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新乡贤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2019-01-14 09:13闵珍兰尹沛人赵萌青李慎鸿
今日财富 2019年35期
关键词:乡贤家乡文化

闵珍兰 尹沛人 赵萌青 李慎鸿

为追寻先辈足迹,感悟乡贤情怀,培养新乡贤文化,南昌县委党校成立课题调研组,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与维度进行思考,展开调研,以期在推动新乡贤为经济社会发展、乡风文明进步、科技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出应有贡献。

一、正视乡绅、乡贤文明的历史作用

鄉贤文化一直是为人们所公认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乡村稳定和促进乡村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乡贤为乡村发展“谋出路”

乡贤们是地方上的各种“公益”活动的主持人或参与者,乡村公共工程建设的筹谋和规划,也几乎全赖乡绅、乡贤得以完成。

比如明朝时期的兵部尚书魏骥告老还乡后,在家居住20余年,为解乡民水患之苦,多次提出修水利,还亲自主持,深受百姓爱戴。像魏骥一样的乡贤们,为家乡的发展带去了先进的理念,谋求了新的出路。

(二)乡贤为乡村文明“添色彩”

传统社会底蕴中的乡村文化,以士绅阶层为乡村文化传递与传播的中坚力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长的沃土与摇篮。

比如江南的书院,大多数都是士绅捐办的。明清时期"土兴于学,民兴于业,义田义塾之设,比比皆是"。清咸丰年间常熟大姓丁氏家族,捐地545亩,用于资助族中子弟读书应试。乡贤教化乡民,贬恶扬善,在树立良好的乡风民俗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乡贤为乡村治理“立规矩”

乡绅和乡贤是乡村社会建设、乡里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力量,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北宋时期,关中大儒吕大忠和吕大钧等地方乡贤制定的《吕氏乡约》,开启了乡贤自主管理治理乡村的制度建设先例。乡贤引领村民建立村规民约,维持乡里社会的礼仪和秩序,为乡村治理和自治提供了制度性的规范。

(四)乡贤为乡村振兴“育人才”

士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社会教化功能的承担者。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教授村,祖先“茝香先生”熊世昌就是一位科举未中的士绅,他以教授私塾为生。自古以来,熊氏家族便人才辈出,自清末以来,月池村走出的副教授、副处级以上科教人员、官员、高层管理人员共有三百多名。

正是乡贤们重视文化教育,心怀“人才兴则国家兴”的高瞻远瞩,中华民族才“江山代有人才出”。

二、当前新乡贤文化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乐善好施、共襄义举”,“新乡贤”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不可否认,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名不副实

纵观当前各种各样的“家官乡贤”,有的人名不副实,并不具备乡贤的标准。

有的假公济私。不少在职官员和退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或影响,将政策性资金和资源大量向自己的家乡倾斜,难逃假公济私之嫌。

有的纯属“暴发户”。有的人原本游手好闲,一旦一夜暴富成为“暴发户”,摇身一变成为“新乡贤”。这种现象既损坏“新乡贤”的整体形象和口碑,也让“真乡贤”进退维谷,不屑与这些“暴发户”为伍,最终导致“逆淘汰”现象。

(二)动机不纯

有的人是为了面子。在为家乡做好事时,他们想到的并不是改变家乡面貌,而是出于攀比心理,“今年李家比王家捐的多,王家碍于面子,在明年可能又要‘扳回一局”。

有的人是为了圈子。有的“乡贤”仗着自己的经济实力,怂恿还在村子里的亲戚,甚至拉帮结派跟村干部对着干,这些人利用“乡贤”之名,打造自己的平台。

有的人是为了票子。他们跻身进入“新乡贤”队伍,扩大了自己的名气,以后打着“新乡贤”的名片,做生意、接工程就更有诚信度、更容易了。

有的人是为了帽子。有些人在获得“新乡贤”称号后,想方设法弄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头衔,或进入村“两委”担任主官,“新乡贤”只是他们捞取政治资本和社会地位的“踏脚板”和“过河石”。

