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2019-01-13 05:01陈彬杨丽纳
魅力中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河南省科技

陈彬 杨丽纳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它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等功能。而河南高校是河南省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肩负着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使命,是河南省科技开发、创新的中心和中坚力量,“是区域内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1]也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既是河南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

一、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河南科技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体,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平台,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提高全省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最新统计,目前河南省共有138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4所,高职高专院校84所。河南省高校的分布呈发散性分布,以郑州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郑州的高校占河南省高校数量的50%以上,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学术中心,在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核心地位,起导向作用。

河南省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优势。河南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密集,从在河南高校工作的“两院”院士到河南省学术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已有数千人;学术氛围浓厚,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还拥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大批硕博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他们思维敏捷,学术思想活跃,易于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利于源头创新。

2.科研优势。河南高校学科综合齐全,容易互相交叉渗透,跨学科的交叉、渗透,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理论,容易在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方面出现新的生长点和创新成果。

3.资源优势。河南高校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拥有一批与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相对应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河南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可以为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研究和实验环境。

河南省的各级各类各层次的高校在省委省政府科技强省方针的带动下,科研意识开始苏醒,科研成果开始显现,而且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本科院校和专科学校定位不同,科研活动的数据相差较大。

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意识淡薄,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轻视应用开发;重视论文数量,轻视成果专利

由于河南的经济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不够发达,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不够广泛,视野不够开阔,许多科研人员不能积极主动地思索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往往不能够在某一领域有重大突破,缺少原始科技创新。大多数高校在职称评聘时把发表论文的篇数作为必备的条件,这种过分的强调催生了质量低劣的“职称论文”,而真正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却不多,导致了高校科研难以有高水平成果出现,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重大经济效益。

(二)人才管理体制落后,缺少具有科技创新意识的科研团队

许多高校的人才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按各院系的需求计划调配,想流动、换部门审批手续繁杂,没有实现高校人才资源“社会化”。许多高校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只是为了教学评估、装点门面,不能使人尽其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从而造成大量高层次人才的闲置。同时,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现有人事聘用、职称晋升、科研绩效评估等政策大多导向单干,缺少具有科技创新意识的科研团队。

(三)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与国内其他高校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科技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瓶颈,造成了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难以产生重大的科研成果。部分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在引进企业和社会的力量,从市场上寻找资金和支持方面尚需努力。

(四)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吸引企业向高校投资

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化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缺乏科研经费和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很多研究成果还未成熟就被低价卖掉,导致无法申请专利和成果,丧失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又大约占被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大的效益。[2]

河南省高校也同样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1)河南高校在机制和观念上尚未实现从单纯追求学术成就转变到学术成就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从对外主要与学术界联系、掌握学科动态转变到既要与科技界联系,又要与政府、企业界乃至社会各界联系和交往,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动态与竞争动态的统一。

(2)科研人员成绩判断标准落后。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科技人员贡献大小的标准尚未完全从发表文章和获奖的多少转变为与开发出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多少相统一;机制上尚未建立起真正鼓励科技人员兴办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人事制度、科技管理制度。

(3)由于技术市场体系不完善,科研投入不够,受资金约束,多数技术成果不够成熟。

(4)科研管理部门作为技术中介组织没能起到沟通作用和发挥桥梁的作用,不能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完备的服务,服务不到位。

(5)由于企业为创新而投入的巨额资源只能获得滞后且不确定的市场收益,所以技术创新与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间仅存在长期的因果,但多数企业缺乏长远市场眼光,只追求短期目标,两者关系错位,企业购买技术的动力不足。[3]

(五)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欠完善,高校间与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科技资源不能充分共享,高校与社会、企业相脱离

河南高校都建有自己的科技资源平台,许多高校的资源有重复现象,高校间和高校内各部门科技资源不能很好的共享;为了减少设备的损耗,许多大型设备仪器不对外开放,使用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河南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错位,导致了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经济领域的重大科研课题与高校没有直接关系,高校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尚未从根本上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科技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步履艰难,科技没有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建设的作用。

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河南高校的科技创新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科研管理理念,建立吸引和培训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掘科研人员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可以增强科研人员对单位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减少人才的流失

1.要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河南高校可以通过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如可以通过构筑学科基地、建立绿色通道、鼓励柔性引进、设立特聘教授岗位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河南工作,同时吸引校内的人才更好地、更稳定地工作,从而避免人才流失。

2.要建立培训人才的激励制度。高校应制定相应的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培养规划,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灵活多样的办法进行科研人员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专业发展知识,激发其创新欲望,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

(二)建立一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加强集体协作

1.要加大对创新团队的投入和引导,适时根据创新团队建设的客观需求,制定和调整政策,从而引导团队发展和建设。一是积极支持创新团队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并予以重点支持;二是对校级科研基金评审、立项进行调整,设立校级创新团队项目,作为重大项目中的重点支持项目,按年度持续支持;三是团队组织架构方面,一般由年龄在45周岁以内的3~5名中青年博士、教授组成核心梯队,以1~3名中青年硕士、副教授、讲师为预备梯队,以2~4名研究生为梯队外围研究人员;四是团队目标定位上,所研究项目应有明确的、较为前沿的、有持续研究价值研究方向和较高的研究目标。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自主培育和引进结合,打造跨单位团队。以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作为重要平台,适应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围绕学科工程技术的重大基础理论、重大技术、重大系统进行研究开发,通过国内外的人力资源及实验室的整合、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能逐步建立科学研究体系,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需求,自主培育新的创新团队;积极利用国家人才引进柔性政策,引进海外创新团队,快速获取国外信息,及时跟踪国际学术前沿,高效实现科学研究目标任务。

3.加强团队聘岗与考核,为团队自主创新创造条件。要在团队成员职务晋升、选拔或评优方面给予优选支持;在聘期确定方面要灵活,可按目标任务完成时间,也可按学校统一的聘期。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定期对创新团队及其成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继续资助或停止资助的依据。

(三)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不同职能的科技管理部门。

为使高校更好地面向企业,要改革原有的科研处,建立一个是以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的申请、立项、管理为职能的机构,属行政管理部门;另一个是专门从事科技成果市场化风险转化工作的部门,相当于科技中介机构,独立于各部门,与高校只有经济联系,无组织、人事关系,实质上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种机制有利于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的科技人员,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并完善以激励创新为导向性的分配制度

建立分类评价考核机制,通过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成果进行审查和评定,以确定其业绩与效果,并据此给予相应的奖励。

高校科研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分配的重要性。一方面应加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创造富有竞争性的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促成科研工作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研立项的奖励力度,建立并完善以激励创新为导向的资源分配制度,向贡献大的人才倾斜,向重大科研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有较大经济或社会效益项目、跨学科项目倾斜,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倾斜,激发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还要作好精神激励工作,应表彰科研人员的科研实绩,满足其成就感,实现其自身价值。

(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高校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高校必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科技档案保密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保护管理好知识产权及其它无形资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宣传力度,使每一个管理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达到最广泛的共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网络。

河南高校是知识和智慧的集群,理应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高校要坚持“扬长”与“补短”相结合,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全省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的辐射作用,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多种合作方式,优势互补,探索推动科技、教育结合的新途径,提高和加强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加快专业结构的调整,使高校与社会的结合更紧密,使科技创新能更好的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技术企业的发展,实现技术创新力量的合理配置,使高校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经济平稳发展。[4]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河南省科技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