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北京奥运会报道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
——以《人民日报》为例

2019-01-13 13:52聂辉
魅力中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理念

聂辉

(天津市武清区融媒体中心,天津 3017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成为各行业的基本工作理念,新闻媒体也不例外。2008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传播了中华文明,展示了中国的实力,正是在对这次重大活动的报道过程中,我国各类媒体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主流媒体和权威新闻机构,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彰显了榜样的力量。

一、新闻报道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一种党的执政理念,同样适用于新闻媒体行业。

新闻传播活动不同与其他社会活动,就新闻传播的构成环节而言,无论是报道者、读者或是信息源,均为人类或人类引发的活动,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新闻报道活动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同时新闻传播活动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在各个环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媒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新闻观中的人文精神是无形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人文精神却是可以感知的。”从新闻活动中涉及的主体来说,新闻报道中“以人为本”理念是指新闻从业工作人员首先要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塑造人,在进行新闻传播行为时充分尊重被采访者或其他人的利益,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最终所呈现的新闻作品要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和审美情趣;从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来说,传播者要树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所采得信息要以基本满足人民需求为目的,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及手段,选择最适合的媒介传播信息,让读者接受并达到满意,另外要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以达到传播的最佳目的。

党报是我国新闻媒体的核心,在引导舆论导向、反映人民意愿等诸多方面占据着主导作用,而“以人为本”理念的注入更使得其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面临的挑战也更多。党报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读者的需求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利益和创造;选择新闻的角度要与读者联系紧密,内容上坚持“三贴近”原则;在报道活动中彰显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人文关怀精神,报道形式丰富多样,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二、《人民日报》“以人为本”的北京奥运会报道

随着北京奥运会大幕的拉开,百年梦圆的时刻到来了,中国不懈的努力将要呈现在世界的面前。在《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中,不仅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精彩,同时带给世界一个不一样的北京奥运,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媒体同行的一致好评。诚然,《人民日报》成功报道北京奥运,堪称是新闻工作者理论和实践操作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成果。笔者将主要通过该报在奥运会期间的业务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人民日报》版面编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色。报纸版面是连接媒体和读者的桥梁,所以其版面内容安排、版面设计等要更加注重关注读者的心理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从第5版到第15版都改成了“奥运特刊”,从不同的角度来报道奥运会,注重利用有限的版面最大限度地报道奥运会情况,满足了受众的意愿。另外在其图片的选择上能够抓住报道的核心,诸如8月9日奥运特刊中第5版运用红色的醒目标题《五洲共阅中国画卷》,图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卷轴图形,包含了北京奥运会的点火仪式、文艺表演、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的画面,在传递信息的同时,给人以极强的震撼力和美感。即使是商业气息比较浓重的广告版利于对北京奥运会的抒写。诸如2008年8月8日的第17版是蒙牛乳业集团所做的广告,题为《十三亿人的喝彩》,无疑表达着中国人民对盛事到来的期盼与喜悦。

其次,《人民日报》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视角也一改以往党报对领导的关注更多,对人民群众的关注相对较少的模式,积极调整报道视角,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和要求,并且选择最佳的主题与角度,使其报道能更多地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诸如从8月10日开始,《人民日报》在第一版设立了“奥运之星”的栏目,专门报道在比赛中表现出色的运动员,并配以运动员的图片和其精彩语录,凸显其个人魅力,诠释奥林匹克的精神。8月10日的“奥运之星”栏目报道了《奥运首金——冷静沉稳埃蒙斯》和《中国首金——举重若轻陈燮霞》,8月14日则报道了《五朝元老八获奖牌——萨乌丁摘银也开心》等等。这些作品既报道了受众最想知晓的金牌得主,同时也报道了没有取得金牌但具有浓厚奥运情结的运动员,使得栏目充分地诠释了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意义。

同时,《人民日报》的奥运特刊也十分注重从不同角度全面报道赛事的进程和背后的故事。诸如8月15日的奥运特刊在其第5版报道了中国运动员历史性突破的一瞬间,作品分别为《射场老将一箭风流》、《泳坛新秀双凤齐飞》——前者报道了射箭运动员张娟娟打破韩国神话获得冠军的历史性辉煌;后者则报道了中国处于弱势的游泳项目上刘子歌、焦刘洋包揽女子二百米金银牌的历史性一幕。同时,在同一版面上还及时刊发了对刘子歌教练的专访,生动地突显出刘子歌不懈奋斗的人物形象;而特刊第13版的视野则投向赛场外的风云:《北京奥运会观众热情、成熟、文明——“这就是奥林匹克的舞台”》则展示了运动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和首都北京的良好风貌,更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古老北京“上演”中国故事》的报道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在第16版《奥运开幕式文化解读》叙述了“篆刻”、“青花瓷”、“大碗茶”等中国元素,多层面地为读者解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第15版《“功夫福娃”的志愿者生活》、《学会微笑着说“不”》记录了志愿者的生活和无私为奥运会服务的热情,使人们了解了这个庞大的、乐于奉献的群体。显然,这种将报道焦点落在奥运参赛者、观看者和志愿者身上,充分体现着《人民日报》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和实践。