(三)政策不引

一是农村缺乏吸引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和教育等问题严重滞后于城市,导致一些常年驻扎于城市的成功人士,没有回乡的欲望,也就更谈不上“为家乡做点什么”了。

二是政策缺乏引导作用。调研中我们发现,县乡两级层面都没有出台激励新乡贤的文件,仅仅是村干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导致新乡贤做“好事”最终难以凝聚一种力量。

(四)谋划不力

一方面新乡贤们“人怕出名猪怕壮”。有些比较内敛的成功人士只愿出钱不愿出头、出名,他们把慈善项目的策划权和推进权交给村干部或亲戚朋友来实施。很难将钢用在刀刃上、很难将“好事”做好。

另一方面新乡贤们的良好愿望难以实现。由于受到土地、规划等政策性因素的制约,新乡贤许多愿意改变家乡面貌的构思想法难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新乡贤们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培育新乡贤文化的现实思考

如何培育好新乡贤文化,真正发挥他们“转换器”、“安全阀”和“领头羊”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关键。具体来说:

(一)“搭好台子”,为乡村振兴安装“富裕的马达”

乡贤不仅可以直接为乡村提供财富和项目,给家乡捐钱捐物,也可以为村民的致富提供思路。

一是搭建平台。通过搭建平台,让更多的乡贤能够名正言顺地参与进来,有组织、有引导地共同致力于家乡建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江西引路人志愿服务社正是一个为培育南昌县新乡贤文化的平台,服务社通过乡贤出资,请服务社为家乡提供慈善项目的形式运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南昌县籍乡贤参与到家乡建设。

二是信息共享。新乡贤文化的培育离不开信息的传播和推广,我们应该在建立新乡贤信息库的基础上,编印乡贤名录,定期向乡贤推送乡情乡事,让乡贤“不忘本”、“不脱离”,永葆一颗“反哺桑梓”的“初心”。

“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只有抓住人心才能真正唤回乡贤,只有搭好“台子”,才能让乡贤的“初心”有的放矢,从而达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象。

(二)“牵好绳子”,为乡村治理送上“智慧的锦囊”

乡贤都是见过大世面、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他们说话可以“一句顶十句”,在为乡村治理过程中,他们的话语权十分重要。

一是政策支持。面对乡贤的回归,还有很多诸如住房、用地、养老等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要积极鼓励和诱导在外乡贤落叶归根,形成“乡贤回乡—乡村发展—吸引更多乡贤回乡—乡村发展更好……”的良性循环。

二是优化服务。新乡贤文化的培育,需要不断“施施肥”、“浇浇水”,那么,这项“园丁”工作由谁来做呢?可以参考徐州丰县建立“乡贤工作室”,使新乡贤不仅仅是“落地”,而是使新乡贤“生根”。同时,“乡贤工作室”还承担着乡贤选拔和淘汰的工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我们只有“牵好绳子”,才能让“风筝不断线”,使“新乡贤文化”成为乡贤“记得住乡愁”的精神纽带。

(三)“富好脑子”,为乡风建设铸就“文明的灵魂”

新乡贤文化的核心就是文明的进步,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是对村民品格的熏陶和行为的潜移默化。

一是党的引领。新乡贤不仅仅是“口袋富”,更需要“脑袋富”,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让新乡贤把握时代主流,在党的引领下,真正成为“有格局”、“有担当”、“有情怀”的新乡贤。以“党引领乡贤,乡贤带动乡民”的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二是定期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宣传部门、基层党校的作用,定期组织“新乡贤”开展培训活动,保证“引领者”的思想“不脱轨”,使新乡贤在正确的、先进的思想理念指导下,为家乡送去文明“新”风和“清”风。

“衣锦还乡日,他时有此荣”,只有“富了脑子”,才能让乡贤的“反哺”行动“有章可循”,使新乡贤文化踏实厚重、永久传承。(作者单位:中共南昌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乡贤家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谁远谁近?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别让“乡贤”成“乡党”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