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2019-01-12 18:03刘艳艳
魅力中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生报告建设

刘艳艳

(中共木兰县委党校,黑龙江 木兰 151900)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核心在人,重点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增进民生福祉既是发展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为人民谋幸福,最终就是增进人民福祉。

十九大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八个基本原则。

第一,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责任,需要每一个人尽其所能地努力奋斗,作出贡献。同时,还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守底线。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坚持社会政策兜底,就是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使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处境不利群体、边缘群体)都能享受发展成果,这样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第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大类内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其标准以及公共财政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文化讲的是衣食住行,而美好生活既包括这些还包括精神上、价值上的追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三个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些都是主观感受,与主观判断有很大关系。

第五,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教育上讲,是德智体美劳;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说,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促进作用。

第六,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

第七,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的讲话中提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使命。

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提高解决民生问题。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位,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提高就业质量

通过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专业的专业技术工人。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三)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说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明显进展。

(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一直是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关系每一个人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由此十九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就是说,到2020年全体人民要在现行贫困标准不变的情况下都进入小康社会。

(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对健康中国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一,共建、共治、共享。这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体制、一个体系、一个机制”。“两个体制”,一个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七大报告的提法是社会管理格局,十九大报告明确为社会治理体制;另一个是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第二,认识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组织。我国的社会组织,一方面是协会、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组织)、协进会等;另一方面是在境内活动的众多境外社会组织,如美国福特基金会等。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的社会组织,都不允许带有任何政治企图。

第三,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化,就是政府调动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让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猜你喜欢
民生报告建设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