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讨论范畴

2019-01-13 13:52蒋薇薇
魅力中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水池艺术品本质

蒋薇薇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从18世纪的“美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到19世纪的“美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再到“美学是一门研究与艺术有关的种种哲学问题的松散学科”的现代见解,这些解读都无法将美学这一概念完整概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正常的审美活动,人类是一种有目的的生物,当我们间或地脱离实际功利的考虑,仅仅只是为了愉快和欣赏而观看事物,这样的一种观看便是审美。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非功利的超脱,才有助于艺术家和大众去解释和理解艺术和美学的一般意义以及象征意义,比如从实际功利的角度来看,一个湖泊不过是一个占地三亩的水池,水池中有各种鱼类和水草之类的东西。而从审美的角度看,这个水池代表着一切的水池,具有一般水池具有的某些具体的普遍性的符号特征,如平静、安宁、静寂等等。正如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一旦使物体脱离开它所属的一般类别,物体就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一个具有更普遍意义的和更大的世界。”而这样的一种讨论又将引出另一个概念问题,在多数的审美经验中,还存在着显示的内容和潜在内容之别,其中有些是我们能够通过感官去真实感知到的具体事物,有些是未能直接感知到的一般性意味,这二者之间是否具有联系,如果真的存在联系是否能通过进一步研究探索对于体验美感过程的描述,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心理分析。

在笔者看来美学的特点在于表现艺术的形式,表现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内核还是至动而又条理的生命情调,派脱认为“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在莱辛的《拉奥孔》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在经受巨大痛苦时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微微张开嘴呻吟,并没有通过疯狂夸张的怒吼来表现主人公的痛苦悲伤,整个雕像依然保持着镇定和肃穆,正如温克尔曼评论的那样“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艺术家通过自我的领悟来刻画对象的肢体形态和神情,从某些激情的沉淀中,经由极致的变形表现出处于静息状态的美,并不是道德上的考虑使得拉奥孔雕像不能像在史诗中那样沉痛狂吼,而是表现材料的限制在直接观照中并不是完美的,艺术家在斟酌后配合着造型艺术以生动灵活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最为理想化的艺术形象。

美学所研究探讨的范围基本围绕美的本质展开,其根本在于回答“美是什么”,美学家试图在在各种美的事物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和其它事物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古希腊的美学家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西方艺术的基础源于希腊,希腊是艺术与哲学的民族,在希腊无论是雕刻还是建筑都清丽高雅、庄严朴质,尽量表现出“和谐、匀称、整齐、凝重、静穆”的形式美,而且这种“美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是绝对的。除了精神上探索出来的美的本质还有从客观现实中探索出来的美的本质的理论,古希腊艺术家竭力发现完美的比例,哲学家试图从天体中发现一个使之和谐的一个数值,并且他们在数值中发现了能产生和谐的比例关系。“美就在于多部分的对称”这一结论横空出世,毕达哥拉斯发现神庙的长、宽、高的数的比例关系与建筑物的美有关。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运动远承希腊的立场将近代崇拜自然、陶醉现实的精神更渗入艺术与文化,此时的艺术有两大目标,一是真,二是美。所谓真,就是模范自然,刻意写实。艺术家通过解剖尸体等方法来探究人体结构从而提高对于雕刻技巧的把握,透视亦是西方艺术的特殊观点所产生的一种科学艺术表现,透视学和解剖学造就了雕刻家与建筑家,为西方艺术的发展延续提供了无限可能。

到了近现代,艺术家和人们对于艺术的渴求更进一步了,艺术家为了用艺术去解释“艺术”,将已发现的现成品直接作为作品展现给观众,从意识流的形态从作品的角度去附加给观众以真实、特殊的观念范畴,从对自然的模仿到直接照搬自然,这一系列的艺术进展发生到这一步,艺术家仿佛开始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概念强加给世界。如杜尚的小便池,克里斯托的包裹万物,包括大量厚厚的油彩和树脂、稻草、沙子、乳胶、虫胶、废金属、照片和各种各样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堆积在一起,这些东西是否应该被视为或被判断为艺术品?我们所说的艺术品究竟是什么,美学就一直在试图解释这些问题。但当人们继续追问下去的时候就很难对这些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人们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时,会很自然的将它定义为艺术品,但在乐曲演奏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较长的间歇停顿时,人们可能就会对这首乐曲的完整性产生怀疑,从而对其艺术性质疑。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不受任何人的语言限制,对于将现成品当作艺术品的艺术家和观众来说,他们实际上是在将艺术的概念界限进行扩大甚至重新创造,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更重要的是艺术家打算赋予这件物体什么理念,传达什么,而不是这件物体所具有的物理或化学性质。

美学所涉及的每个层次的经验中,所有概念都有自己的结构特征,当美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纵向和横向进行交叉分析时,各个层面的经验都会互相影响,渗透。每一个层次都表现或阐明着浅一些的层次,艺术的作用是表现和表达思想情感,批评的作用是向观众解释艺术,哲学是向观众解释批评的用语等。对于深层次的判断是通过它能否清晰地阐明艺术给人带来的直接感知经验,这种逻辑是不可逆的。人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如果没有对这件艺术品的直接感受作为先决条件,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就毫无意义。但人们在对艺术品进行赏析时,却并没有必要将自己的直接感知经验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无论是表现出来的情感变化还是隐藏在内心的知觉波动,都是美学需要探索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水池艺术品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小区的水池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童年的本质
责任(二)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