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地名说起来很有趣

2019-01-12 08:47■马
时代邮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闯关东张家界市缺水

■马 莉

这些年,走的地方多了,忽然发现中国很多地方的地名特别有趣。

西北和华北,本是严重缺水的地方,不只是春雨,任何一个季节的水都可谓贵如油。然而,那里的地名总喜欢与水有关。比如天水市、酒泉市,仅仅看名字,还以为到了江南水乡。拿酒泉为例,下辖的乡镇分别有甜水井、苦水井、骆驼泉、野马泉,单是叫井和泉的就有十几个。到了村一级的地名,叫上清水、下清水之类的比比皆是。在内蒙古的阿拉善盟,有一个地名叫“五颗水”,水若论“颗”计算,那就不仅是贵如油,而是贵如琼浆了。

越缺水的地方,越喜欢叫水。这可能就是中国人缺啥补啥的传统心理吧。就像中国人起名,先看看五行,缺水就在名字里补个水,缺火就在名字里补个火。

在东北,地名则喜欢带上数字。一家、两家、三家,一户营、二户来、北三户,这就是东北村庄的名字。而从大兴安岭的五大连池一路向北,地名竟然是从一站、二站,一直排到漠河附近的二十五站。

据说,老东北非常荒凉,早年闯关东的人带来了东北的繁荣。“一家、两家、三家,一户营、二户来、北三户”中的数字,记录的就是当年闯关东的人。而从一站到二十五站,则是闯关东的人落户或者歇脚的地方,如今都变成了一个个繁华的市镇。其中,五站、十三站、十八站都成了黑龙江的县城。

再到江南,地名则充满了文艺范。像木渎和甪直,虽已名满天下,至今却不解其名字来源,一不小心还会念错。更有不少江南地名,不查字典根本不认识,更不敢念,生怕念错了被人嘲笑没文化。这可能就是自古江南多才子的原因吧,才子多了,地名也充满了才气。正可谓,不到江南,不知道自己没文化。

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的地名从古到今坚持不改名的不多。特意“百度”了一下七大古都,半数以上都改了名字。是朝秦暮楚还是与时俱进,这事还真不好说。更有可能是,改朝换代一次就换一个名字,昭示着我的地盘我做主。

而这些年,城市改名似乎成了一个时尚。湖北襄樊按古制改回襄阳市,云南潞西改成芒市,云南思茅改成普洱市,湖南大庸改成张家界市……可谓不胜枚举。另有一些城市也蠢蠢欲动,据说,西安有意改成长安,石家庄有意改成西柏坡市,河南新郑想叫轩辕市,贵州水城意在更名夜郎市。

这些改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挂靠景点。当年湖南大庸改名为张家界市后,知名度飙升,银子哗哗地赚,于是引发了一个改名热潮。为突出文化旅游主题,风景名胜所在城市,纷纷华丽变身,四川灌县改名都江堰市、福建崇安县改名武夷山市、四川南坪县改名九寨沟县、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云南中甸县改名香格里拉县。第二类是挂靠产品。最典型的就是思茅市改成普洱市。据说,贵州仁怀市也一度想改名为茅台市。第三类则是挂靠名人了。湖南耒阳市有人建议将市名改为蔡伦市,河南鹿邑县准备改名老子县,连夜郎市这个名字也有两个地方来争。只是不知,如此一来,中国会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名人市,像孔子市、庄子市、曹操市、诸葛亮市、李白市,等等。

不过,我担心的并不是有多少名人市,而是多年之后还能不能记住这些名人。现在看一本史书,往往靠查工具书才能把书中的地名和现实中的地名对照起来。不知道我们改名是在追溯历史,还是在隔断历史。

猜你喜欢
闯关东张家界市缺水
伊拉克计划新建36座大坝应对干旱缺水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稀奇古怪”的牛老师
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支撑研究
告别干燥缺水“面子问题”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闯关东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动力
澧水河畔上演“机器人大战”——张家界市2016年中小学机器人巡回赛落幕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记湖南省十佳科技教师、张家界市十大创新人物李克勤
山里娃的“飞天”梦——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中学初二学生张世林的航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