展。这样的想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这句话内涵的准确把握,更让学生明白:“全部精力”这个“词”滴的是汗,流的是血,怀的是期待,更浸透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想象,让“全部精力”这个词有血有肉、有滋有味了。随后笔者意味深长地敲击:词有时候并不是以“华丽取宠”,一些平平常常的词也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想象,品出无尽滋味。这样的词更能博得大家的喝彩!

三、比较,让词语温热起来

【观点】

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

──维果斯基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情感,浸润在词语中。每一个词语,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词语中包含的意蕴和情味,要让学生反复比较、鉴别,加以品评,发现词语运用的妙处,同时学会融情于词,用词来倾吐情感。

【案例】

《黄鹤楼送别》中有“伫立”一词,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换一个词语,来理解其中的意思,体悟其中的情感。

师:“伫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谁能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它?

生:站立。

师:是的,但“伫立”仅仅是站立吗?

生(沉默片刻后):“伫立”是久久地站立。

生:是一动不动地站立。

师:为什么?为什么要久久地、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

生:目送友人!

生:舍不得离去!

……

对比,清晰了词义;对比,让学生触摸到了词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个静止的文字符号背后涌动的情感波涛,再加上读的催化,这小小的词语便化身成了浓浓的友情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了。“词是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怎能不分时机、不分场合胡乱套用,习作时一字一词需斟酌呀!”笔者这样恰到时机的点拨学生怎能不心领神会?

四、对话,让词语深刻起来

【观点】

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有时,一个词就折射着一片魂。通过一次次的对话,通过一次次的叩问,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从浅显走向深入,词语的深层内涵由此被发掘出来。因此学生对人物品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与此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在习作时字词的运用应追求深刻,避免肤浅。

【案例】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中抓住一个“极其简单”,让学生品出了“极其简单”这个词背后的深刻内涵,品到了一个“极其不简单”的伟人,品到了一种“极其不简单”的精神。在出示“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句话后,围绕“极其简单”这个词语,王老师开始大做文章,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找──细细地读这段话,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你会选用其中的哪个词?为什么?(2)换──假如把“极其”这个词换掉,你想换上哪一个词呢?(3)猜──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这里曾经有哪些陈设?(4)想──作为总理,手中握着大权,肩上挑着重担,你想,他的屋子里应该有什么?(5)赞──一个“极其简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在我们心中涌动,是什么?是什么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6)读——读吧!把我们的感动“传染”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对话,让词语变得深刻了;对话,让词语变得厚重了!就在这样一次次的对话中,“极其简单”这个词已经活化为一种精神,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在这样一次次的对话中,学生也必能潜移默化地领悟到词是有深度的,习作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落笔需掂掂其分量,让它们落“纸”有声!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而阅读,则是学习语言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应该多一些安静的空间。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体悟、揣摩文本中词语的精妙之处,让一个个平面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让这些词语在他们的心中变得鲜活可感。这样的词学生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会顺畅自然,才会准确精妙,他们的习作也才会更有滋味。

猜你喜欢
舅舅内涵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活出精致内涵
找词语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不用担心
内涵漫画
发红包
磕头
明天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