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中介入视角下的《马克·吐温自传》探究

2019-01-12 05:32陈亚琴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吐温自传马克

陈亚琴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马克·吐温自传》的伟大作者借助幽默以及讽刺的笔触,为读者深刻呈现了险恶与虚伪的美国宗教以及民主政治。在该作品中,作者马克·吐温并非直接描述人性险恶,而是将其转变成幽默的言语。透过轻松并且幽默的自传体作品,读者却能受到更为真实并且深刻的灵魂触动[1]。《马克·吐温自传》是自传体范围内的优秀作品,对于该作品有必要运用介入视角以及评价理论进行全面剖析。

1 《马克·吐温自传》简介

《马克·吐温自传》运用自传体的角度与方式,通过叙述作者自身的见闻以及日常生活感悟,从而达到揭露人性阴险与社会冷漠的效果[2]。在这部典型的传记作品中,作者详细回忆了幽默且富于温情的往昔,在言语中表露了毫不谦虚的自信态度。阅读该自传,读者经常会被逗得捧腹大笑,但实质上作者的意图并非局限于带来笑声,其中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在于反讽美国社会,引导读者透过该作品反观社会与人性。

作为“美国社会的镜子”,马克·吐温最为擅长的就是借助嘲讽或者幽默语气反映美国社会,并且据此给出透辟深刻的见解[3]。在大多数读者看来,该作者的作品描绘了逼真的美国社会图景,并且将作者的自身感受与日常听闻全部融入幽默语气中。通过阅读作品,读者在捧腹大笑之余还会感受到某种嘲讽与辛酸,从而引发深刻的感情共鸣。由此可见,马克·吐温比较善于叙述幽默的日常生活情节,使自身的生活点滴给读者带来某种联想或者体会。

与单纯的幽默风格作品相比,《马克·吐温自传》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学价值与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该作品建立于发人深省的独特叙事视角,并且善于在幽默中融入耐人寻味的其他情感。也就是说,作者擅长借助讽刺性的幽默方式来打动读者内心,并且巧妙融合了幽默语言以及讽刺态度。初次阅读该传记作品时,读者往往停留于幽默语句的表层。但是如果反复予以深入推敲,读者即可体察到幽默言语背后蕴藏的其他情感与观点[4]。

正是因为该传记不单纯局限于浅层的幽默语气,因此作者要求必须等到自己去世多年后才能予以出版。究其根源,就在于自传中蕴藏了辛辣的人性讽刺,抨击了美国社会的宗教弊端与政治弊病。作者不受自传体的条框局限,敢于运用坦率与自由的语气来呈现内心情感,选择幽默讽刺的视角来窥探人性险恶。

2 评价理论的基本框架

2.1 评价理论

依照学者Martin的观点,评价理论的基本内涵就在于将某种态度或者内心感受进行传递,并且让读者对上述态度与情感进行深刻体察。由此可见,评价理论的侧重点在于分析并且判断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其在本质上弥补了人际交往层面上的系统语言学[5]。从表述个人内心见解的角度看,外在声音主要是凭借特定的介质抵达人类内心,进而产生与之有关的态度或者想法。在此过程中,读者可能会选择接纳作者的某个态度或者视角,或者对其进行否认。

在实践中,评价理论可分成介入系统、态度系统与级差系统三个关键要素。上述系统要素并非彼此隔绝或者孤立,而是具有相互连结与相互影响的关系[6]。在上述各项系统要素中,核心要素为内心情感态度,对于情感级别进行表述时主要涉及到级差系统,而关于情感的分类则主要依赖介入系统。在此前提下,介入系统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意见或见解,并且在交流与沟通内心思想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反馈。

2.2 介入系统

目前,学术界针对自传体并未能给出统一性较强的内涵或者概念。依照国内较多学者的看法与视角,自传体作品的重点在于对个人思想以及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此类作品的典型为叙述传记。依照介入系统的基本论点,自传作品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叙述真实的个人生活历程,其中不应当含有较多的虚构内容。

运用介入系统视角来评判文学作品或者个人传记,着眼点主要在于对作品内涵与思想的推断。也就是说,读者透过传记作品的表层文字,深入作者内心体察其情感与思想[7]。只有达到了深刻体悟并阅读自传作品的境界,才能视为符合了介入系统视角下的自传作品创作原理。

