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禅思

2019-01-13 13:52刘兆伦
魅力中国 2019年6期

刘兆伦

(北京航空旅游专修学院,北京 102612)

命运是人与社会和自然三者在相互运动中所形成的因果关系,自然与社会作为物质的客体是为外缘,人作为物质的主体则为内因,因缘会于机,和合而成果,法相即是天地人三才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统一。因缘的和合包括两个方面,人与自然所构成的自然生态关系,和人与社会所构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下文将首先分析缘起对人所形成的外部性影响,随后在第二章剖释人是如何通过逻辑形成生产力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并在最后的结论进行总结。

一、缘法

社会作为物质的客体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外缘,其运动对个人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命运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乘数效应。人与社会构成的生产关系总体可划分为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方面,人与物的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公有制两大类,具体细节本文不进行赘述。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关系两方面,其表现形式为人与经济组织的相互作用。那么什么是经济组织呢?经济组织就是人们为了配置资源,组织和维护生产,创造价值,在一定生产关系中所结成的社会群体,国家,企业和家庭均属经济组织范畴,而民族,阶级等社会理论则是人们通过区分人类社会群体特点所创造出的概念,其本质上并不进行生产行为,因此不属于经济组织。

社会分层在一个经济组织当中分为三个层级,包括1.决策层,2.管理层和3.执行层。在三个层级中于横向以职责划分为基础,于纵向以权力分配为基础,由此可见权力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如果社会分层的流动性长期不足,层级间的权力差别就会造成阶层固化,社会基层分配过低导致生产供大于求,最后爆发社会危机。而在一般情况下,人类自身所处的社会分层与能够调动的生产资料量成正比,而个人生产资料量能够对其与社会形成的因果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关系包括信用,民俗,婚姻,伦理和法律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与经济组织的相互联系中,个人向家庭,企业,政府,外国部门提供劳动力,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并用这些回报购买和消费家庭,企业,政府,外国部门的1.衣,2.食,3.住,4.行,5.医疗,6.教育,7.娱乐,8.后代八种产品,将消费后剩余的生产资料对企业或政府产品进行投资或储蓄,以达到资本增殖的目的。另外,人们通过向政府缴税等方式支持政府获取生产资料,帮助后者生产两种产品以反作用于自身,分别是1.建设军事力量及暴力执法机关来维护国内外生产环境,2.扶持,监督企业与家庭合法的获取生产要素和进行生产过程,并在扩大社会总供给(GDP)的同时,或通过宏观调控如贷款,汇率等财政货币政策,或通过谈判,战争等方式打开国内外市场来保持与总需求的基本均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个人的命运受到经济基础两个方面的外部效应影响:1.自身的社会分层,2.通过经济组织与他人建立的制度,伦理等社会关系。一言以蔽之,物质的主客体在交换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并形成了因果关系,双方的联系萦回在一起,互相作用于对方而生诸法,此即为因缘之和合,因而古人常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集体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

二、因法

人作为物质的主体,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因,而欲望则是人类所有生产行为的总动机,其为生命在自然界中为了保证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所进化出的本能,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它也代表了生命的本质—存在与复制。欲望是不可消灭的,因为事物是相对的,所以矛盾是永恒的,解决旧的矛盾必定会转化为新的矛盾。人类所有的欲望由三种基本的欲望组成:1.生存欲,2.繁殖欲,3.社会欲。三种基本欲望以生存欲为根本,因为生存是生命的第一原则,生存欲衍生三种念,包括求生念,舒适念,好奇念,人类懒惰的天性即源于生存欲要保证人体的能量不被大量消耗。社会欲的本质是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存所形成的群居性,社会欲产生同情念和权力念,例如在经济人假设中的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思想即源于同情,即同情和帮助他人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自身欲望。繁殖欲又称性欲,其本质是生命进行自我复制的行为。虽然正常人都有三种基本欲望,但每个人的欲望偏好都不尽相同,有人爱权,有人好色,且欲望并不能直接构成人生观,而是通过心态的形成来指导人生目的。心态是个人欲望与现实条件所形成的心理状态比例,它可以通过节流和开源两个方面来调节个人欲望。节流可以概括为出世的人生观,即通过降低对人生命运的期望值和不计算在因缘的生产过程中沉没成本两种方式控制欲望。开源即入世的人生观,它通过实践为社会生产价值来获得利益,转化矛盾,以此满足欲望。在中国哲学思想中,释道二教在心态的调节上偏重于节流,佛教的多部经典《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般若经》《阿含经》中,皆以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诸漏皆苦来论述因缘性空这一概念,并由空性推导涅槃寂静的人生观。儒家思想在调节心态的问题上则偏重开源,儒教十三部经典《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中,表达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自强不息,强烈追求生产力的人生观。应当注意的是,儒家思想强调勤俭节约并非是调节心态问题,其本质是配置资源的问题。《道德经》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类从本质上说仅仅是一定数量的粒子,与石头,空气等其他的自然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虽然“人”本身没有意义,但是人生则有其意义,在身处儒家文化圈而不越轨的情况下,人就是要通过不断的转化矛盾来占有生产要素,以此从心态上满足欲望,完成自我的超越,人生价值的实现。

