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据、意义和着力点

2019-01-14 13:55
教学与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特色

2018年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修改的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前途,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兴衰成败。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力量、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最高体现。此举必将为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进而为全体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形成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依据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深厚历史底蕴、伟大实践发展、强大道义力量的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9、171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注]《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脱离我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脱离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就难以正确认识当代中国。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滋养的结果。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9、171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任何一种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例如,我国古代历来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国家和民族大义,崇尚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强调睦邻友好、以德服人,崇尚天下一家、讲信修睦、和为贵等;强调仁者爱人、见利思义、见贤思齐,崇尚既仁且智、从善如流、知行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这些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资源有着永不褪色的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作为“最大公约数”被广泛接受,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既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在于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根基和精神基因。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中国人有着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和认识自然,形成了独特而悠久的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这使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0页。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当今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展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体制,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这些基本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要求有一个主导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的价值体系。特别是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不断增强,越来越需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客观需要与迫切要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很少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之中加以阐发,这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我们说,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奋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和公民遵循的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决定、支撑和制约着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追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的灵魂、精髓和总纲。核心价值观只是一个“核”,如果没有“价值体系”,就好像一个水果没有果肉、没有水分,核心价值观就发挥不了作用。核心价值观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形成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价值引领和价值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首先,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其次,两者又不能简单地等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更不能用一个方面否定另一个方面。只有将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完整地、全面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提供价值依据和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表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出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无论是作为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还是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需要有一套与其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形成,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思想理论、社会制度、实践运动的层面进一步深化到价值理念的层面,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实现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基础和价值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3-44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1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体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指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自信,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9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培育和弘扬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旗帜的直接展现、发展道路的重要标识,也反映着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追求发展进步过程中的自觉自信程度。历史和实践证明,作为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道义的力量,才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制度体制,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思想、道德、精神等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和道德追求的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遵循,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设计、法律制定、决策部署等的价值支撑和道义支撑,必须具有道义的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不仅来自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之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力量,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未来愿景所代表的崇高的、先进的、强大的道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呈现了当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追求发展进步的总色调,包含着非常高尚、先进和值得人们为之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甚至为之献身的内在合理性,具有鼓舞人心和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强大作用。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当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交锋、价值碰撞、文化激荡更加明显和激烈。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支撑,意义重大而深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汇聚中国力量,才能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必须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多样多变。在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一些错误、消极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在社会中出现思想困惑、价值迷茫甚至信仰危机,一些领域出现诚信缺失、道德失衡现象。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冲击人们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思想观念、文化道德、价值理念和制度模式的较量。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和教育上的优势,加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向全世界极力推销西方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到底追求什么、反对什么,要向着什么方向走、不能朝什么方向走,有利于坚守中华价值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动力

习近平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71、168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也是思想、道德、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也是精神上的极大丰富。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要求,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才能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心灵港湾和精神寓所,激发崇德向善、奋发作为的强大正能量,让人们沐浴着清风正气一路前行。

(三)维护全社会团结和谐的重要稳定器

在一定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中,核心价值观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靠什么来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凝聚力量,使整个社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71、168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1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和凝练表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使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遵循清晰明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使我国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有利于使全社会在具体利益矛盾、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稳定、规范、凝聚、引领的作用,有效地避免利益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社会混乱,使我国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社会发展得以不断进步。

(四)支撑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展开和载体,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观点、看法和态度的综合体现,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稳定,都需要有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作精神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自信,首先表现在对自我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8、170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就没有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必将失去“精神自我”,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8、170页。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上的几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文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始终贯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向上崇善的价值追求,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为丰富、更具民族特色和举世公认的传统美德,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植根在炎黄子孙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发展道路、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底气。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既要从历史传统中传承思想文化资源,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中汲取优秀成果,又要不断赋予本民族核心价值观以新的时代内涵,适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的最深层要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首要支撑,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追求目标,为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赋予了道德崇高性和道义正当性。有了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选择这样的发展道路,就会形成这样的理论体系,就会建构这样的制度模式。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今天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我国在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三、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就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习近平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3页。我国以根本大法——宪法的形式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认知走向情感认同、进而走向自觉奉行并最终成为信念理念,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一是深化理论认知。没有透彻的理论认知,就没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指引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它以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和道义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是全社会全民族的主心骨。坚定价值观自信,首先就要在理论认知上高度认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径,深刻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深远意义,旗帜鲜明地抵制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防止各种错误价值观的侵蚀,为挺直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提供强大价值支撑和思想武器。

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度保障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力量。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需要教育教化、自我内化的作用力,又需要制度强化、行为固化的作用力,需要自律与他律、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用法律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形成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制度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这往往比反复的说教更起作用。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制度安排与体制机制设计密不可分。将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各项基本制度,融入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将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还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我们党和国家先后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等文件,党的十九大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有这些,都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提供了制度依据。当然,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更需要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既凝结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又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成为国家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的灵魂,又以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制作支撑,是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法治之间制度博弈不可避免的难题。

三是增进情感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体现在情感认同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看,它对弘扬什么、反对什么特别明确,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情感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中起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表明一个人是否真正愿意接纳、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是一个人从内心深处真正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可,做到情理交融、德法共育,培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重之心和践履之行,使之成为心灵的“北斗”和“罗盘”,成为情感的寄托。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从情感上接纳、从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

四是内化自觉奉行。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74页。信念理念具有恒定性、稳定性和持久性,是一个人走向更高精神境界的内在动力。核心价值观一旦成为一个人的信念理念,就会生发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定力,就会肩扛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责任使命,就会迈步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笃行。只有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内化为信念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成为全社会的价值遵循。

当代中国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胜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还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打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持久战,都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引方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6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在人们的心灵中搞建设的“铸魂工程”,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达到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
关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少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