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心理资本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9-01-12 06:07罗敏瑶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资本阶段节点

莫 赞,罗敏瑶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

心理资本包括一个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强调“你是谁”。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内心强大,通常指某人心理资本丰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时代,仅用三十多年时间来消化西方三百多年经历的价值分裂和心理冲突,容易导致人们产生价值缺失和精神焦虑。[1]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组织竞争激烈,个体承担的任务复杂多变。在这种双重背景下,员工心理波动大,越来越多管理者意识到心理资本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培育员工心理资本帮助改善人们的心理、防止其走向异常人群,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同时通过积极开发和培育员工心理资本,有效提升心理能量、培养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工作绩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心理资本的概念起源于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发展。2000年,美国Martin Seligman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定义,将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心理资本的范畴,[2]后续心理资本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投资学等领域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我国于2004年引入心理资本的研究,在整个研究历程中,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零散,有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研究,有涉及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作为中介和调节变量的研究,同时,前期综述以对国外心理资本结构及测量的总结较多,近年心理资本的综述较少。该领域缺少采用文献计量方法、针对国内心理资本整个发展阶段进行大规模整理与分析的研究。从2004—2017年,心理资本研究从最初引进阶段到研究深化阶段,这14年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框架以及文献资料,从而可以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总结心理资本研究历程。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收集的文献做文献计量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可视化,结合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来展现心理资本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脉络、研究重点、研究热点及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权威数据库对心理资本相关文献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选择CNKI数据库,采取主题检索“心理资本”,检索时间为2017年6月19日。检索结果为学术期刊共2 266篇。心理资本在国内的研究开始于2004年,排除2篇1994年的无关论文,最终得到2 264篇。

(二)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内容分析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期刊文献作为数据源。本文运用多种文献计量工具,如Citespace3.8.32,对现有心理资本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呈现出知识图谱、变化趋势图、Time-zone图,以及相应的表格,进行数据可视化,根据可视化信息进行文献检索,对2004—2017年年度高引、重点文献进行阅读,对心理资本研究进行内容分析。

二、研究热点及趋势

(一) 关键词共现分析

对CNKI下载的论文数据通过CiteSpace转化后,本文利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操作并构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形成如下301个节点、249条连线的知识图谱(见图1)。共现知识图谱中,圆圈代表节点,节点越大,表示此节点出现的频率越高。一个关键词的中心性越高,表示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可能性越高,其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大。[3]一般认为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在网络结构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联程度。表1、表2给出了2004—2017年2 264篇心理资本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出现频数、中心度和突现率等数据指标。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以及关键词的频率和中心性结合在一起可以反映出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

从节点的大小来看(见图1),节点最大的3个分别是大学生、人力资本、心理健康。大学生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新生来源,其心理素质关系到组织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培养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角度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保障人力资本的质量、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节点较大的点还有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心理学、工作绩效等。大学生与就业心理连接紧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连接紧密。连线密切的节点,说明其研究联系紧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充分了解,可以促成乐观的就业态度。[4]依据共现知识图谱中关键词节点大小、相互连线、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以及内容分析,可知心理资本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话题有大学生、人力资本、心理健康。

图1 心理资本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1 2004—2017年心理资本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分布

表2 2004—2017年心理资本文献关键词突现情况

(二) 关键词Time-zone分析

为了直观反映不同时间段关键词的演进与发展趋势,本文对CNKI下载的论文数据通过Citespace转化后,对关键词进行Time-zone可视化展示,试图分析心理资本研究领域从2004—2017年的阶段性研究特征以及各阶段的研究主流,从而探索出该领域的动态演进。图2为心理资本的整体Time-zone图,根据此图和现有文献分析,心理资本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图2 心理资本文献关键词Time-zone图

第一阶段(2004—2008年):我国国内心理资本研究的探索阶段。此阶段,节点数最少,突出的是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心理资本起源于积极心理学,后由Seligman教授在2002年提出,[2]国内从2004年开始研究心理资本。2007年,仲理峰将心理资本作为前因变量,研究其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的影响,拓展了心理资本的研究领域。[5]2008年,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研究前沿,代表文献为田喜洲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在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6]心理资本研究领域每年都有一些新的研究话题凸显,但是各学者使用心理资本的量表不一致。同时,前期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结果变量的领域,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未明确。此阶段很少有学者去研究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7]对该方面的探讨以国外研究为主。

