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方法

2019-01-13 05:01田伟利
魅力中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黄球红球实物

田伟利

(河北省安国市八五学区,河北 保定 071200)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是说,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新数学课程标准》落实的关键,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确定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新课课程倡导动手操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自主地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动手动脑的探究过程。教师在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把握教学目的,确定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动手操作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在思考中操作,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教师自制教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具都可以自制,常常使用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会对学生有一个暗示,学生也会尝试着去动手解决一些问题,渐渐地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得到提高。如果让学生进行没有目的,没有价值的动手操作,只会浪费时间,分散精力,消耗课堂资源。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例题内容是王大伯准备用18根长1米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几种围法?教学目标是探究、掌握“一一列举”的策略,体验“一一列举”的策略优点是能够实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感受用“一一列举”策略去解决问题的价值,最终形成策略。探究例题的知识起点是掌握长方形的长加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教师只要稍微帮助学生回忆,就能激活原有关于长方形周长的知识。根据长加宽的和是9米便可以把所有的围法一一列举出来,无需再动手操作。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用小木棒代替1米栅栏进行摆一摆,围一围长方形。有许多学生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能把所有的长方形围出来。学生把精力都放在围长方形的操作过程中,没有深刻地感受到一一列举的策略形成过程。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更何况关于长方形的周长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是掌握得很娴熟了。只要根据长加宽的和是9米,再通过口算就可以把答案填写在表格里。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把答案一一列举地填写在表格了,不应该放在动手操作的的环节上。这样的动手操作是无效的,对达成教学目标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才确定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二、明确操作的要求 加强动手操作的针对性

小学生的天性好动,他们的注意力经常会带有随意性和情绪性,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在他们动手操作过程中,经常会被操作的物体形状、颜色所吸引,转移注意力,按自己的兴趣去摆弄需要操作的物体。导致操作活动与教学内容脱节。在学生操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要求,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保证操作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进行什么形式的操作活动?该怎样动手?探究和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做?预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明确动手操作的要求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哪些是操作细节要留心观察,克服操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在加强操作活动的针对性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操作材料;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程序;有针对性地选择操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和感悟操作所产生的现象或者成果;有针对性的问题框架为思考的契机。例如,在“可能性”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判断一种现象可能性的多少。在一个袋子里放了10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球,其中有目的地放黄球7个,红球3个。让学生从袋子里摸出一个,然后放回去再摸。看看摸到什么颜色球的次数多。学生摸到黄球的次数一定会比红球的次数多。再打开袋子看看袋子里黄球和红球各有多少个,最终学生就能理解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比红球的可能性大的原因。这个操作因为在选择材料时已经是目的性非常明确,针对性很强,所以操作结果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因此在动手操作之前,一定要明确操作的要求,加强动手操作的针对性。

三、合理设计操作过程 确保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在任何活动之前都必须设计好合理的程序。要注意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如确定先做什么,后再什么,需要哪些材料。如果是小组合作进行的活动还需要进一步地分工合作,明确各人的责任,还要强调如何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操作活动的实效性。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合理的操作,明确操作的要求,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的教学。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掌握角的特征,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最终形成角的几何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合理的动手操作过程,才能有效地体验、经历角的概念抽象过程。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操作,才能实现动手操作的有效性。首先从实物或者实物图形中找一找角,让学生初步建立起角的表现;第二个操作活动是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再摸一摸角尖,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操作过程,加深体验,逐步由具体的感知中抽象出角的概念;第三个环节是认识角的各个组成部分名称;第四个动作时做角与画角;第五个环节再次回到现实中比一比角的大小,如操作剪刀红领巾等。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角的理解,促进角的几何概念的形成。这五个认识角的操作环节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又把概念应用在实物中的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到感知和体验,在丰富的感知和体验基础上形成了概念;再在初步建立起概念的基础上,让概念来指导操作,在实物中比较角的大小。这样的操作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凸显了知识合理的建构过程。

设计合理的操作过程必须遵循从实现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再在现实生活实践应用数学知识的原则;还要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和思维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还必须反映出知识建构过程的前后顺序。只有这样设计的动手操作才是有效的。

猜你喜欢
黄球红球实物
可爱的黄球
可爱的黄球
以实物为背景的勾股定理问题
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概率与统计高考解答题考向
开心养鼠记
无线电高度表实时飞控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
骗人的抓奖游戏
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