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固执”的标签

2019-01-12 12:28
时代邮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富春江黄公望易中天

文化是一种非常“固执”的标签,讲个小故事给你听听。

我在外地求学时,我说我是杭州富阳人,很多同学说:“噢,那里有条富春江,很漂亮!”二十多年后,有同学来看我,我问他们想游玩什么,他们说:“只想看看富春江,神交一下黄公望。”富阳就是黄公望隐居的地方,他就在这里画下了《富春山居图》。

二十多年,一座城市的风貌变化很大,但留在人心底的文化标签却是一样的,这有点耐人寻味。

上海可以作为我们认知文化的一个样本。自从开埠以来,上海经过了一个漫长商业化、市场化、资本化的过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糅合体,上海人把自己的文化称之为“海派文化”。

上海人很少会给一种东西贴标签,凡是他们认为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包括西方的商业思想,易中天就讲过一个上海人的笑话,说超市里有两种不同容量的牙膏,上海人会算一下,哪一种更划算。我没觉得易中天是在调侃,上海话中就有一句口头禅,讨论一件事情,总会冒出一句:“划算伐?”而“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上海的开埠,打开了一个封闭的社会,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事实上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组建起来的,“划算不划算”的确是海派文化的精髓,只要对当下划算,对长远划算,这事就可以办。

上海人对外的文化形象,说到底就是一个具有商业文化深厚底蕴的城市,它总是那么精致和洋气。

就像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无论是往前看,还是往后看,它的文化之脉永远离不开这条缓缓东去的富春江。

多年前,富阳举办一个“富春江文化节”,来了麦家、王旭烽等名家。我采访了王旭烽和麦家,他们当时说,富阳文化是一种“江流文化”。我们富阳人自然能懂,但要告诉外地人,就困难了。

所以,真的要感谢黄公望。一幅画,把富阳的山水定格在一幅千古传颂的文人画中,给这方静默的山水注入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情怀,隐逸、安静、和谐。有人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活广告,这座城市“打造”出了以富春山水为底藴的黄公望隐居文化,但文化肯定不是“打造”出来的,因为它本来就存在,最多是“挖掘”或是整合或是包装,让它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DNA,命中注定,代代相传。生命DNA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健康和长寿,而文化DNA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才是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它的独特性越强,价值就越高。对于文化,想另起炉灶去打造一个出来,出发点良好,但结果未必能好。

在“市场化”“眼球经济”洪流中,许多文化被市场重新选择,许多文化被人遗忘。这是一种规律,所以真的不必太担心一座城市文化的兴与衰,从文化发展规律来看,兴与衰自有天道。如果它的DNA足够优秀,自然会生长得非常任性。如果不是,就难逃大浪淘沙,物竞天择的规律。

猜你喜欢
富春江黄公望易中天
黄公望的人生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富春江的绿
富春江的绿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富春山居』经典名作
朋友当如是
富春江之美
朋友当如是
易中天《中华史》在争议中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