以往《人民日报》的报道大多聚焦于国内选手,对于外国选手的优异表现不够关注,今年的报道理念注重突出奥运会的世界性,表现出东道主的大国气度和风范。在8月15日奥运特刊的第8版整版中集中报道了外国选手的赛场表现,《无闻未必真英雄》肯定了人口小国的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实现零的突破的创举;《卡拉诺布:多一重惊喜》记录了法国体操选手的比赛情况及其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感受。

报道视角的多维性给读者带来了多方面的信息,对同一事实的多个角度挖掘使读者在自己的解读中品味丰富精彩的奥运盛事。同时报道视角切合最恰当的信息点,更利于受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在北京奥运期间,读者并不是隔离于奥运会之外的群体,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享受着奥运带来的激动、振奋和快乐,所以报道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能引发读者的兴趣点。

其三,《人民日报》北京奥运报道语言也实践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党报虽然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引导性的显著特征,报道内容追求广度和深度,但并不意味着党报语言的干巴枯燥和“不近人情”。实际上,近年来中央强调的新闻宣传“三贴近”的原则,不仅要求内容上要贴近群众,作为表达内容的载体,新闻语言也要具有亲和力。“亲和力的‘亲’,就是与群众亲近、贴近,报道群众想知欲知之事,说群众想说欲说之话。‘和’就是‘和颜悦色’,‘和’就是‘和风细雨’,而不是疾风暴雨,使新闻舆论起到润‘心’细无声的作用。‘和’就是基调平和,细水长流,保持舆论常态,不大起大落,让受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时下的读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由于地域、文化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读者的层次分化比较明显,但读者具有自主意愿,自主选择媒体、自主选择所接受的信息的权利。而“报刊是人民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1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读者获取信息的愿望较之以往明显增强,各类媒体之间的新闻竞争必然随之加剧。《人民日报》随着对北京奥运报道的内容的调整,新闻语言也变得更加具有亲和力,更加通俗易懂。

生动而具有感染力的标题——8月16日刊登的《“鸟巢”为“眼镜侠”沸腾》、《那些温暖的拥抱》、《左撇子选手和逆时针跑道》等充满了激情与温情色彩,使读者拿到报纸首先被标题所吸引,进而激发起阅读作品的强烈欲望;

写作语言更加简洁明快明,文体风格也更加平民化——《人民日报》8月20日第8版《“梦幻搭档”舞碧波》中写到:“俄罗斯花样游泳选手阿纳斯塔西亚·达维多娃/阿纳斯塔西亚·叶尔马科娃,同名同龄,外貌和爱好相似,在水中优雅一致的舞蹈,让整个“水立方”为之陶醉。……连她们的教练也忍不住说,选到两个阿纳斯塔西娅是上帝的安排!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巧合呢——首先是她们起了同样的名字;其次,她俩不仅个头儿差不多,长相也十分相似,都有一双修长的美腿,同样栗色的头发,都生长在莫斯科。可以说,除了双胞胎外,似乎再也找不出像她们这样有这么多共同点的花样游泳双人搭档了。为了分清她俩,教练用小名来加以区别:达维多娃叫阿西娅,叶尔马科娃叫纳斯佳”2采用这样的文字描述,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运动员之间的深厚情谊,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其四,报道形式上坚持以人为本。当今的读者早已不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发生,其结果及影响如何。《人民日报》作为读者高度信赖的媒体,必然要采取组合式、互动式等多种报道形式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诸如北京奥运期间,我国著名田径选手刘翔中途退赛,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各种反响和猜测。为了是人们了解事实真相,《人民日报》在8月19日的第5版集中报道了一系列有关刘翔的具体情况,引导读者正确看待此事——《今日伤别离明朝再奋起》首先运用图片展示了刘翔受伤的严重情况;在文字报道中用四个环节给人以真相和信心:“直击——伤病——临战——未来”;另外在同一版面还刊发了《依然是心目中的英雄》的时评,表达了媒体对此事的看法和评价:也是在这一版面设置的栏目《网民看刘翔》中还发布了各大网站网民的观点与看法,这种组合互动的报道方式有点有面,有叙有议,既有事件也有分析,使读者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充分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

《人民日报》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赢得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作为权威党报,坚持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去,成为其改善报道水平提高报道质量的切入点,不仅促进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为我国各类新闻媒体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优秀范本。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节能环保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