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田径比赛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9-01-12 20:41孙凯涛
魅力中国 2019年17期
关键词:办赛体育赛事田径

孙凯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一、我国街头田径赛事开展现状

中国田径精英赛 (China Athletics Elite, 简写为“CAE”)于2015年7月在北京世贸天阶, 走出田径场馆, 走向了街头, 开创了我国街头田径赛事的先河。在2016年9月西安站, 中国田径精英赛正式更名为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 (China Athletics Street Tour, 简写为“CAST”)。该赛事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 奥方体育管理 (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运营推广[1]。赛事秉承“让田径走上街头”的办赛理念, 让田径主动走向群众, 宣传田径文化、普及田径运动, 激发群众关注田径赛事、了解田径知识, 培养群众主动参与田径运动的意识。国际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曾提出:“将田径比赛扩展到城市街头”, 英国街头田径大赛早已形成传统, 美国名城波士顿也于2016年6月创新举办了为期两天的街头田径赛。可见, 中国田径竞赛的改革和新理念的出现顺应国际田坛发展的新趋势。

二、我国街头田径赛事问题分析通过分析我国街头田径赛事目前的发展现状, 发现我国“街头田径”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场地规模小、利用率低, 项目单一

目前, 我国街头田径赛事还处于探索阶段, 为利于吸引群众, 方便群众观看比赛, 比赛地点的选择对赛事的推广尤为重要。因此, 赛事选择将举办地点放在城市地标性建筑、繁华的商场和广场。但这种方式使某些举办地点存在场地狭小的弊端, 在有限的场地内每次只能进行单个项目的比赛。如已经成功举办3次街头田径的西安站都是在古城进行,以城墙围成的区域大多宽度适宜, 但长度不足, 只适合田赛, 不适合径赛, 难以开展多个项目。

(二)比赛组别少, 群众参与度低举办任何体育赛事,

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 大众参与的原则,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体育赛事的积极性[3]。我国街头田径赛事在组别上只设置了精英组, 阻碍了群众参与的机会, 至今能在街头上表演的还仅局限在国内顶尖选手。比赛设置的组别少、项目单一, 导致赛事每个项目参赛人数最多未超过10人,一般为8人, 最低出现了2人, 如2017年9月西安站男女撑竿跳高项目中,女子仅2人参赛, 2016年5月北京站只设女子撑竿跳高1项, 仅3人参赛。大众观看或参与体育赛事, 大多以“亲友团”的方式出现, 群众不能参与进来, 难以产生群众内部自发的带动效应, 大大降低了其参与热情和参与度。而且, 群众参与街头田径的过程就是产生田径文化的过程, 只有亲身体验田径运动带来的感受, 才能深入人心, 才能够激发大众关注田径赛事, 培养群众主动参与的意识, 进而夯实田径项目的群众基础, 产生田径特有的文化符号。没有群众参与的赛事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这种办赛方式有违办赛理念, 不利于赛事可持续发展。

(三)宣传力度不足, 缺乏多渠道观赛方式

田径赛事是人们最早接触到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田径竞赛的魅力并没有被充分认知, 全国最高水平的田径赛事 (如全国田径锦标赛、全国田径大奖赛等)大多已对外免费开放, 但赛事上座率仍不尽人意, 到场观众寥寥无几。另一方面, 田径作为体育领域中其他项目的基础, 被誉为运动之母, 是跨项选材、向其他项目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 承担着基础大项的责任, 必然也肩负着我国迈进体育强国的历史使命。但实质上田径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并没有体现出来, 对田径的了解程度还局限在“田径就是跑步”层面的大有人在。

(四)赛事“孤立”, 未形成固定办赛周期

小型体育赛事举办之初影响力不足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体育赛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有效地扩大双方赛事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 特别是运营成熟的赛事对处于起步阶段的赛事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我国街头田径赛事还处于推广阶段, 更需要发展良好、影响力大的赛事来推动, 而不是仅靠明星运动员的名气拉动。然而国内赛事之间的交流、合作还比较罕见, 多处于“孤立”运作状态, 赛事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此外, 赛事的周期性和连续性是给群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前提条件, 赛事每年有规律性地定期、定点举行, 每到这个时候观众会自觉地走向街头。回顾中国街头田径赛事历史, 还未形成赛事常态化和固定化, 没有固定的办赛周期。这不利于街头田径赛事的快速发展。

三、优化我国街头田径赛事的策略

(一)打造赛事竞赛体系,

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已成为共识, 但我国竞技体育输送渠道单一, 长期受后备人才断层的困扰, 尤其是田径项目后备人才难以满足竞技田径发展的需求, 建设科学、数量充足的后备人才梯队迫在眉睫。英国街头田径 (Great City Games)推出了“寻找未来之星”计划, 设立了中学短跑挑战赛 (Great School Sprint), 旨在选拔全国最优秀的中学短跑运动员。该计划经过3轮的竞赛形成了国、市、校3级上下衔接的青少年竞赛体系, 构建了青少年校园竞赛逐级选拔的参赛机制, 形成了以学校为主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为田径运动培养了群众基础, 更有利于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在英国, 在欧美还有亚洲的日韩, 都把学校当作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心。特别是美国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了学校化的特点。

