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博物馆馆藏碑帖文物

2019-01-13 13:52姜爱华
魅力中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法帖刻石拓本

姜爱华

(曲阜市孔子博物馆,山东 曲阜 273100)

碑帖又名“黑老虎”,是碑刻文物的一种流传形式。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碑刻拓片,留存下来,成为碑帖文物,这类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内涵。碑和帖是刻石的两个概念。形制上碑是竖石,帖是横石(或木刻)。从内容讲,“碑”是记叙当代的人或事,以志纪念。“帖”一般是将古代名人墨迹(书札,诗文等)摹勒上石。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石碑石刻,又称金石。所谓“金石”,是古铜器和刻石的总称。“金石”是个非常古老的词汇,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墨子·兼下爱》中。而金石学,则是中国古代自北宋以来的传统学问,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风靡一时。碑帖的出现衍生出拓片艺术形式,且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各个时期都有书法名人涉猎其中推进拓片艺术形式日渐成熟与快速发展,为文化名人争相收藏。

一、曲阜辖区内的石碑石刻文物

历代碑帖是一座文化历史宝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风俗民情、文学艺术,与史籍互相印证。

天下汉碑半济宁是书界公认的一句话。据统计,济宁境内现存的汉代碑刻有39种之多,占到全国汉碑存量的一半以上,这是历史留给济宁人乃至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笔巨大的文化宝库。

山东是全国文物重点省份,济宁则是山东省文物最多的地区。而最有名的汉魏碑刻馆则坐落在著名的旅游城市曲阜。经过2016年结束的“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数据得知曲阜现存历代碑刻6000多块(此数据不包括建国后的),其中汉魏碑刻馆现存西汉刻石7块,魏碑4块,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俗话说“汉碑三字为宝”,就历史考古和艺术价值而言,年代越久远历史价值越高,这些屈指可数的汉碑刻,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二、曲阜辖区内的石碑石刻拓片文物

在曲阜,除了石碑石刻文物实体,刻石艺术还有另一种形式的保存形式——拓片。

孔子博物馆馆藏在级碑帖252册,其中二级12册;三级240册。保存较好的名帖就包括《大达法师碑帖》拓本、《淳化阁帖》拓本、《怀素自叙帖》拓本,汉碑中闻名于世的《乙瑛碑拓片》、《礼器碑拓片》、《史晨碑拓本》等。

这些碑刻文物汉隶风采浓厚,其中《史晨碑》字体古朴淳厚,健劲遒逸,端庄典雅,为汉隶代表碑之一。结字工整精细,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对此碑评价则极高:“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楷模,亦非后世可及。”(《金石史》)清方朔赞其“书法则肃阔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枕经金石跋》)清杨守敬评此碑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也。”(《平碑记》)王澍对此碑评价极高,他认为学隶书应从此碑开始,取其严谨,“以正其趨”。《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划,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古人推此为汉碑第一杰作。西汉的《北陛石拓片》、《五凤刻石拓片》让我们窥探到汉字由篆入隶的发端。这些弥足珍贵的拓片向我们展现了汉代书法的独特风貌,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馆藏珍品文物碑帖

(一)孔继涑《玉虹楼法帖》拓片文物

孔继涑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终年六十六岁。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九代孙,在叔伯兄弟之中,孔继涑排行十二,人称“十二公”,又因自幼勤奋好学,才思敏捷,被称为“十二才子”。书法上初学张昭,有小司寇之目,后宗宋四家,好学工书,精于鉴别碑版,书法与梁同书齐名,时有“南梁北孔”之称。

法帖,通常是指中国古代书法家们摹刻在石板或木板上的书法及其拓本,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因此,有学者将《玉虹楼法帖》与《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并称为中国三大丛帖。

