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教授治疗郁病经验

2019-01-14 06:06文铮铮王晓燕
天津中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肝气病机临床

文铮铮,王晓燕

(1.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00;2.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0000)

关于郁病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治疗的认识颇为丰富,早在《黄帝内经》中从五行角度论述郁病时就提出五常之气太过或不及,而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气之郁之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述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疗方法。同时从情志角度论述郁病,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诸病源候论·气病诸侯·结气候》指出:“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身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则于文中指出郁病病因乃情志致疾。作为独立的病证名称由来是从明代虞抟率先在《医学正传》上采用,并且从明代以后,一般把情志之郁作为郁病来论述及治疗。古籍中所记载的“癫证”“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奔豚气”皆属郁病范畴,现代医家认为郁病是由于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2]。

王晓燕教授现任西安市中医医院脑病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陕西省名中医,从事临床科研30余年,擅长治疗重症肌无力脑梗死、郁病、失眠等内科杂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兹将王晓燕教授治疗郁病经验总结如下。

1 对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病因认识 王教授认为治疗此病,探求患者发病原因是治疗该病前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通过长期临床发现郁病致病多见以下诱发原因:家庭不睦,才不配位,突发变故,忽受惊恐,久病不愈等,基于以上病因认识,尤其对于有明确病因致病者,王教授特别强调临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及家属加入到治疗计划当中去,提升患者治疗疾病的主动性,减缓不安心理,提升临床疗效。

1.2 病机认识 王教授通过长期临证发现郁病病机常见肝气郁结,气虚气陷,阳郁阳虚,气机逆乱等不同,认为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郁滞不畅为其主要病机,气郁是关键,治当疏肝理气贯穿始终,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郁病患者,不能以肝气郁结统诸证,兼气虚气陷、阳郁阳虚、气机逆乱者亦多见,临床论治不能片面执泥于肝郁一证,对于单纯情志不遂致病者可也,但如果千篇一律疏肝解郁则临床效果失佳。

2 对郁病辨证治疗的经验

2.1 肝气郁滞 患者常所欲不遂,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肝气郁结,循经滞胸胁则胀满,郁郁不乐。久郁化热,火炎于上则口苦,扰动心神可见心烦,急躁,坐卧不宁,木火刑金,肺金被灼,肺失肃降,水道津亏,则便干。肝木横克脾土则脘胀食少,嗳气吞酸,治疗应疏肝健脾,选方多予逍遥散,柴平汤加减。若以肝郁气滞为主,未见明显化热症状,以疏肝理气为主,方多选柴胡疏肝散加减。郁而化热,火炎于上则口苦,选方多以小柴胡汤为主,火扰心神症见心烦,急躁,坐卧不宁,方选化肝煎为主。木火刑金见便干,或症见郁郁微烦则常取大柴胡汤之意。

2.2 气虚气陷 患者每于郁病主要临床表现中见气虚气陷症状。治本求因,缘先天不足,肾阳匮乏;或脾胃亏损,后天失养;或突受惊恐,气陷于下。阳气是具有活力的物质,对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激发推动作用。若肾阳不足则人体各项机能处于低下状态,临床可见各个脏腑机能不足征象,王教授常以温补肾阳为主,临床常选桂附地黄丸加减。对于脾胃亏损造成后天失养,王教授强调需辨明五脏之不同。脾统意,脾气虚者,可见思绪繁杂,多思善虑,志意不坚。以补脾助运为主,方多选理中汤,四君子汤等。肝主决断,肝气虚者,可见强迫症状,忧虑善惊,不耐疲劳。常于温胆汤中加黄芪、桂枝、升发肝气,当归、川芎补肝血,人参补肝气。心主神明,心气虚者,病如脏躁,出现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喜怒无常,悲忧善哭,或呵欠频作。方选甘麦大枣汤加味。

2.3 阳郁阳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阳气是具有温热兴奋的特性,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物质和能量。《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王教授强调,临床因阳气正常机能受限的郁病患者,其病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阳气郁滞不行,二为阳气为寒湿所伏,临床均可见郁郁不乐,少言喜静。而两者形成病因临床兼症不同,阳气怫郁,肝气不得升发,多与情志相关,临床多见身热烦躁,抑郁焦虑常并见,或兼见手足冰冷之症,治疗须以通气机为用,选方多予四逆散加味。阳为寒湿所伏,日久耗损,病人常以抑郁症表现为主,兼见身冷肢重、恶寒喜温者。常选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附子理中汤中加减,于阳虚证中恩师尤提出肝阳不足一证,肝阳是肝脏升发和疏泄的动力,临床见肝经失煦导致小腹痛、筋膜失养导致四肢拘急疼痛等肝阳虚兼症者,于方中加乌药、吴茱萸暖肝阳,助肝气升发疏泄之用。