第二阶段(2009—2014年):心理资本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从2009—2014年,高频关键词节点数不断增多,并且连线密集(见图2)。此阶段学界的研究领域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观幸福感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在Luthans等指出心理资本不只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这四种积极的心理学要素后,[8]关于心理资本多维度的研究逐渐产生。2013年,候二秀等提出了任务型心理资本(积极情感、坚韧性)、关系型心理资本(情绪智力、感恩)、学习型心理资本(创新自我效能、模糊容忍度)、创新型心理资本(创新自我效能感、模糊容忍度)的二阶四因素心理资本结构。[9]心理资本多维度的产生丰富了心理资本的研究,为研究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这一阶段同时丰富了对群体心理资本的研究,通过分析此阶段的文献发现,在研究发展阶段,对群体心理资本的研究涉及企业员工、大学生等,其中对于大学生的研究居多。因为随着技术变迁,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预备劳动力,他们的素质发展会影响企业的经济状况。尤其是Luthans等的分组实验与效用分析表明,心理资本的增加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优势。[10]由Time-zone图可知(见图2),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是2010年的研究热点,其节点较大。

此阶段有大量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可以影响不同分析层次上的结果变量,结果变量主要是态度、行为和绩效。[11]关键词突现情况也反映出工作绩效在此阶段的研究热度。吴清津等发现群体心理资本可以提高群体敬业度,从而促进其正面的服务行为和提高工作绩效。[12]同时,其他结果变量也在逐步增多,诸如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相比于结果变量,此阶段有关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归纳起来,主要分为组织层面与个人层面的前因变量。组织层面的有组织文化、组织支持,个人层面的有年龄、工作年限、工种、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评价。[13]组织支持可以通过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影响。[14]

第三阶段(2015—2017年):心理资本研究的深化阶段。从2015年起,节点数多,但是节点小,发文量相比于前几年增长渐缓,不过总体发文数仍占比较大(44.48%),说明此阶段研究比较分散、多元化,与处于研究深化阶段相符。同时,根据Citespace的Time-zone图(见图2)近两年的文献分析发现,近两年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处于深化阶段,主要对发展阶段的话题展开深入研究。因为前期爆发了大量新的研究话题,现阶段研究主要是基于前期的研究。同时,此阶段一些新的热点关键词有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2016年,李力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职业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工作绩效间起着中介作用。[15]之所以发文量一直不减,是因为近几年中国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另外,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事件多发,让更多人去关注学生以及员工的心理层面。

(三) 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归纳出心理资本研究领域的主题内容,本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本文对关键词提取聚类采用的是LLR算法以显示标签,绘制聚类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3中,不同区域代表不同的聚类,节点的数量代表聚类的大小,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图中的聚类过多,排除类别小的聚类,结合各聚类中被引文献的内涵,本文选取具有研究意义的聚类,归纳如下:#0“学生”、#1“积极心理学”、#2“心理资本”、#3“职业紧张”、#4“企业文明”、#5“组织承诺”、#6“希望”、#7“工作倦怠”、#8“员工帮助计划”、#9“幸福感”、#10“新生代农民工”。下面结合聚类知识图谱(见图3)和相应文献着重对聚类#0、#2进行分析。

图3 心理资本的聚类知识图谱

1. “学生”类

#0是学生类,共有22个节点,包括大学生等使用频次较高的节点,同时学生类研究中包含青少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说明在心理资本研究领域中,对于学生群体的研究集中在就业以及心理教育方面。此类文献来源期刊也以学校期刊为主。励骅从心理资本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差异,学生干部经验能够提高心理资本以及就业能力。[16]

2. “心理资本”类

#03即心理资本类,共有22个节点。其中最大的节点为心理资本。此类中还包含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契约等高频节点。相比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心理资本更注重心理层面。心理资本研究领域,在进行相关问题研究时,会结合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一同研究。周文霞等在研究中国员工职业成功时,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都能积极预测主客观职业成功,只是各自预测力不同。[17]

