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大学校友文化差异

2019-01-14 02:32王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2期
关键词:宗教儒家思想

王颖

摘要:文章旨在从跨文化層面剖析中美校友活动、校友捐赠行为、反哺母校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力求窥探文化层面的异同。

关键词:校友文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宗教;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2-0230-02

一、引言:中美校友工作发展及校友文化现状分析

近年来,校友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我国高校校友机构在支持母校多方面发展、搭建校友与母校沟通桥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各高校开展校友工作的时间早晚、办学历史存在差异,我国高校校友会及校友组织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成立的历史时间短、目的认识缺乏、机制相对不健全、开展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等。而美国各地高校校友组织经过近三百年来的发展,已形成较为规范的校友组织及网络、根深蒂固的校友文化及捐赠意识。耶鲁大学被看作是校友活动的发源地,但美国第一个正式的校友协会是1821年在威廉姆斯学院成立的。随后东部地区的一些大学纷纷效仿成立了类似的机构。如1826年普林斯顿大学校友会,后来,便是中东部的州立大学也开始成立校友会。校友会在美国早期的大学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私立大学的校友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随着校友及校友会作用的明显增强,美国各州逐渐把建立校友会组织作为大学建设的重点工程。我国学界目前已有学者针对美国校友组织的制度、组织构架、捐赠、校友经费等方面的大量文献研究,但从跨文化角度对中美校友文化的比较分析目前寥寥无几,本文旨在从文化层面剖析中美校友活动、校友捐赠行为、反哺母校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力求窥探文化层面的异同,希望能为国内校友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校友与校友文化

(一)校友的定义

校友(alumni),一词源于拉丁文alumnus,在17世纪中期被引入英语,是“被监护人、养子”的意思。在教育领域,养子指校友,而养母则是培养了广大校友的大学和学院。

校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学校的朋友,包含所有在校学习、培训或工作过的学生及教职员工,以及那些为学校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社会人士。而狭义的校友概念仅指在校接受过系统教育,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在校就读的学生。

(二)校友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可以分为两大类:专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校友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主要是指在社会文化的广阔背景下,以校园精神为宏旨,在学校学习和工作过的校友和学校共同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由校友成长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校友的母校情结和自强不息的成才精神、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学校的校友工作等要素构成的思想和物质产品的总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顾建民在其文章中强调:一流校友的形成需要有一种文化来支撑,这种文化必定来源于大学,必定能让每位校友的心灵紧紧相连。

三、从跨文化角度对比中美大学校友文化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下校友活动的差异

荷兰著名学者霍夫斯泰德界定出五种不同文化维度,其中第二个维度被称为: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在这个维度中提出:“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或期望维护自身的权益,以及他们在群体或组织中以个人还是集体身份行事。”西方大多国家都有很高的个人主义维度,其中最典型的国家是美国(见下页表1)。

在西方国家中,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独立个体,自己的事情倾向自己做出决定,他们的看法是:“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遇事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因素,但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个人主义就是“自私”,它也不是“自我主义”的名词。

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的重要性,认为人是集体的一部分,没有了集体,其个人价值就无法实现,所以每个人都应当重视集体合作。

从校友活动开展情况的文化层面来看,美国的一流大学更加重视班级为基础的校友文化。在美国,一般很少见到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全校性庆典,最多不过百人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校友活动。但就是这种小,才造就了美国校友文化独特的魅力。正如顾建民与罗志敏在其论文《美国一流大学校友文化特色摭谈》中所提到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文化无论是组织架构、活动开展,还是管理与评估,都是以班级为中心,也以班级为起点和落脚点。

回顾中国的校友活动,也不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友返校活动。但更受重视的通常是大规模的校庆活动,凝练大学文化以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校庆文化的价值旨归。借校庆之际,回顾历史,通过对办学经验的总结达到精神文化的升华,彰显价值导向,其特殊性在于它的“仪式性”。从文化层面看,不同于美国,中国的校庆精神升华到整个学校的价值层面,是传播大学理念的一种特殊媒介,这与霍夫斯泰德分析的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贴合。但从笔者近几年来从事校友工作的情况来看,年轻的新生代的校友也有更中意于小规模聚会的倾向。随着“80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及改革开放以来与西方社会的大规模交流,我国的集体主义倾向相对以前有削弱的趋势,霍夫斯泰德的理论是建立在近40年前的实证研究中,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曾经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指数有待改写。

(二)西方市民社会、宗教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中美校友捐赠行为的影响对比

美国的社会捐赠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不乏多笔大规模的捐赠。本杰明·富兰克林将其大部分的财富捐出成立了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638年,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在病逝之后,把一半的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也就是后来的“哈佛学院”,哈佛大学的前身。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美国的社会捐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少数富人的捐赠额在社会总捐赠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面向大学的捐赠在社会捐赠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比而言,我国的社会捐赠事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从事慈善的多为非营利性慈善机构,而这些机构多数为政府支持。企业家从事慈善事业的数量不多,表明我国社会捐赠缺乏广泛的参与性。高校的捐赠与之类似,我国高校经费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近几年来也出现了大笔校友企业家捐赠,但总体基数还是较小。

我们可以从文化的层面剖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西方发达国家有其民主的传统和市民社会的基础。所谓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以市民自主、自治为原则,以社会契约为控制机制的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社会中,不用外力推动,每一个市民都自觉地参与社会捐赠。其中,社会捐赠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另外,受到基督教的宗教影响及宗教组织的大力推广,人们已将捐赠作为一种内在自觉的义务。

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发生过像欧洲历史上的政教之间的斗争,因此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非宗教传统文化,这是以“六经”为经典的人文主义传统,因此人们的道德伦理、思维方式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但其中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专制制度统治时间长,缺乏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中国的儒学与西方宗教之间的概念是不同的。它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崇拜,本质上没有对于神灵的崇拜。没有宗教的权威,也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人类精神在信仰上的相对自由空间。所以,“中庸之道”、“不露富”、“藏富于民”等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我国的社会捐赠大多数带有民族情感的象征意义。

四、结语

本文从跨文化及文化比较层面剖析中美校友活动、校友捐赠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认为我国的校友工作相比美国还有较大差距,作为校友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了解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推动我们完善相关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以便更好地开展校友工作。

参考文献:

[1]初立平,社会捐赠: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5):63.

[2]顾建民,罗志敏.美国一流大学校友文化特色摭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79-83.

[3]罗公利,杨选良,李怀祖.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中美大学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02-104.

猜你喜欢
宗教儒家思想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儒家思想与书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老学因素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