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019-01-15 03:37
山西青年 2019年1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实效性价值观

杨 玲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俗语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有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高素质青年。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高素质的青年,高素质青年的培养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风貌和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时期,周围环境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对青少年培养的目标;我党在十八大中也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首当其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随其后。德育本是处在最基础最重要的位置,但现实情况却大相径庭。

(一)家庭层面

任何一个教育对象,在走进学校和面临社会之前已经在家庭打下了教育的基础,家庭对于孩子价值观念、道德品性等方面的培养有着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因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长辈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孩子是否优秀、学校表现是否良好的标准。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对学校有着较高依赖程度的同时又无法做到完全的信任和支持,学校和家庭间不仅没有在德育工作上形成默契配合的合力,反而因为共情力、理解力的缺乏矛盾渐生。

(二)学校层面

从思想品德课本身来看:

1.课程目标过于空、泛、大,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校也无法准确地量化评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课本中的一些案例过于陈旧,学生感到枯燥无聊,年级间的部分德育内容衔接欠缺逻辑顺序,不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以“满堂灌”和说教为主,缺乏德育实践活动,将思想品德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幻灯片展示的内容也多为书本内容的照搬,文字的堆积使学生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的“划起来”、“背下来”等语言在课堂中经常出现。

3.德育评价的方式不够科学全面,以学生掌握的课本知识的多与少来衡量学生品德的好与坏,即以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缺乏课堂中的生成性评价和对学生课后的行为表现的进一步监控。

(三)社会层面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起点上来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向,中小学教育是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从社会总体上来看,公众未给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足够的重视,也未能树立一个符合社会道德基本要求的形象,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以身作则意识较弱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在学校里习得的德育知识常与一些社会现象形成鲜明反差,使他们的身心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二、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当学校所习得的德育知识与某些社会现象不相符时,就会使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德育知识产生疑问,若此刻缺乏来自长辈或学校老师的正确指引,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便会大打折扣。这种缺少是对社会中道德失范事件发生后的相关补救行为,又或者说是一种重补救,轻预防的定势思维,给提高德育实效性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2.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党在十八大中提出要坚持全方位育人,但实则在学校教育的天平里,智育一边始终稳稳的沉在下边,德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本应为全校教职自觉承担的责任,身为教育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教书与育人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可现如今的大部分教师只做到了“教书”,而未尽“育人”之责,有些教师甚至做出了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之事,给向师性极强的中小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家庭德育意识的缺乏:部分家长的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在家庭教育中重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和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二)道德教育内容陈旧

以往的道德教育的内容陈旧、抽象,内容的选择只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将知识简单抽象地罗列,将道德教育变为了书本上的死知识。陈旧的道德教育内容将道德教育变为条条框框的学习,学生学习思想道德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并没有掌握其本质意义;老师也将道德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进行照本宣科。结果就是学生学起来没兴趣甚至排斥学习,老师多做无用功教学没成果;最后导致道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道德教育途径单一、缺乏层次

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恰当的道德教育方法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保障。方法单一且缺少创新就会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成不变,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的同时也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接受性,甚至让他们产生厌学心理。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对道德教育课保持足够的兴趣。

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层次。例如小学开展学雷锋活动,为父母洗脚等活动;中学阶段教育学生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大学阶段教育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做品德高尚的人;出国求学阶段,教育学生加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这种长期缺乏承前启后的德育体系,导致道德教育跟不上形势的转变,难以培养学生完整的道德品德体系。

三、提高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措施

(一)全员参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间立体的德育网络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要素的影响。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必须改变传统的依靠老师教育的方式,构造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氛围。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会、开办校园开放日、组建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加强联系,让家长时刻了解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转变家长原有的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思想品德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的错误思想观念,同时也丰富家长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充分挖掘学校所在社区的好人好事,通过个人宣讲、班会课嘉宾等形式让社会中的道德模范进入校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社会道德规范具体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教学环节入手,道德教育可以贯穿于各个学科之中,育人和教学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上了人生的道德教育课,老师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学校日常的每一项教学工作都可以融入道德教育。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紧贴生活

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摒弃传统的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方法,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贴近社会,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的道德养成。

首先要充分利用传承下来的优秀校园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做到贴近学生的心理,减少乏味空洞的说教,以生活事例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针对性教育。其次,中小学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劳奋进的品格,鼓励学生多参与家务分担、校园卫生打扫和社会实践,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在劳动中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中思考,在劳动中体验,在劳动中学会感恩。最后,中小学道德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良好的品德,并且在生活中能自觉遵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政府可以充分借助如今的网络新媒体,通过电视广告、卡通宣传小短片、卡通画册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老师教授给学生这24个字的内涵,在思想品德课上节选如《感动中国》、《家风》、《中华文明之美》等热门节目中符合当堂课内容的片段,让学生真正感知这12个词汇的含义,并发表自己的评价和观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还可以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到思想品德课程中来;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掘学校及地区的德育资源,如与学校思想品德优秀的教职员工交流工作心得,邀请其到班级里向学生分享自己的道德经验小故事;对班级里的道德标兵进行小奖励,邀请其充当班级小代表上台演讲等。

四、结语

道德是行为的道德,是实践的道德。马克思早在唯物史观中就已清晰地指出实践决定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道德教育从来都不应只是书本上的纸上谈兵,实践和行动才是道德养成的正确实现路径。现如今全球化潮流早已打破了传统社会相对封闭的环境,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也加剧了国民素质的差异,在参差不齐的社会成员素质中,科学与腐朽、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等思想混杂其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大环境压力下的道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合力推进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并不是为了把我们束缚在一个固定不变的观念中,而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控制并抵御人性中丑、恶的部分,追求真善美,让大众生活在一个稳定而和谐的大环境中。因此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和道德习得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实效性价值观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的价值观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