2.4 气机逆乱 该类患者常因突受惊恐所致,《黄帝内经》云:“惊则气乱。”治须调畅气机,安神定志,因表现各异,具体病机不同,治疗因人而异,因惊恐阳热浮越在外,出现躁狂,抑郁交替发作者,王教授常取防己地黄汤之意,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凉血敛浮越之阳。桂枝甘草补心气、温心阳如此心明神安,因血聚于下,少腹急结者则以桃核承气汤加味,或表现为夜寐不安,时梦凶险、已逝者,以安神定志丸、孔圣枕中丹加减。

2.5 医患配合,疗效显著 郁病患者临床多见症状重,检查轻,病者常口诉躯体诸多不适,但现代医学检查未见明确生化或影像支持,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甚者,有自残轻生、伤害他人之举,病程常反复,缠绵难愈。从中医学辨证治疗而言,症状与患者心理和非生理特征均有关,且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更会加重郁病的临床症状,因此在中医临证治疗过程当中应当兼顾患者的心理状况,将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因此王晓燕教授临床着重强调良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加入到治疗计划当中去,提升患者治疗疾病的主动性,减缓不安心理,提升临床疗效。在具体临床过程中,注意让患者及家属作为主导,占据治疗疾病的主导地位,医生为辅,与患者密切配合,旨在引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规律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监管疾病的发展愈后,及时纠偏,正如李皋《兰室秘藏·饮食劳倦门》曰:“今时之人,去圣人久远则不然,饮食失节,起居失宜,妄作劳役,形体俱伤,故病而后药之,是治其已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而胃气元气散解,不能滋荣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之所致也,故苍天之气贵清静,阳气恶烦劳,噫!饮食喜怒之间,寒暑起居之际,可不慎欤。[2]”医患共同参与,并予患者摄生之法,是以治未病。

3 典型病案

3.1 病案1 患者女性,27岁。自诉婚后1年来,婆媳不睦,气郁于内,渐出现胸脘胁肋胀痛,饮食无欲,自服逍遥散,其症稍缓,现症见胸脘胀痛,郁郁微烦,嗳气呕酸,口苦,饮食无欲,小便黄,大便黏腻。夜寐多梦不安。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肝郁脾虚,湿蕴中焦。治法:疏肝健脾,和胃化湿。处方:柴平汤加减,药物:生柴胡12 g,生黄芩9 g,党参 20 g,清半夏 15 g,大枣 30 g,炙甘草 6 g,生姜 15 g,苍术 15 g,陈皮 12 g,厚朴 9 g,吴茱萸6 g,黄连3 g。并嘱患者回家后,明己之过,勿论人非,以笔记之。服7剂后患者2诊:诉返家后即审视自己以前言行,始知多有过错,心胸渐明。加之服药,诸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续服7剂而病愈。

按语:病起于肝气郁滞,影响及脾胃,肝气郁滞,循经滞胸胁则胀痛,久郁化热,胆气不降,火炎于上则口苦,火扰心神则郁郁微烦、夜寐多梦不安。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脘胀、嗳气呕酸,肝气乘脾,助运不及,则饮食无欲、水湿内停苔黄腻,脾不升清,水走肠间则大便黏腻。脉弦滑亦是肝郁脾虚水湿内停之象。小便黄,缘肝木生心火,心火下遗小肠之见症。方选柴平汤加减,其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平胃散健脾化湿降浊。左金丸清肝泻火。诸药相合,共奏疏肝健脾,和胃化湿之效,方药切合病机,并予处事之良药,故疗效颇著。

3.2 病案2 患者男性,30岁。自诉参加工作4年来,任务繁重,常感身困肢疲,稍动即汗出。近1年来又购房添丁,压力较大,遂兼职熬夜。渐出现心烦急躁,坐卧不宁,或独处一室,不喜言语。头晕,头空痛。遂来诊,现症见:除上症外,尚见忧愁面容,诉饮食无欲,小便正常,大便稀溏,眠浅易醒。舌淡胖,苔薄白水滑,脉沉细。辨证:肝血不足、心脾两虚证。治法:补气健脾,养血安神。处方:归脾汤、理中汤合酸枣仁汤加减。药物:生白术30 g,党参30 g,黄芪18 g,当归 15 g,茯苓 30 g,远志 10 g,大枣 30 g,干姜 12 g,酸枣仁 15 g,川芎 9 g,知母 3 g,炙甘草 6 g。并嘱患者调节心态,按时作息,语患者亲人多关怀,少抱怨。7剂后2诊,诉上症均较前好转,前日多食年糕,运化不及,感腹胀痛,于原方加炒麦芽30 g,厚朴9 g,再服7剂并嘱饮食清淡,少食辛辣,油腻,生冷,厚味之品,禁饮酒,按时作息。3诊患者诉诸症明显好转,予口服补中益气丸合归脾丸善后。