(四) 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其演进分析

研究前沿可以看作是在某一段时间内,以突现词为知识基础的一组文献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研究前沿必须建立在分析突现词的基础上,结合突现词所在文献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和考察。[18]根据CiteSpace软件探测的突现关键词(见表2)、累计关键词频次(见表1)、其被引历史曲线等数据,结合文献检索,对主题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得出2004—2017年心理资本研究领域三个主要前沿主题:大学生心理资本、工作绩效和心理资本基础理论,下面着重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进分析。

1. 大学生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领域的研究对象,多数情况下是以企业员工为主,近几年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逐渐增多,并成为研究热点。从研究对象来看,“大学生”是仅次于“心理资本”的高频词汇,累计频次为213。根据“大学生”关键词的频次变化趋势(由于篇幅限制未列出),从2009年的初次出现频次为2,直至2015年起其频次为49,2016年其频次为45,保持高居之势。

结合大学生心理资本相关研究的关键词频次分布(由于篇幅限制未列出),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归纳出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测量与开发。建立在大学生心理资本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心理资本划分为乐观、自信、感恩、进取、担当、毅力、希望、谦虚和包容,并开发出由54题构成的正式量表。[19]二是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的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的研究会涉及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就业心理、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预期、就业管理和职业生涯等方面,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研究居多。三是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心理辅导。四是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其他结果变量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范围较广,研究量也较低。

2. 工作绩效

基于个人层面,心理资本是提升员工工作绩效的有效选择。根据“工作绩效”频次变化趋势(由于篇幅限制未列出),“工作绩效”作为关键词首次出现于2007年,除了在2008年出现频次为0外,直至2012年,其出现频次快速增长,2012年的频次为14,超过2007年的7倍,截至2016年,高达11次。

有关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研究,最初是由Luthans等对422为中国员工进行实证研究。[20]2007年,国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仲理峰提出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的假设,并验证通过。[5]2012年,隋杨等在《心理学报》上发表的有关变革型领导对员工绩效和满意度影响的文献,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下属的心理资本与其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21]

三、结语

本文以心理资本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深入分析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历史阶段、研究分类、研究热点和演进分析,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第一,心理资本的重点研究在大学生心理资本、人力资源和心理健康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文献关键词载文量大、中心性高,与其他研究连接紧密,是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现在不同于传统的只注重技术,现在更多地关注人们的积极心理能力。大学生是企业的新生资源,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就是为企业储备人才。

第二,心理资本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研究话题,其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04—2008年,心理资本研究的探索阶段。前期主要沿用国外开发的四个维度研究与结果变量的作用关系。2009—2014年,心理资本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丰富了心理资本的结构、研究对象和结果变量研究以及前因变量研究。2015—2017年,心理资本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研究,丰富了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研究,同时新增了与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相关联的研究。

第三,心理资本研究在国内发展了近14年,已初步形成研究类别。比较核心的研究类是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和心理资本研究。其中学生心理资本研究涉及学生的多个方面,比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心理资本、就业和心理教育。

第四,目前大学生心理资本、工作绩效和心理资本基础理论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测量与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的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其他结果变量的研究。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自2012年开始普遍增加,从心理资本各个维度来研究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四、研究展望

本文中选取的数据库来源于中国知网,仅对国内的心理资本研究进行了梳理;但心理资本理论基础理论来源于国外。后续的深入研究,同时需要将国外心理资本研究进行梳理,与国内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有关心理资本的研究,国内外都拓展了心理资本原有的四个维度:自信、乐观、希望与韧性,[22]但理论基础大多基于西方心理资本的理论。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人际关系是中国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与具有“独立我”的西方人相比,具有“相依我”的中国员工所需要的积极心态与西方人存在系统性差异。[23]事务型心理资本与西方心理资本维度基本相同,在人际型人力资本要素上具有本土特色。[23]建议学者们在研究心理资本时,多从中国文化背景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构建本土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资本阶段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