孔家六十九代孙孔继漱摹刻的书法丛帖《玉虹楼法帖》是书法界的珍品。“玉虹楼”是孔继涑的书斋号,故名《玉虹楼法帖》。孔继涑广泛搜集历代名家书法墨宝或世所罕见的名帖,精心鉴别,先行临摹、构绘,而后精工刻成《玉虹楼法帖》。目前在孔庙大成殿东西庑还保存着玉虹楼法帖的原刻石,刻石共五百八十四块,分为十四类,有“法帖”、“玉虹鉴真”、“玉虹续鉴真”、“谷园摹古”、“国朝名人”、“瀛海仙班”、“金人铭”、“隐墨斋”、“黄涪州”、“米海岳”、“祝京兆”、“临《中兴颂》”、“张文敏小楷”、“张文敏书诗”等,其拓片整理装订成册,共一百零一册,故又称“百一贴”。孔继涑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玉虹楼法帖》收集摹刻的浩大工程,站在了中国民间法帖收藏创作的巅峰。

孔子博物馆存有多套拓片,因割裱不同册数不同,据统计无完整版。此套《玉虹楼法帖》拓本遗失较多。十四类仅存四类: “续鑑真帖”、“玉红楼”、“谷园摹古”、“国朝名人”共计存五十九册。不过此拓本装帧考究,前后为木夹板,外有木筪,因此所留存碑帖拓本保存较好。

(二)乾隆《御定石经》拓片文物

因为孔氏家族的特殊地位,馆藏拓片中还有保存完好的清拓《乾隆御定石经》(论语)帖拓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钦命动工刻石,五十九年(1794年)碑刻成,立于太学东西六堂,1956年移至北京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官经。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碑刻是中国历史上儒家经典刻碑中最完整的一部。另有《御制序》、《御制文》、《释奠》。乾隆十六方石碑是清乾隆皇帝御笔亲书,也是乾隆皇帝对儒家经典的心得体会。现收藏于孔子博物馆《乾隆御定石经》(论语)帖拓本,仅存两册,第四册六十六页,第五册六十页;据民國版《續修曲阜縣誌》聖賢志—世家—孔氏宗子記載:“嘉慶元年丙辰頒賜衍聖公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一部十六函,又賜衍聖公乾隆御定石經四十函二百六冊”。拓本首页篆书“乾隆御定石经之碑”,拓本前后用洒金黄宣纸装裱,拓工精良、保存较好。楷书题签:“乾隆御定石经”。

(三)《圣迹图》拓片文物

《圣迹图》拓本也是馆藏拓片的一大特色。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有多种版本流传于世,在孔子博物馆就保存有石刻版、木刻版、绢绘本等多个版本,作品图文并茂、情节连贯,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孔子的生平事迹。

清顺治二年(1645)御定文庙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十四年(1657),改称“至圣先师孔子”。历代多有宣扬孔子圣迹之书,如以文为主的《孔子家语》,以图为主的《圣迹图》等。《圣迹图》中所采择的孔子故事,材料多来源于《论语》、《史记》这两部书。据民国版《续修曲阜县志》中记载“萬曆元年復世職知縣選廩生孔弘復為之二十年巡按御史何出光剙建聖跡殿立石刻聖跡圖百二十”。如今各种版本的《圣迹图》在景点都可以买到,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了解孔子提供了更便捷更直观的途径。

在孔子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还有汉画像石拓片,其中就有嘉祥武穆祠汉画像石拓片,类别丰富。中国历史上,碑帖拓片曾是文人欣赏、研究、收藏的大宗,它和古籍、青铜器同列为重要的收藏门类,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张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旧藏的一张拓片,竟然卖出了2070万的高价,令人乍舌。如今拓片因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终于收藏,有些孤本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孔子博物馆馆藏碑帖拓片除在级文物外,还有普品4400多件其中包括汉画像石拓片,例如嘉祥武穆祠汉画像石拓片、瓦当拓片、青铜器铭文拓片等等,类别丰富,极具地方文化的代表性,是中华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见证者和传播者。研究并利用馆藏碑刻拓片文物,有利于深化学术研究者对碑刻文物的研究,提升文字爱好者对书法艺术本体的认知。

猜你喜欢
法帖刻石拓本
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
《宝贤堂集古法帖》研究综述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谈秦七刻石
《贾养材墓志》拓本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书法教育中的碑帖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