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贰臣洪承畴的评价问题

2019-01-12 18:03田涛
魅力中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云贵清廷历史

田涛

(西北大学 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一、洪承畴降清时的局势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洪承畴所处的历史时代,洪承畴身处于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存在有三股政治势力:分别是明朝、农民军和后金(清)。这三股势力当中,毫无疑问,明朝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其余二者只能称之为地方割据势力。

明王朝发展到后期的万历、崇祯时期,国家在逐步走向衰弱,阶级矛盾日渐尖锐,爆发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明末农民起义。此时的明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随时都可能灭亡。作为有二百多年统治历史的明王朝,此时,已经走向历史的反面,不仅不能推动历史前进,反而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力量。因此,历史需要产生新的政治集团而替代之。

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高喊“均田免粮”口号,没受地主的“庄田”,进行耕种。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虽因为义军流动作战的性质,其措施不可能完全执行,但本质上与明朝繁重的盘剥却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李自成所过之地,百姓无不接纳。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满清这一股政治势力,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人的领导,统一女真、联姻蒙古,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顺应历史潮流,国事蒸蒸日上。天聪十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建元“崇德”,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

以上三股势力,明王朝已经腐朽不堪,故为农民军所推翻。但之后农民军自身的缺点亦开始暴露无遗。攻克北京后,起义军开始迅速腐化堕落,治军不严,军士抢掠时有发生,战斗力日趋衰弱,因而李自成起义军也无法承担历史的重任。一片石战役之后,李自成弃北京向西败退,最后死于湖北九宫山。因而只有清王朝具备承担历史重任的条件,洪承畴降清毫无疑问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二、洪承畴降清后的作为

(一)担任江南总督

顺治二年,清军攻克南京。多尔衮以为天下已定,于是颁布“剃发令”。一时间,南方民众纷纷起而抗清。于是,顺治二年,清廷命洪承畴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1](P9579),去安抚江南,“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洪承畴到江南之后,剿抚并用,注重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社会生产,尽量避免过多的与抗清武装展开冲突。同时洪承畴招抚举荐了大批前明官员,以“原官、司留任,不念旧故”为条件,招降了宁国、徽州等十三府,使之免收兵戈之苦。此外,洪承畴特别注意安定民心,警示军队不要骚扰百姓。每至一处,即张贴告示,对百姓晓以“朝廷德意”。

(二)担任五省经略

顺治十年五月顺治帝令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2](P9581)。鉴于永历政权刚刚打败孔有德,气势正盛,洪承畴采取“防守待战”的策略。制订了“先安湖广再定云贵”的战略方针。顺治十四年,南明孙可望降清,云贵山川地图和兵马分布尽为清廷所知。因此,清廷认为平定云贵的时机已到,兵分三路远征云贵。为了早日平定云贵,除了规划进军路线外,洪承畴认为贵州刚刚平定,人心还未归附,如果强令移风易俗,恐怕会导致少数民族惊慌逃匿。因此,洪承畴晓谕当地土司,暂时维持当地风俗,彻底征服云贵后再从长计议。顺治帝非常重视洪承畴这一建议,所以在行军途中暂不强迫云贵少数民族剃发易服,颇得当地少数民族的欢心。因为洪承畴的这一政策,少数民族很快归心,并且缴纳米粮供清军军用。云贵在很短时间内为清军平定,与洪承畴的努力有很大关系。

(三)残害抗清义士

洪承畴在招抚江南的同时,也残杀了许多抗清义士。吴中孙兆奎与洪承畴是旧日好友,抗清失败,被押到洪承畴面前。洪承畴问曰:“先生在军中,可知道扬州史阁部是真的死了,还是没死?”孙兆奎回答:“经略从北方来,可知道当年在松山殉难的洪督师是真的死了,还是没死?”洪承畴听罢,羞愧不已,忙命人将孙兆奎推出去杀害。

三、对洪承畴的评价

顺治十八年年五月,洪承畴上书乞骸骨,得到批准。康熙四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都门之私第”,享年七十有三,死后清廷“赐祭蟒如例,谥文襄公”。以文臣出仕而有军功者,谥文襄。乾隆四十一年,清廷编纂《贰臣传》,乾隆帝认为“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3](P56)但是“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4](P700)

从此可以看出,乾隆将洪承畴等汉官贬入《贰臣传》之用意在于以此警戒为其服务的当朝汉官和以后入仕的汉族官员,不能像洪承畴之辈那样存有二心。乾隆帝作为封建统治者,自然不会站在历史、国家的角度,对洪承畴等贰臣做出客观评价;而只能站在封建的伦理纲常下,以帝王之私利评价。时至今日,如果再以忠君事主之封建伦理观评价洪承畴之作为,则未免不合时宜,有失公允。现在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肯定洪承畴在促进清朝统一,缓和满汉矛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但是承认洪承畴降清之后所做的历史贡献,不等于肯定洪承畴之降清。洪承畴身为明朝一品大员,在明朝尚未灭亡的情况下,便率先投敌,为敌人的铁骑践踏南方立下赫赫战功。洪承畴成功的背后是明朝千千万万百姓和将士的鲜血。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基本的素养,就是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待问题,千万不能以今解释古。否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两军交战时,我们应该学习哪些历史人物?是以张钰、文天祥、史可法为榜样,精忠报国,还是像秦桧、洪承畴、汪精卫那样,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这值得每一个国人深思!所以笔者认为可以肯定洪承畴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所做的客观贡献,但不能赞同他投降的行为!

猜你喜欢
云贵清廷历史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你的喜欢,我会记得
弯腰也是一种成功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没钱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海口与内河: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水文调查及影响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