按语:肝主谋略,赖血濡之,患者长期劳倦,耗气伤血,购房添丁,肝木苦急,生风动血,心神受扰遂生心烦急躁,坐卧不宁。《黄帝内经》云:“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晕,头空痛乃上气不足,气血不能濡养脑窍之症,脾主四肢肌肉,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肌肉筋脉失养则身困肢疲,不耐疲劳,血脉失充则脉沉细。中气不足助运不及,水湿下注,则大便稀溏,脾病,不为胃行其津液,水湿内停则舌淡胖,苔薄白水滑。稍动即汗出,乃气虚失其固摄之力。人卧血归于肝,上奉心神,血虚则心神失养,加之胃气失和,则夜卧不安,故眠浅易醒。患者苦于劳倦,脾胃受损,气血暗耗,治需补气健脾,养血安神。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补气健脾,茯苓、白术、干姜运脾化湿,当归、大枣、酸枣仁、川芎养血安神,知母量少一是佐治黄芪之温燥,量大又恐损伤中阳。2诊患者饮食不节,积滞腹中,取炒麦芽、厚朴化食除满。并语饮食生活之忌,是予治未病。3诊患者脾胃既伤,病去大半治在缓图,故予补中益气丸合归脾丸口服善后。

3.3 病案3 患者女性,65岁。患风湿病5年,遇惊吓后出现心神不宁,独不出户,恶见陌生人,喜卧喜寐,夜寐时多噩梦,梦境多为人将追捕之,时于夜半惊醒。来时家人陪伴,惊恐貌,坐卧不宁,于春去夏初之际仍身裹棉衣,自诉3年前,夫因病而逝,子女工作繁忙,平时1人居家,年轻时即胆小易紧张,怕冷,手脚冰凉,各关节疼痛,恶食凉饮,腹胀满,大便3~5日1解。排解费力,质可。小便清长夜频,舌淡暗,体胖多齿痕,苔白腻,脉轻取弦紧,重按无力。辨证:脾肾阳虚、心神不安。治法:温补脾肾,安神定志。处方: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合龙骨牡蛎加减。药物:炮附子15 g,茯苓30 g,生白术15 g,生白芍 10 g,生姜 15 g,干姜 15 g,细辛 6 g,麻黄 9 g,当归 24 g,肉苁蓉 30 g,生龙骨 30 g,生牡蛎30 g,乌药9 g,吴茱萸6 g。并嘱亲属多陪同交流。7剂后,患者夜寐改善,噩梦除。腹胀消,恶冷减轻,余症同前。继问患者子女,诉工作繁忙,老人独自一人居家,语患者子女:“患者目前缺乏安全感,此病需家人配合治疗。药石不能尽愈,需常陪同关心交流。”予上方加酒大黄9 g,炮附片30 g(先煎30 min),续服7剂。3诊患者颜面渐舒,惊恐之貌减,大便得解,小便次数减少。患者家属亦赞药物之效,再问始知患者女儿,接患者于己家住,家有幼孩可逗趣,且近日常外出与之散步交流,心情渐畅。予上方减龙骨、牡蛎,加酒大黄 6 g,炮附片 20 g,党参 20 g,续服7剂,4诊患者上症明显减轻。嘱予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续服。

按语:心仍神明之主,主不明,则下不安,患者突遭恐吓,心神受扰,故心神不宁,惊恐貌,独不出户,恶见陌生人,夜寐多噩梦,如人将捕之。脉弦主惊亦是明症,平素体寒,中阳即不足,中脏失温煦,故恶食凉饮,年事已高肾阳亏虚,脾肾阳虚,温煦失司,则怕冷,手脚冰凉,推动无力则大便排解费力,《黄帝内经》云:“脏寒生满病。”故腹胀满。水液蒸腾无力直趋膀胱,则小便清长、夜频,气化不及水液停聚则舌淡暗,体胖多齿痕,苔白腻。寒主收引故脉紧。阳虚鼓动无力则脉重按无力。辨明病机,谨守此说,故选真武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脾肾之阳,于诸药中加乌药、吴茱萸暖肝阳正胆气,助肝气升发之用,如此阴寒得散,虚体得温,又于温补药中加生龙骨、生牡蛎,取其镇潜心神之用。2诊,大便仍未解,加酒大黄助通下之用,病经一诊,恶冷腹胀减,阳虚之体必无疑,渐加炮附片加大温阳之效。此病虽因惊吓而起,时因家属关怀不够,故再嘱患者子女多予陪伴关怀。3诊,患者颜面渐舒,知非药物之功,可证世间温情乃人身大药,大便得解,虚体渐温,减酒大黄、炮附片用量,予党参助脾之运,病经3诊,病势已衰,可予丸散收功。

4 结语

郁病本是情感性精神疾病,在中医辨证治疗上与五脏、气血、阴阳均存在着密切联系。王晓燕教授认为郁病的治疗不能只注重肝气郁滞病因病机,考虑现代人饮食摄生不慎、多劳多思的生活特征,临床兼以阳虚阳郁、气虚气陷、气机逆乱为患的患者亦不在少数,辨证用药治疗,须详审病因病机,不可执气郁之专论。同时应把握本病身心同治的重要性,故临证着重强调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及家属加入到治疗计划当中去,提升患者治疗疾病的主动性,减缓不安心理,提升临床疗效。如此郁病治疗可望收良效。

猜你喜欢
肝气病机临床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