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2019-01-14 03:20刘婷婷王拓吕广政吕仁锋大连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辽宁大连116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5期
关键词:肠壁肠系膜螺旋

刘婷婷 王拓 吕广政 吕仁锋 大连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 (辽宁 大连 116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疑似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病理检查结果确诊,入院时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60例疑似肠壁缺血性病变中,血管狭窄60例,其中肠系膜下动脉狭窄37例,肠系膜上下动脉15例,腹主动脉狭窄8例;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中,血管狭窄58例,其中肠系下动脉下狭窄36例,肠系膜上下动脉14例,腹主动脉狭窄8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多层螺旋CT检出率为96.67%(58/60)。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的特征象,同时具有操作简单、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可作为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首选方法。

肠壁缺血性病变主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肠道血液回流受阻、血流灌注减少,可引起代谢功能紊乱与肠道壁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肠道营养吸收障碍疾病,以肠壁缺血性坏死及肠管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腹痛,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易发生误诊、漏诊,贻失最佳治疗时机,当病情进展至中晚期时,可出现局部肠坏死,发展为危险性急腹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1]。CT、B超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通过肠系膜血管成像,了解肠壁动静脉血管血流情况,但其诊断准确率不一,多层螺旋CT在临床各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可大大提高肠缺血检出率,有助于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早期指导[2]。本研究通过收集在本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60例疑似肠缺血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总结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临床的诊断价值与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疑似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6~72岁,平均(54.26±5.26)岁;合并症:糖尿病21例,高血压28例,高血脂11例;发病时间5~72h,平均(38.41±4.16)h。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接性急性腹痛,主要位于脐部周围及中下腹部,临床触诊压痛、腹软,同时伴有发热、胃肠道不适症状、便血等症状,入院时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且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1.2 方法

仪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128层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先对腹部进行平扫,扫描范围:膈肌水平至耻骨联合下缘,层厚:0.50mm,扫描时间:4~8s;随后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选择碘海醇,采用75mL造影剂与20mL0.9%氯化钠溶液进行配比,注射速率3.50~4.00mL/s,当CT扫描值达到阈值后,实施动态三期扫描,设置参数:层厚:0.50mm,电流:250mAs,电压:120kV,扫描范围:200~400mm。将扫描的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进行重建,观察血管情况,由2名阅片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诊断,取一致意见,意见相悖时,采取协商方式统一观点。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

2.结果

2.1 病理结果

60例疑似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中,血管狭窄60例,其中肠系膜下动脉狭窄37例,肠系膜上下动脉15例,腹主动脉狭窄8例,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水肿,接触性出血或溃疡。

2.2 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

多层螺旋CT检查时,血管狭窄58例,其中肠系下动脉下狭窄36例,肠系膜上下动脉14例,腹主动脉狭窄8例,检出率为96.67%。典型征象:以小肠为主要发生部位,肠壁增厚并呈轻度强化,肠系膜小血管呈增粗、密集征象或稀疏细小征象,肠系膜血管走行位置发生变化,部分呈旋涡征;肠壁扩张后肠壁厚度变薄;肠系膜出现水肿、腹水症状;肠壁与静脉积气。

3.讨论

早期肠壁缺血性病变无特异临床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肠壁穿孔、坏死、坏疽等情况,引发急性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发病早期可出现腹泻、腹部疼痛、血便等症状,主要的发病部位为左下腹与脐周,临床症状可持续2~3d,如肠壁缺血性病变发生于动脉,其病情急骤,如发生于静脉,则病情进展缓慢,但由于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易与其他肠胃疾病混淆,故而临床诊断时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延误治疗[3]。此外,肠壁缺血性病变常合并肠系膜、肠管改变等,CT诊断较为容易,但临床病例中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进而可对CT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造成不利影响[4]。因此,有必要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诊断方式。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仪进行诊断,其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数据显示,病理确诊为肠壁缺血性病变60例,而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确诊为肠壁缺血性病变58例,检出率为96.67%。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扫描速度快、无创、图像分辨率高、后处理功能强大等优点,可清晰、直观观察到肠腔、肠壁与其周围邻近血管充盈程度及毗邻器官,查找出病因,为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强有力的证据。肠壁缺血性病变在多层螺旋CT诊断中的主要征象为肠壁增厚,肠缺血可促使肠壁充血、水肿,甚至感染、出血,促使肠壁进一步加厚,以小肠为主要累及部位;增强扫描时,肠壁强化方式以轻度强化为主,且与静脉性缺血肠壁相比,动脉性缺血肠壁较薄,多呈强化减弱或不强化,静脉性缺血肠壁较厚,增强扫描时,肠壁黏膜与肌层强化,而黏膜下层不强化,表现为黏膜下层水肿,其原因可能与静脉性肠壁血液瘀滞有关;肠壁积气是肠壁缺血坏死的特异性信号,导致这一征象的原因为肠壁坏死、肠黏膜被破坏,致使肠腔内气体经破损肠壁进入血液循环[5,6]。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可有效反馈病变部位及原因,提高诊断准确率,是临床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可为临床诊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猜你喜欢
肠壁肠系膜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决策的意义探讨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