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男子簪花的文化内涵

2019-01-13 05:01樊红红
魅力中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花簪花插花

樊红红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不管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还是“对镜贴花黄”,印象中,簪花向来为女子的专利。殊不知,男子亦簪花。在《水浒传》中:浪子燕青鬓边常插四季花、阮小五鬓插石榴花等,皆为宋代男子簪花现象的一个缩影,所折射的,则是宋代民众对簪花这种行为的推崇。关于簪花,其发展有一段历程。

一、簪花溯源

战国时期,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这表明古人有佩戴香草的习惯。而到东汉时,蜀地妇女流行簪花。据考古发现,成都扬子山墓中出土的女俑,发髻上插着一菊花,菊花旁还有数朵小花,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六朝是一个追求美的时代,六朝女子簪花兴盛,在文人诗中得到大量印证。例如:谢眺诗歌“照粉拂红妆,插花理云发”、何逊诗歌“插花行云鬓,迁延去复归”,以及萧纲“流摇妆影坏,叙落鬓花空”等等。

唐代欧阳询的《艺文类聚》记载了男子簪花的事例,“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楼怀怨。”李白写道:"九月莱英熟,插髮伤早白。"这句诗歌描写出九月重阳节时恰逢荣英成熟,人们头上插莱英登高望远的景象。杜牧诗歌“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黄滔《断酒诗》“免遭拽盏郎君谑,还被簪花录事憎。”则明确点出簪花这一意象。这充分说明,在唐代男子簪花便开始出现。

到了宋代,簪花戴花,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宫廷礼仪,皇帝会给臣子赐花,而臣子也以得到皇帝赐花为荣。苏轼"人老替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一句,以戏谑的笔调写出簪花之事。在《水龙吟·牡丹》这首词中,“金殿筠笼岁贡,最姚黄、一枝娇贵。”说的便是金殿之内发生赐花、簪花之事。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再加上文人词客的推崇,这就使得社会上男子簪花这一现象变得普遍。

明清两代,男子簪花便不曾出现。清人赵翼在《郂余丛考》中说:“今俗唯女子簪花,古人无有不簪花者。”也就是说,宋代盛极一时的男子簪花,到了明清时候,这种现象早已衰落下去。簪花现象,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背后不仅仅有着文化内涵的转变,更是时代审美的变迁。

二、男子簪花兴起原因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初,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可以看出,宋代簪花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喜爱,文人丰富了簪花的内涵,是簪花现象深化,成熟的关键。在宋代,男子簪花兴盛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一)簪花种类增多。在宋代,簪花大致分为生花、象生花而在南宋的时候,琉璃花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谓生花,就是真花,不同的季节,会簪戴不同的花,春季簪牡丹,秋菊,冬梅,每个季节只要有应景的花,都会成为宋人簪花的目标。但是,花的花期是很短暂的,所以象生花和琉璃花随之而产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人热衷于簪花的情结。

(二)簪花制度的制定。宋代,簪花戴花是宫廷中的一种礼俗,每逢重大节庆,君臣都有簪花的习惯。此外,宋人在某些节日宴会中有簪花的习俗。“庭下阿儿寿慈母,簪花拜舞笑倩衣”出现在民间的簪花,成立欢愉快慰的象征。簪花之人,上有天子,达官贵人,下有平民老百姓,簪花群体的增多,这就使得簪花成为全民的一个行为。

(三)传统文化的继承。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插茱萸花这种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男子簪花的兴盛。

簪花与科举相联系。唐代士子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而宋太宗时,曾亲自为新进进士赐宴簪花,在这里簪花已经成为功名和荣耀的象征。

故而,可以说,簪花在宋代兴起,除了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之外,城市经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宋人的审美观念。

三、男子簪花文化内涵

宋代,男子簪花兴盛,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才思赋予了簪花独特的文化内涵。张先《减字木兰花》中"头上宫花颤未休";叶梦得《虞美人》中"应有海棠、犹记插花人";朱敦儒《水调歌头》中"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张元干《菩萨蛮》中"醉后少年狂,白蠢殊末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不同的心情,对于簪花有着不同的解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我们讲述了物我相忘的一种悠然闲适的情怀,当酒文化与簪花文化,相碰撞的时候,一种畅达与洒脱的情怀便充斥其中。“凭君剩酿看花酒,带插花枝满首赏”这句诗不单单讲述了饮酒簪花的习俗,同时,彰显出作者豁达、潇洒的心态;“无奈穷愁辄赋诗,对酒簪花能绝倒”因为生活的窘迫,对酒消愁,对生活的无奈跃然纸上,不论是惆怅,还是闲适,都为簪花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秦观的诗中“望云仰见天不远,簪花莫言鬓如霜。五风十雨自中国,语从重译传名王。年年五月熟荔子,又见北史朝连昌。”这同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所传递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诗人即使鬓如霜,又何妨呢?他会簪花在头上,历经沧桑之后,“又见北史朝连昌”,这就为簪花赋予了惜时怀人嗟叹际遇的沧桑之感。“簪花人似梦,卷白意先阑”仕途的失意,怀才不遇的苦恼,使得文人内心苦闷不已。“老守尤多病,壮怀先已灰。殷勤此粲者,攀折为谁簪。玉腕揎红袖,金樽泻白醅。何当镊霜鬓,强插满头回。”以乐景写哀情,借用簪花的欢乐,来掩盖自己的悲伤,从而凸显出自己功业无成的无奈之感。

黄庭坚“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宋代男子簪花,从抵制到好奇,再到欣然接受,心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因而簪花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宋人由雅到俗的审美文化心态。簪花与否,其实,指的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宋代男子簪花,有着对功名的寄托,也有的是对人生豁达的体验,一种对人生的寄托。

宋代男子簪花,除了折射出时人的一种审美观念外,曾重要的是,赋予了簪花或是潇洒、或是豁达的人生态度,不管是秦观、黄庭坚、还是苏轼,他们对簪花都诠释了自己的理解,俗的坦率,俗的真挚。或许簪花是俗的一种体现,但,俗到极致便是美。

猜你喜欢
生花簪花插花
插花吟
霓裳掩春心——周昉《簪花仕女图》品鉴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浅析古代男性簪花风俗
要下雨啦
法治漫坛
人的一生不过是叮叮当当
讽刺插花欣赏
织思成锦,祈念生花
插花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