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学生品德修养的实践研究

2019-01-13 05:01晁丽英
魅力中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与法治法治

晁丽英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河南 安阳 455000)

古语云:“积形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美国经济学家约·凯恩斯也曾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学生的品德修养,立足学生的习惯养成。因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其品行的养成。怎么才能更充分地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功能,让统编教材的思想在学生身上落地,让教育的过程成为培养习惯的过程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进行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的实践研究 ”,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一、为什么培养习惯

这里的“教育”,单指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各种习惯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加强品德修养,重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落实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的重任,如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自我调控等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涉及学生成长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能力包括吃喝拉撒睡,如吃什么,怎么吃,喝什么,怎么喝,如何管理自己的经济,如何整理床铺、桌椅……生存能力不是野外生存,但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意志坚定,不惧挫折,勇于思考,富于创新,走出困境,寻找机会。自我调控能力让学生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状况,不同场景,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这些能力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必须,也是现在的学生所缺失的本能。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是低年级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更是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培养什么习惯

教育部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据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根据基础教育中低年级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子弟较多等实际情况,我校将低年级学生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整合为以下九个方面的行为习惯:礼貌、责任、自理、饮食、运动、卫生、安全、学习、阅读。这些行为习惯,涉及学生生活的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对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的实践研究。

三、怎样在教学中培养习惯

1.依托教材,提取内容。《道德与法治》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年级上册主题是“适应新生活”,一年级下册主题是“养成好习惯”,二年级上册主题是“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反复研读了教材,提取了九方面内容,认为这几块内容是低年级学生必备品格和能力:礼貌是待人接物习惯,责任即家国情怀的熏陶,自理是生活生存的基本能力,饮食、运动、卫生是健康的保证,安全是生命的前提,学习是修养提高的途径,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这九大习惯,囊括了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也是低年级学生通过教材要汲取的精华所在。

2.整合教材,分类编排。提取内容简单,整合教材不易。课题组的老师们按照九大习惯的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内容是每个习惯里的一个行为点,几个行为点连贯成为一个大的习惯的课程支撑。老师们把整合后的内容分类编排,按照预定目标写教学设计,方便整块教学的需要。这样把整合后的内容汇总,教师授课时目标更明确,方向更凸显,效果也更突出。

3.创设情境,生活育人。低年级学生接受事物是比较感性的。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题组将每个行为的点都用生活情境的形式展示,并把它拍摄成一个一个的生活情境图,汇编成册,配上语言的解释说明,让老师们在上课时更易操作,学生看到后更易接受。

4.立足现状,家校共育。根据我校学生大多数都是进城务工子弟的现状,我们让家长跟孩子一起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通过家长会、家长专题培训会、亲子拓展等活动,让家长也跟孩子一起进步。家长的参与,既是对孩子的督促,也是对孩子的鼓励。

四、研究效果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校低年级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秩序井然,下课文明有礼,回家像个小大人。家长们都说,孩子上了小学,一下子就长大了。这些变化,更坚定了我们继续研究的决心。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与法治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品德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