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战时期宝鸡申新纱厂的影响

2019-01-12 18:03杨天一
魅力中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纱厂宝鸡抗战

杨天一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是抗日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汉口迁入宝鸡的申新纱厂不仅为支援抗战做出了贡献,而且对宝鸡的近代工业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对抗日战争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全国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特别是东中部地区,经济一度陷入瘫痪状态。为挽救民族危机,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东中部地区的重要工厂迁入西部大后方复工,间接地刺激了西部经济的发展,而西部经济的崛起于发展也为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申新四厂迁宝后的稳健经营和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抗战。

富有爱国热情的李国伟在战局紧张时为保存国力,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险,将工厂迁宝,并在当时的“工业荒原”上建厂。在大后方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员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出许多人间奇迹。同时,“富于爱国精神的产业工人,他们不顾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等种种困难,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挽救祖国危亡而忘我地劳动,为抗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特别是李国伟带领员工为应对日军的轰炸而建造窑洞车间,使得宝鸡申新纱厂能够维持生产,支援前线。1940年初,西京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张继视察西北后参观了宝鸡申新的窑洞工厂,对此也是赞不绝口。[2](p45)

宝鸡申新纱厂所生产的物品全部供给军用,其积极生产各类军用布料,为前线将士解决了部分被服紧缺的问题。作为战时西北抗战大后方重要的纺织企业,宝鸡申新纱厂在抗战期间生产的棉纱、布匹均用作军用,支援了前线的抗战,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对宝鸡当地社会的影响

宝鸡在抗战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乃至抗日战争爆发时,近代工业也是寥寥无几。申新四厂迁宝,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对当地的社会风俗、以至于后来的工业企业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一)促进宝鸡经济发展

宝鸡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虽然地理位置特殊,但主要是军事作用,县城位于山腰之上,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社会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且宝鸡社会发展比较缓慢,经济十分落后,手工业生产完全依附于农业生产,工商业发展迟滞。

申新四厂迁到工业比较落后的宝鸡后,在“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原材料匮乏、动力不足的艰苦条件下,开山凿洞,建房装机,改进技术,勘察资源,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3]继申新迁宝之后,“许多企业也相继迁此,很快在十里铺地区形成以申新纺织厂为核心的以纺织、机械、造纸、面粉加工和电力生产为主的新兴工业区”。[4]而且,内迁工厂还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加之沦陷区难民的大量涌入,宝鸡人口剧增,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因此, 抗战期间宝鸡工业发展迅速。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原先近代工业的蛮荒之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著名作家茅盾曾作了如实的记载:“宝鸡的田野上,耸立了新式工厂的烟囱;宝鸡城外,新的市区迅速的发展,追求利润的商人、投机家,充满在这新市区的旅馆和酒楼;银行、仓库,水一样流转的山货,山一样堆积的商品和原料”。[5]这一时期也是建国前宝鸡工业最为鼎盛的时期,成为陕西仅次于西安的工业中心。

(二)对宝鸡工业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管理经验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抗战时期内迁宝鸡的工厂大都是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代表当时国内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相对落后的宝鸡工业发展起到了骨干和示范作用。例如,由汉口迁来宝鸡的申新纱厂。该厂有较完整的管理机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创办工人福利保障体系。宝鸡申新纱厂总经理李国伟曾说:“我们迅速发展的原因并不全靠实力和资本”。[6](p377)他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人。李国伟打破地方亲族观念的束缚,提出“人才主义”的口号,注意不完全以亲疏关系用人,而着眼于才能和道德,因此网罗了一批经营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专才”。如厂长瞿冠英等,都无异于企业的顶梁柱,经理的左右手。

李国伟后来对自己经营的企业经验作过总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集中财力人力首先发展生产”,“为社会而生产,为生产而建设”;

2.一切以发展民族工业为目的,不以个人利益作前提;

3.继承荣宗敬、荣德生创办实业的宗旨,坚持“薄利多做,减轻成本,改良品质,以廉美之货供给社会”;

4.注意采用外国最先进的机器设备;

5.指挥统一,迅速调动资金,集中使用。掌握时机,避免不利环境的影响。[6](p378)

这些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经济运作方式是宝鸡申新纱厂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为宝鸡工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宝鸡社会风俗不断开化

抗战后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以前没有的新鲜事物,当地百姓在与这些外来事物的不断接触中,自身的思想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申新纱厂的复工,起先宝鸡当地人对此很是排斥,工厂的建造需要购置土地,当地百姓几百年来靠种地为生,因此他们强烈抗议征购他们的土地,这是因为他们对土地的观念非常传统。虽然工厂用地最终是通过行政渠道强制获得,但征地事件为宝鸡注入工业活力,打破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慢慢地他们的意识发生着变化,部分青年劳动力成为纱厂工人。这一点从宝鸡申新纱厂逐步扩大的的规模也可以看出:“1938 年工厂占地面积约 400 亩,职工数量40人,1941 年工厂占地面积约 500 亩,职工数量 66人,1945 年工厂占地面积 871 亩,职工数量 211 人”。[7]

工商业的发展使宝鸡街头开始出现各类饭馆、澡堂、理发店、书店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场所。当地百姓从开始的好奇,到慢慢地接受、喜欢,直到最后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商铺。同时,宝鸡的文化事业也发展起来。除了先前存在的戏楼和戏园子外,大地剧院、宝鸡大舞台、河声剧院、渭滨剧院等相继建立。这些剧院不仅演出西府当地的秦腔,也演出豫剧等其他剧种。这也从另一方面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社会风俗也随之变化。

因此,申新四厂迁宝,除了促进宝鸡的经济发展外,同时也带来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宝鸡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因申新的到来发生了改变。社会在进步,宝鸡的人民也在进步。思想得到解放,人民的意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都将得到解放。可以说,是工业的发展影响着宝鸡社会的变化,使社会风俗不断开化。

猜你喜欢
纱厂宝鸡抗战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安徽省民族工业的近代化
——以芜湖县裕中纱厂为例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宝鸡非公企业多种形式学习十九大精神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