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政治制度变迁中的共通点

2019-01-13 05:25钟瑞
魅力中国 2019年30期
关键词:变迁战争物质

钟瑞

(会泽县国土资源局,云南 会泽 654200)

关键字:政治制度变迁;差异;共通点

政治制度是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制度变迁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1],纵观制度史,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就中西制度变迁而言,由于人口、礼法、经济形式、思想文化等众多影响因子的作用,致使中西政治制度的推进不仅存在较大的时间差,且内容与性质大相径庭。各国制度虽然不同,发展优势也各异,但其中也不乏共通点:

一、物质的获得是制度变迁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物质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类社会形成初期,为能获取更好的物质条件,“团体”开始出现,因为个体所面临未知和已知的不确定性、风险性都远高于团体,就当时而言,团体的形成大大提高了人们在获取食物、阻击野兽、对抗恶劣天气等诸如此类的与外部环境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概率。后随着采摘及种植成为人类获得物质基础的主要手段,早期人类形成了母系氏族,在母系氏族时期,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后期由于石器等工具的普及,狩猎和捕鱼成为人类的主要生存手段,人类便进入到了父系氏族,这时候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变为男子。氏族时期虽然并未形成某种政治制度,但“谁能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谁便有话语权”的特征,即物质基础决定社会地位的规律已经跃然纸上。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出现了剩余劳动产品,又因为个体劳动能力的差异,形成了物质累积的差异,进而产生了贫富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间差异越发扩大。此时,由于物质的丰富,个体间产生了差异,但又由于物质的不充分,使得个体间的矛盾在公有制条件下日益凸显,自此,原始社会逐步解体,阶级和阶级对立逐渐彰显,私有制和奴隶制开始形成。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形成打破了原本在财产分配上所实行公有制,因为在物质不足够充分的这一时期,私有制更能激发人们主动获取物质的愿望。且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冲突众多,较大的增加了劳动成本和物质消耗,为实现自身利益保障的最大化,在经济上处于相同地位的个体开始聚集,促使了更大、更稳定团体的生成:国家,与此同时,作为维系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的制度正式形成。

封建时期,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各自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自形成以来,在中国存续了两千多年,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经济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改变,自然经济才逐步解体。究其原因,除政治与思想等众多因素外,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广物博,“闭门而为生殖具以足”。即便在封闭条件下,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劳动,依靠自身智慧及勤劳以农业同手工业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产,便不仅能够获得满足自身生存及消费需要的物质,还能够积累其他财富。这一特点在唐、元时期表现最为突出。与中国不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殖民地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激起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强烈愿望,中国成为西方殖民掠夺觊觎的对象。物质利益矛盾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也是推动政治制度变迁的基础,物质基础决定社会地位,何种制度更有利于物质基础的累计与创造,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者,进而推进这一制度的形成与实施。

二、制度变迁由被动化为主动

(一)形式上:从被迫战争到主动改革

秦自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起,历经十年的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然秦朝仅存续了15年,农民战争爆发,秦灭。公元618年唐建立,历时六年,唐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结束。清末,鸦片战争爆发,自1937年7月开始,中国开始持续8年,直至1945年8月取得最终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由此看来,历来的制度改革都伴随着战争,但就战争的本质而言,存在本质差别:清末农民起义,是因被压迫至绝境的临时起义,其对制度的改革没有一个成熟规划与实施,唐朝建立后,以史为鉴,创造了开唐盛世。唐朝不仅继承完善了隋朝的制度精华,如: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六部职能,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等,还不断创新,手工业、科技得到较大发展,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也非常活跃。1912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主动探索救国之路,先后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为取得成功,但主动寻求制度改革的思想已传播开来,不仅如此,他还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积累了必要的经验教训:制度要改,不仅要改,还要改的适合国情。这一经验既是马列主义思想得以传播扩展的基础,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蒙。

西方也是如此,自公元前8世纪美塞尼亚战争拉开反奴役战争先河,至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再到1775年-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皆是被压迫的反抗到主动获取权力的战争。

(二)思想上:从被迫改革到主动变革

这里主要从执政阶级角度进行阐释。制度变迁之所以难,是因为其牵涉不同集体的利益得失,利益的争夺导致战争频发,战争胜利,新制度做主,利益群体适时改变。战争被压制,既得利益被缩减,利益群体不变。早期由于物质匮乏,战争成为物质获得的必要手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逐渐丰富,执政阶级发现,对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利益上稍作让步,其自身能获得或守住的利益远比战争所能获得的要多的多,且风险更小,除此之外,它还大大延长了执政时间,与战争相比,主动改革更符合当局者的追求最大利益的目的。

中国从“士农工商”到对外贸易到经济改革,再到如今的鼓励个体经济发展,鼓励科技创新;从“君权神授”到“能者居之”到学习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再到人民当家做主;从“焚书坑儒”到百家争鸣再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鼓励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西方从奴隶制到君主制再到如今的资产阶级民主,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称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还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皆透露出政府为适应民众和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进行改革的趋势。

三、制度包容性增强

纵观历史政治制度变革与发展,其包容性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政治制度的包容性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经济环境:秦朝以农为本,秦时法令明确规定,对于努力从事的农业生产者,产品多的可以免除奴隶身份,相反,从事工商业和不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的,要将其全家贬为奴隶。与秦不同,唐朝时期虽然“士农工商”的地位不变,但没有法令限制与反对,商品经济繁荣,对外经济活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更是掀起了实业救国思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实行经济改革,出台多种有效措施鼓励个体经济发展,扶持微小企业。

西方商品经济启蒙较早,其制度较中国而言市场经济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后期通过科技、文化等与经济的融合,促使经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飞速增长。

文化环境:与秦“焚书坑儒”,限制民众华衣赏乐不同,唐朝文化丰富充实,没有文字狱,没有因言获刑,唐诗兴盛即其直观表现。唐朝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文化交融异常活跃,多种宗教并存盛行,不少异国人士来华入仕。且与秦朝绝对皇权不同,唐设有谏官和政事堂,对专制皇权起制约作用。刑罚方面唐朝亦以史为鉴,深刻领悟儒家“仁政”思想,“大唐至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减少死刑、减轻刑罚、除去连坐等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清朝末期,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有志之士不故步自封,主动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政治、科技、医学等以求发展之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融,鼓励文化创新,差异性和个性化凸显,文化产业发展空前繁荣。

西方中世纪,文化发展进入黑暗时期,近代文艺复兴不仅使得希腊精神得以复兴,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基督精神也仍然存续。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科学与自由的文化追求,推动着西方文化向前发展。

结语:好的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遵循政治制度变迁规律,是保持政治活力的必要保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发展既要继承吸收政治文明资源中的精华部分,又要以开放、求实的态度吸纳其他政治文明资源中合理的因素和优秀成果,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变迁战争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小渔村的变迁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他们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