总的来说,人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生产力来自于世界观,方法论,逻辑能力三个方面。逻辑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运动过程,其外在表现形式为智力,智力商数表示逻辑能力的上限,哲学即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科。在世界观中,人是通过五个方面来形成生产力的,包括1.专业知识,2.社会经验,3.道德品质,4.基础价值观,5.劳动时长。

专业知识以掌握事物客观规律并改造世界的方式为社会生产供给生产力。专业来自于人类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劳动分工,个人通过掌握某一领域的规律获得和合因缘,转化矛盾的生产力,职称,证书,学历和学位即指个人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

社会经验通过沟通和谈判来维护生产关系为社会供给生产力。沟通和谈判在某种角度上可以称之为情商,其表现形式为1.调控自身情绪2.感知并影响他人情绪两部分,调控自身情绪需要目标明确且强烈的世界观,意志力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情绪波动是欲望的应激反应,其对逻辑运动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决策时的时间偏好倾向于短期价值而非长期价值。在沟通方面共计四个要点,包括:1.寻找共同语言,迎合对方喜好。2.控制自身负面情绪。3.对对方合理使用各种程度的笑容。4.合理透露自己或行业内的事情,以获取对方信任。谈判是通过利用双方的供需矛盾,对对方的交谈内容,面目表情与肢体动作,包括眼球在说谎时会向左转,回忆时会向右转,嗓音趋高,摸鼻子,抖腿,玩手等小动作,试探并判断对方底线,在坚守自身底线的同时,给对方提供一个不触及对方底线的解决方案,构成双方的局部均衡,以为自身争取利益。

道德品质通过利他行为与他人建立生产关系来为社会供给生产力。道德的本质是人在主观利己的生产中构成客观利他的行为,道德层次即指利他程度。而利他的集体主义与自利的个人主义矛盾根本原因,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拥有自我意识。在生产中,如果人人利己过多而利他过少,损害他人利益,就会导致他人不够自利而不利他,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后果,最后人人自利而不利他,有害于社会生产。那么提升社会的利他程度,道德层次,1.要做好社会教育,批判过度自利,强化民众的同情欲,2.在道德,法律上要维护利他行为的社会伦理,3.要扩大社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的物质消费,使自利溢出于利他。但应当注意,在生产关系的越轨行为当中,应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类,消极越轨行为主要是个人道德水平低下,阻碍社会生产秩序的行为,而积极的越轨行为本质上是先进上层建筑对落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人的基础价值观由三组构成,即1.风险观: 激进/保守,2.效率观:速度/质量,3.自我观:自负/自尊/自卑,价值观偏好在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任何偏好皆有利弊两面,但在某些生产过程中,特定偏好的价值观更能适应环境。

方法论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方面构成。其中,认识世界又称逻辑归纳,即由个别推导一般,通过概括和记忆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形成世界观。规律是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因果关系,掌握规律是正确逻辑演绎的前提条件,在诸法的运动发展中,会受多种变量的影响,有些事物的自变量少,关系简单,容易观察总结,有些事物的自变量多,关系复杂抽象,难以观察总结,因此,若要观测自变量中能够影响因变量的解释变量,需利用统一律将可影响此因变量的自变量归入同一集合,此解释变量权重越高,则其他的额外变量权重越低,通过分解律控制额外变量和因变量,得到尽量准确的统计,如果观测的变量样本容量过小,会让额外变量权重过大,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偶然性法相的发生是因为人类无法观测到事物运动的所有影响条件,因此现象的发生是必然的,偶然是人类的主观论断,是必然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人与人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方无法理解一方,或双方无法相互理解的情况,这是因为每个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归纳的样本不同,世界观的广度即眼界差别过大,而在世界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分为1.无知,2.瓶颈,3.认识,4.瓶颈,5.悟道五个阶段。

改造世界又称逻辑演绎,即由一般原理推导个别,于策略空间寻求最优解,通过实践以量变的螺旋式发展引起质变转化矛盾。而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缘起的可控自变量成正比,可控的自变量越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就越少,可控的自变量越多,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号称兵家圣典,是方法论中的代表著作,孙武在其中将方法论概括为形势与虚实。全文共计6075字,共有五句最具代表性: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以迂为直,以患为利。3.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4.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5.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总的来说,形势与虚实就是判断因缘和合的运动形势,对比双方的各种胜负条件,抢占有利地位以争取主动权,通过扬长避短使预定情势上构成我强敌弱并转化矛盾。

总体来讲,人生在世,应知大成若缺。当有一颗尽人事以听天命,为而不争的心态。在不强求,不气馁的同时,我们通过努力奋斗来具足因缘,以自我超越的精神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执大道之象,臻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方为万物之宗,无言之大美矣。

结语

丙申年仲夏,余立志欲以般若智穷究宇宙生灭之道,天地际会之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然方寸之间云谲波诡,若要演算命运因果,非包罗全人类思维不可,而寰球七十亿人之逻辑如何框于一模型耶?某困于红尘四合,终未能格物而致真如,彻悟乾坤命数,此论惟言半部经纬,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