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三维分析

2019-01-13 13:52张赫
魅力中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权力干部优化

张赫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生态,原本是指“一切生命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1],可引申为环境。政治,不仅包含有诸多要素,而且始终“处于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环境包围中”,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成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2],因此,政治与其相关的环境息息相关,并成为该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政治生态环境。从政治系统内部组织来看,它与其他所有社会系统都具有一个关键性特征,即它具有对于自身在其中起作用的环境作出反应的特殊适应能力。政治系统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甚至重新确立自己的基本目标”以适应并改变当前环境,从而日趋完善,并实现科学的发展。由此,政治生态是人们运用系统的、联系的、非线性的观点来解释政治现象,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作出整体描述,旨在揭示政治实践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及其相互影响。在政治生态大环境中,根据不同的政治主体分为不同的具体的政治生态,其中,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工作作风、职业操守以及党内法纪水准、廉洁程度、治理效能在政党政治生活中的集中反映”,是“党内政治生活环境、干部从政环境、组织运行环境及其未来治理走向的生态联动发展环境”[3]的有机结合体。

由此,可从系统性、联系性和非线性三方面出发对党内政治生态具体进行考察。党内政治生态的系统性,即将组成党内政治生态各因素视作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选用最优的方法、程序和手段,达到预期的有效的目的。党内政治生态的联系性,即将党内政治生活环境、干部从政环境、组织运行环境及其未来发展走向联系起来,联动发展且相互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非线性,即其并非线性系统,其变化发展不只决定于自身的结构和组成要素,而是和多种外部变量的交互影响。因此,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鲜明可塑性,对于一个成熟的政党来说,可根据所处环境、目标期待,建设体现自身意志的政治生态环境,从而在更高层面为自身发展创设更有利的环境。

一、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和人与环境关系的论断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指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并非孤立存在的,均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成分或环节”[4],这要求我们应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具体到党内政治生态来说,研究党内政治生态,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分析问题,要将党员自身的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与党内的规矩纪律、治理效能结合起来,将党内政治生活环境、干部从政环境、组织运行环境及其未来治理走向结合起来,从整体出发全面的、综合的把握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在运用整体性的方法分析问题的同时,将个别事物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单独地、分别地加以特殊的研究,是必要且可行的。与形而上学不同,这里所论述的将个别事物单独研究并非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而是强调重视个别事物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研究党内政治生态,既要将其看成一个由党员自身的理想素质能力与党内治理的程度效能水平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还需对党内政治生活环境、干部从政环境、组织运行环境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等方面分别加以研究,以明确其与党内政治生态整体环境的联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人作为环境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环境对主体人起决定性影响作用,“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立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6];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可以能动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社会历史环境,“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7]。人与环境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说明人们既受环境的支配和影响,又可以在实践中改变环境,支配环境,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共赢互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和人与环境关系的论断,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思想指导。政党作为“政治活动的客观存在物”,其政治生态环境导向着政党参与者个体对政治现象的认知、情感与评价,进而影响并制约作为政治活动主体的政党参与者的行为;反过来,政治活动主体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其政党乃至整个政治活动过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实践中,利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党内政治生态进行治理与净化,使党的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二)系统论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学理支撑

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8]。这说明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每一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其以外的系统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绝对孤立、完全封闭的系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党员对于其所处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来说,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控制的系统,但每一个党员的存在依赖于同自身以外的系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如果将党员的个体系统孤立开来,那么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也不复存在了。因此,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从系统方法出发,着重把握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这一整体与组成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诸多要素之间、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与其外在环境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将党内政治生态看做一个整体的系统基础之上,还需明确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性特征与最佳化手段。具体到研究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来说,即必须从其组成要素、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的考察,擅于把握组成该系统的诸多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结构与功能,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和其所产生的合力作用,进而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9]。

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吁求

党内政治生态作为党内政治活动的大环境,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活动的开展及进行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规制、模铸作用。为此,要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环境。习总书记强调,“形成风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10],深刻论述了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呈现出社会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观念多样化等特点。在此背景下,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变化,党的执政面临着一个开放、复杂、多元的社会大环境。相对于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党的领导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工作方式等并未完全同步转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等问题,导致党内政治生态环境逐渐被污染,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出考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经验的同时,更要把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作为巩固其执政地位的重要战略资源。解决一切问题“关键在党”,所有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紧扣“党的建设”这一核心,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同样要紧紧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一宗旨,习总书记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之间的关系有过论述:“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11],深刻地说明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之需。

(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党进行艰苦卓绝地努力和不懈地奋斗,政治领域也内含其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环境位于首要地位。

一方面,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从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顺利进行。习总书记曾论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13]。另一方面,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可充分发挥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进而推动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前行,促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我们将继续清楚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14],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前提与基础。