3 介入视角下的《马克·吐温自传》

3.1 对于作者权威予以必要的保持

作者如果要达到成功创作自传体作品的目的,则基本前提就要落实于读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双方互动[8]。只有着眼于人类内心与人类情感的双重互动,自传作品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效果与意义。在此过程中,关键在于保持作者在整个互动中的权威性,进而赢取读者的敬佩与信赖。因此,为了达到对作者权威予以全面保持的效果,有必要借助对话收缩资源予以实现。这是由于,相比扩展性的对话资源,收缩资源能够呈现更高的权威性。读者通过阅读带有收缩性的作品,其自身也能感受到语言蕴含的作者权威。

从社会生活的整体视角来讲,政治生活在各阶段的社会生活中都占有显著的地位。但是对于作者个人而言,多数作者都很难直接去讽刺当前的政治,只能借助幽默方式来进行间接性的嘲讽[9]。因此,在很多的国外学者看来,政府如果要判断当前的政治气候,可以通过阅读带有政治幽默色彩的作品予以实现。在文学创作中,传记体作品被作为讽刺当前政治的最佳题材。在幽默方式的掩盖下,作者就可以借助辛辣并且带有嘲讽意味的笔触来描述当前的政治气候。

在吐温自传中,参与某次选举的所有共和党成员都受到了震惊,原因是布莱恩这个“臭名昭著的家伙”获得了最终的推选名额。虽然共和党成员不愿意为其进行投票,然而最终他们仍然违背内心意愿选择了投票。在参与此次大选之前,吐温好友也曾经自嘲与其将票投给这个家伙,还不如弃权。但是最终,共和党成员还是选择了将票投给“万恶的家伙”。

3.2 构建潜在性的读者与作者的情感联系

在介入资源的支撑下,作者意在构建深层次的互动,并且尝试建立读者与自身之间的某种情感联系。自传体作品之所以能达到感人的效果与魅力,其重要根源就在于深层次的情感互动效应。同时,全面创建情感互动的方式还能避免形式化的自传作品特征,对情感距离进行拉近。因此,作者只有做到借助相应的途径与手段来传达或者表述内心感情,才能真正打动读者,进而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阅读印象。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下,其他民族的自由很可能受到“虔诚士兵”的掠夺与侵占。一旦遇到反抗或者不满,这些士兵面对受迫害的其他民族就会呈现出丑恶嘴脸,甚至对其进行随意屠杀[10]。作家吐温将上述社会丑恶现象看在眼里,但却无法直接对其进行嘲讽,只能借助比喻以及讽刺的方式来达到描述社会丑恶的目的。在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杀人行为被视作教徒绝对不可以从事的行为。然而作为虔诚教徒,士兵却将自己比喻成屠夫,甚至比屠夫更加没有人性。

3.3 全面增强自传作品的可信性

自传体作品只有在确保可信性的前提下,才能够获得读者发自内心的赞赏以及认可。反之,自传作品如果欠缺必要的可信度,则会引发读者对此的怀疑,甚至是抵触及排斥。为此,多数作者都会致力于增强自传作品的可靠程度,通过真实性来吸引读者。

在作者看来,即便美国社会已经达到了宗教虚伪以及政治黑暗的程度,然而相比于人性本身的险恶,宗教与社会的丑恶还是次要的。吐温尝试将自身的上述见解流露于自传中,意在向读者阐明人性自私、低劣与邪恶的本质才是真正构成伪善宗教以及政治弊端的最关键根源。读者透过荒诞辛辣的讽刺话语,即可真切感受到作者传递的愤怒甚至绝望情绪。面对荒诞世界,作者也只好运用幽默来表达愤怒了。

因此,马克·吐温侧重于借助幽默的风格来传达自身的感情或者思想,并且注重对于作者权威的全面保持。具体在该自传作品中,作者对于对话收缩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利用。与扩展性的资源相比,收缩资源呈现较高的利用频率。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作者针对某些观点并非持有容忍的态度,同时也并不会刻意获取读者对于自身的认可。为保证整个自传作品能达到较好的可信性,作者还运用了适当的手段与方式来确保权威性。

4 结语

经过分析可见,《马克·吐温自传》这部伟大作品涵盖了多层次的作品探究视角。从目前现状来看,很多学者都着眼于对话性的介入视角来看待该作品,进而归纳出互动层面上的作品影响力。依照介入系统的基本理论,关于对话性的自传体创作语言应当将其置于作品创作分析的关键地位。通过运用评价理论来展开针对自传作品的剖析,最终可以达到读者与作者进行内心互动的效果,并且运用作者经历来感化潜在的读者群体。

猜你喜欢
吐温自传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李敖自传》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王子与贫儿(上)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我母亲的自传》中的创伤叙事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