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办“适合教育”的启示

2019-01-14 03:41何善亮
江苏教育 2019年90期
关键词:办学现代化素养

何善亮

学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构,学校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何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不仅为我们诠释了基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教育价值,也为我们探寻学校何以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提供了思考路向。

一、“适合教育”办学理念的凝练

办学首先要从办学的指导思想这一源头抓起。为了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教育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实施策略和文化特色项目等,同时也为了获得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的广泛认同,合兴小学集思广益,凝练出“适合教育”的学校办学理念。这不仅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更体现了教育自身需要尊重人的差异性、激发人的自主性、呵护人的独特性、引领人的关系性和发展可能性的内在规律。办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适应性与发展性这一辩证关系赋予学校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它对于促进儿童的成长,提高儿童素养,保障儿童享有幸福的教育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适学课程”整体框架的建构

课程是学校发展与文化形成的核心元素也是“适合教育”办学理念真正落地的具体抓手。学校课程涉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如何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高度整合学校特色课程、学科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等,需要整体思考和精心设计。合兴小学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调研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地方环境和家长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并建构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适学课程”,开发了《阅读与实践》《数学与思维《口语与表达》《体育与乒乓》等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审美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素养和学会学习素养[1],真正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实施层面的统整,发挥了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三、“适学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和教师学校生活的主要时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还是发生在课堂上。随着对核心素养生成规律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愈来愈倡导“生本教育”和“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形式多样的能动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合兴小学开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素养和学科素养为核心、以“自主研学”“合作互学”为主要方式的“适学课堂”探索,追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四、学校系统中其他要素的支持

无论从学校发展的视角看还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看,课程与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主题,但要真正发挥课程与教学的育人价值,还需要获取评价方式、教育管理、学校环境、家校共育等学校系统中其他要素的支持,更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学生发展的保障。学校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的学生为第一要务,但离开了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或者说教师本身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具备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或核心素养,那么学生就难能有“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就难能有“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优秀品质和关键能力。为了激发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同时也为了引领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专业生活,合兴小学以“校本研修”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五、“适合教育”办学实践的启示

学校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品质的提升最终也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水平、道德品质、兴趣特长等综合素质方面。合兴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质,形成了“适学课程”“适学课堂”“家校共育”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促进了所有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合兴小学办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学校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全面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教育既要面向现代化,也要服务现代化,更要率先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它由教育的人道性、多样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生产性、专业性和自主性所构成,由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决定。教育现代化追求更有保障、更加普及、更加适合、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健全、更有贡献和更加满意的教育。合兴小学“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凝练,“适学课程”与“适学课堂”的实践探索,正是对教育现代化主题的积极回应,是对人的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尊重,也是教育人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责任担当。

2.实施学校课程、教学、评价与管理的综合改革。

合兴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学校也是在学校整体层面上开展的课程、教学、评价与管理的全方位变革,持之以恒的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追求,构成了合兴小学取得现有成果水平的根本缘由,这也是当前课程与教学变革和学校优质化发展的实质和关键,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生产力的基本前提。正如世界经合组织国际学校改进计划实施中所形成的看法那样:“学校改进的目的是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变革(单纯的人事改革或单独在一个教室内的变革都不会有效)——计划必须是系统的,并持续一个时期的。变革涉及学校的所有方面。变革必须考虑到与具体的教学变革相关的许多因素。”[3]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都可以从合兴小学的“适合教育”“适学课程”“试学课堂”等办学经验中获得启迪。

3.坚持内源性发展为主的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校办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学校教育发展核心是学生发展。在学校发展实践中,坚持内源性发展为主的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无疑有着特别的意义。事实上,学校发展的这一动力机制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内源(生)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观念:“发展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性力量的过程,一个释放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计划者和学者从外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校发展更多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在根本上还是源于人(学生、教师等)的发展的内源性质,亦即“人民不能被发展,他们只能发展他们自己。”[4]也正是学生和教师的内源(内生)发展,构成了学校内源(内生)发展的应有之意。

4.借力于教育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教育科学研究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举措。学校教科研除了开展一些常规的教科研评比和组织学习研讨之外,更需要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努力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学校发展过程中办学思想、学校课程、课堂教学、学习过程、评价方式的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进行真实践,总结真经验,真正发挥教育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推进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办“适合教育”的实践中,合兴小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聚焦“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学生究竟是如何学习的?”等真问题,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对学生进行调查,并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偏好”“学生喜欢的课程实施方式”以及“学生对课程实施结果的期盼”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关注“普遍需求和特殊需求”、平衡“学生需求与教育需求”、权衡“当下需求与长远需求”。有了真实调研数据的支撑,加之先进教育理论的引领,合兴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才渐入佳境,学生的发展才变得更为主动、更有个性和更有成效。

猜你喜欢
办学现代化素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