(三)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实现人民美好愿景之策

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当为之奋斗的目标,党要担承起这一重任,首先要把自己建设好。这就凸显出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紧迫感和必要性。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甚至包括一些高级领导干部所出现的“精神懈怠、脱离群众、追求形式、弄虚作假、不务求实、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腐化堕落”[15]等问题,警示干部要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构建“干部清正”这一价值维度,进而增加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感和信任度,以实现人们群众的美好政治生活愿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可促使政府做到权力为民所用,政令顺应民心,行为以民为本,构建“政府清廉”这一价值维度,进而提高政府民意支持度与合法性根基,客观上促进人民群众美好政治生活的实现。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助于我们党进一步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完善“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基本准则,构建“政治清明”这一价值维度,进而奠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依据,为人民群众美好愿景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分别从人的价值、政治权力的价值和执政党的价值三个层面所构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价值维度高度概括了人们群众所向往的美好政治生活,是解决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实现人们群众美好愿景在政治领域的不二之选。

三、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路径探索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环境、干部从政环境、组织运行环境及其未来治理走向的生态联动发展环境的有机结合体。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要分别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环境、治理干部从政环境和组织运行环境与坚定党内政治生态未来治理走向三方面入手。

(一)严抓党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环境

党内政治生态环境是党风、政风的综合体现,党风无疑居于主导地位。党风建设往往与党风政治生态成正向关系,党风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态会风清气正,“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16]。

严抓党风建设,全体党员干部要在明确“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17]的基础上,严格按党章规定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检查和弥补自身不足。针对党内盛行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现象,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18],在党内进行大排查、大扫除,下大气力整治,进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环境,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第二,通过剔除党员队伍中的腐败毒瘤与生活作风中的污浊之气,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同时,还需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来严抓党风建设。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上,习总书记诚恳地指出:“定规矩,就要落实一些已经有明确规范的事情,就要约束一些不合规范的事情,就要规范一些没有规范的事情……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感觉就好一点”[19]。通过制定“八项规定”、“三严三实”等作风建设新要求,为党风建设提供明确方向,使得党风建设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促进党风建设制度化、透明化,以严格的党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党风对党内政治生态的正向作用,带动党内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化。第三,严抓党风建设,还要优先针对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责任担当、干净廉洁对党风起重要影响且具有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为政清廉、勇于担当,党风会压倒歪风,党内政治生态相应的会“山清水秀”。反之,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甚至有贪污腐化现象,必然会导致党内政治生态污浊不堪。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规党纪,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坚守正道、弘扬正气”、“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肃纲纪、嫉恶如仇”和“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五点要求,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带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为官”[20]。充分发挥作为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以自身行为引导全体党员严抓党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环境,最终实现“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通过“破”“定”“立”相结合严抓党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环境构建坚实、完备的作风建设框架。

(二)加强监督问责,治理干部从政环境与组织运行环境

权力是政治的伴生物,随着政治的不断发展,权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且权力的运行具有双刃剑效应。“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1],这意味着有权力的地方就可能出现腐败,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进而破坏党内政治生态。因此,要加强对干部从政环境和组织运行环境的治理,对权力进而制约和监督,进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在明确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总体思路下,重点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即对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重点监督,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在对权力的授予监督中,主要体现在干部从政环境中,也就是对各级官员的选拔任用上,尤其要把重点放在“关键少数”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一把手违纪违法最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甚至造成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腐败”[22]。坚决纠正干部从政环境中存在的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跑官要官卖官等消极腐败行为,通过纠正不正风气、打击腐败行为来治理干部从政环境。在对权力的行使监督中,主要体现在组织运行环境中,也就是在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继续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做到公开透明,明确发挥巡视这一“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的重要作用,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进而防范权力行为的非正常干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治理组织运行环境。在权力的运行监督中,主要体现在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上,将党内监督同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监察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严格执行责任制,分解责任要明确,检查考核要严格,责任追究要到位,让责任制落到实处”[23]。按照“有权必有责、权责要对等”的原则,既查处案件本身的问题,又倒查追究相关领导及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对权力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重点监督,对干部从政环境和组织运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治理,为营造“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三)强化理想信念,坚定党内政治生态未来治理走向

党内政治生态未来治理走向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取向,明确其未来治理具体走向,可以为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找准方向与侧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未来治理走向,在明确其未来治理走向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强化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的理想信念对党内政治生态未来治理走向的重要导向作用,把强化理想信念作为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点工作。

强化理想信念,一方面,要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自觉把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目标导向。脱离这一点,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便无从谈起。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为了更好的履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能代表人民来执政,代表人民治理好国家。由此,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24]这一标准,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人民利益所需便是党内政治生态优化的指针和目标。另一方面,党员干部群体要强化“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25]的信念。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全体党员必须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从思想深处夯实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根本手段,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原则高度优化党内政治生态。

猜你喜欢
权力干部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