(二)扩大赛事规模, 夯实群众基础

1.增加比赛组别目前, 中国街头田径以精英赛为主, 单一的组别限制了群众的广泛参与, 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赛事应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全民参与为导向, 增加比赛的组别, 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培养健身意识, 进而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贡献力量。英国街头田径男女均设有精英组、学生组和残障人士组, 美国波士顿在2016年才举办了首届街头田径, 在第2届就开设了精英组、青少年组和孩童组。因此, 为吸引更多的群众走向街头, 增加全民参与的机会, 必须摒弃传统体育赛事“我比你看”的办赛方式。可在合适的项目尝试增加大众组和残障人士组 (如短跑、接力等), 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体育运动融合开展, 发挥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及全民健康的积极作用, 真正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 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增加举办场次。街头田径不仅是展示运动员竞技实力的平台, 也是推广田径文化、收获喜爱田径运动群众的重要平台。我国街头田径赛事每年仅开展2~4场, 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难以扩大赛事的影响力和存留忠实爱好者。因此, 要以举办赛事为抓手,在田径年度竞赛计划中增加街头田径赛事举办场次, 由过去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向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拓展, 使赛事覆盖全国更多区域。将赛事“复制”到不同的城市, 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内, 增加大众观看或参与赛事的频次, 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捕获赛事受众的心智, 使赛事产生持续的传播力, 提升赛事的知名度。在推广田径文化的同时, 收获喜爱“街头田径”的“粉丝”。

3.发挥竞赛杠杆作用, 塑造品牌赛事。品牌的建立不但能创造资产,而且是生存制胜的必需元素, 建立品牌最终会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回报。我国街头田径还未形成自身特定的赛事文化和赛事品牌, 赛事品牌建设力度不足, 品牌意识有待提升。赛事组织者和运营者应借助竞赛的杠杆作用, 推广田径文化, 普及田径运动知识, 展示田径项目人文内涵,积极引入品牌形象战略, 建设品牌赛事。

(1)注重赛事宣传。推广赛事传播效果与塑造品牌赛事息息相关。在举办赛事之初, 要格外重视媒体、网络对赛事的推广和传播作用, 特别是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高新科技的支撑下, 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网络平台发布赛事信息, 投放赛事网络广告, 可短时间内传播到相当大的范围, 被大量的受众接收, 有利于赛事的快速推广。例如, 可在中国田径协会官网实时发布赛事信息, 利用中国街头田径巡回赛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实时更新赛事动态、提供观赛指南等。此外, 应重视赛事的公益形象及赛事标志、奖牌、宣传口号、主题曲等方面的规划与建设, 形成街头田径赛事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符号, 让“街头田径”深入人心。

(2)建立赛事自主知识产权。建立赛事自主知识产权是对赛事的一种保护和宣传, 是体育赛事品牌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街头田径赛事本身具有独特的赛事风格, 是塑造品牌赛事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赛事自主知识产权理念不足, 缺乏赛事隐性营销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使赞助商与转播商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易对赛事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因此, 应加强赛事自主知识产权意识, 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利用, 如:街头田径赛事名称、图标、奖牌、纪念品、宣传口号及参赛队伍服装设计等, 运用法律或其他保护措施对赛事中的隐性营销行为进行规避。

(3)竞技娱乐化。竞技娱乐化是“后奥运时代”赛事发展的一大趋势。把田径比赛办在街头本身就有娱乐的性质, 但街头田径赛事专业性较强, 以娱乐作为赛事发展的润滑剂难以发挥实效, 可以增加大众组和群众体验区等作为补充。强调赛事竞技娱乐化并不是忽略专业性, 而是在保证赛事专业性、给观众呈现高水平竞赛的同时, 拓展娱乐化属性,突出赛事的独特性, 使赛事专业性与娱乐性的均衡发展。

此外,具备固定的办赛周期是品牌赛事的重要标志, 我国街头田径赛事组织者还应加强赛事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安排, 固定赛事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并尽可能地在周末举行赛事, 形成中国街头田径特有的赛事风格、赛事文化和赛事品牌。

4.加强赛事间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英国举办街头田径之初是作为Great Manchester Run和Great North Run前期活动, 为了增强赛事观赏性和吸引力, 提升赛事质量。随着赛事的进行, 这两类赛事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使赛事得到了快速发展, 曼彻斯特和纽卡斯尔街头田径也因此成为了英国的传统赛事。英国街头田径和路跑两个赛事间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的经验告诉我们,体育赛事间的合作是提升赛事宣传力度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2018年第2届中国马拉松博览会上, 厦门马拉松赛与布达佩斯马拉松赛进行了交流合作签约仪式, 再次证明了赛事之间合作是可行之路且对赛事的发展大有益处。

猜你喜欢
办赛体育赛事田径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2022年赛历划重点
张家口76个冬奥项目全部完工达到办赛条件
北京冬奥会场馆年底全部建成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新民晚报:转变思路办赛 杭州应有可为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