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技术理性下的价值危机*

2019-01-14 03:41潘志松
江苏教育 2019年90期
关键词:技术理性学业公平

张 熙 潘志松

技术推动了组织治理模式的改变,例如大数据成了政府智慧管理的新模式。这种以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理性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益,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规模庞大的高校招录工作,是在取得高考考生数据基础上由电脑完成的,做到了高效、公平,但这种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公平公正隐蔽了人本化缺失等新的风险。

一、量化评价催生价值危机

改革开放40 年,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家长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统招、统考的基本评价模式没有改变,而且由于涉及社会公平等诸多复杂因素,在近期内难以找到更好的评价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分析标准化评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教育危机,并积极寻找对策。

由于考试是绝大多数人晋升的唯一阶梯,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把分数看得特别重要。实行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又加剧了家庭对子女学业的期望。某些媒体和课外辅导机构推波助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让孩子从出生就加入了竞争的行列。幼儿园学生豪华简历曾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上海某五岁牛娃英语年阅读量超500 本,有钢琴、围棋等近10 个爱好,去过国内外30 多个城市。”这样的“牛娃”,提高了家长对自家娃的要求,成了家长焦虑的根源。如果说幼儿园学生有豪华简历还是个例,那么小升初时豪华简历就成了择校的标配,家长竭尽全力为孩子报班补课,奔波劳碌。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颁发减负令,明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不得补课,不仅规定了学生在校时间,甚至连各学段的考试次数、作业时间都作了详尽规定。但是,本应拍手叫好的学生家长并不领情,校内不能补就另辟蹊径。校内减负造成了校外机构的崛起,也让学校减负行为陷入尴尬的境地,本来善意的减负行为反而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二、效率至上导致公平危机

现行的考研、高考、中考制度,基本是全国、全省或全市一张卷。从主管部门的角度看,既高效又公平。但是这种平等遮掩了教育学意义上的不平等。例如,在各种考试中对外语的高赋分导致了农村学生的劣势,部分考试甚至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发展权利,“寒门难出贵子”与“男孩危机”悄然出现。这种发展机会方面的不平等再加上其他因素,最终将造成很多社会问题。近年来,城市高学历剩女的增多与农村青年找工作难等社会现象,与此不无关系。长此以往,这种追求高效的无差别化的教育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出现连锁效应,如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等。

在绩效至上的大环境中,在技术理性的主导下,管理者容易被数据上的辉煌所迷惑。某教育大省,高考录取率已达到90%以上,这是教育管理者与家长都满意的数据。然而,数据下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中考的提前分流才是高考录取率高的主要因素,半数甚至更多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这样简单地根据普职招生比例将还未定型的少年拒于普通高中的门外,造成了升学竞争前移,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

三、人本缺失触发安全危机

学校,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安全、最宁静的地方。曾几何时,校园安全成了民众普遍的担忧。“校园安全”成为2017 年“十大民生热词”而且排名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联合百度搜索2017 年12 月共同发布)。各地政府、学校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将社会上的不安全因素挡在校门外。从幼儿园到高中,警察站岗教师护卫、家长护送、铁障拦门、刷脸进门,这一切安全措施,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未能完全消除师生及家长心中的不安全感。

对于中小学,民众及社会以升学率来给学校排名,教育行政部门用一个个指标、一项项规定来管理学校。学校领导一手抓升学率,一手应付上级检查。成绩排名、绩效指标才是硬标准温情成了奢侈品。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承受的巨大升学压力,高考前的高强度冲刺,使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继续拼搏的动力。当面临学业或就业压力时,部分学生往往选择逃避。毕业后宅居啃老,因学业或就业遇挫而走上极端等现象时有出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教育风险是社会政治、经济危机的缩影,是由于教育的结构、观念跟不上社会变革的需求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长期的、严重的失衡而导致的。技术理性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对包含教育危机在内的现代社会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将技术理性与人文传统相结合,使粗犷的管理模式细化;摒弃工厂化的育人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培养和自主创新;不用数据来简单划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认识学生。让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学业公平
公平对抗
艰苦的学业
怎样才公平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笨柴兄弟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体育消费的异化及其规避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