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综合防治策略

2019-01-15 06:22
山西青年 2019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防控

刘 旭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心理伤害、精神损害、名誉伤害或财产损失等的暴力行为。[1]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校园欺凌引发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由于中小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期,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法制观念,尚未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容易冲动,且思想叛逆,对家长、老师的教育存有逆反情绪,往往会无意或者有意地作出一些与家长、教师的教导相悖的行为,因此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之网络媒体的传播,学生们可能会将虚拟的网络暴力行为付诸于现实生活等。品行不良的中小学生一旦认为某个学生好欺负,便会纠集其他人员对该学生进行长期性的、集体性的欺凌,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校园欺凌行为一方面会对被欺凌的中小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另一方面会造成作为欺凌者的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愈加低下,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也为社会的和谐安定埋下了隐患。

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相关部门和学术界都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2017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该文件明确地界定了校园欺凌的治理内容和措施,为校园欺凌提供了处理、防范的依据。除了现行规范性文件提供的参考,我们还应从社会、家庭、学校和法律等四个维度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综合防控。

一、社会防控

一是要净化网络环境,消除危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当前我国的文化产品良莠不齐,文化信息管理制度很不完善,各种网络游戏、音像制品等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等有害身心健康的内容,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身心发展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是非观念尚不明确,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影视剧、动画片、网络小说等所澶染的“帮派主义”和所谓的“哥们义气”等不良思维和风气的误导并盲目地进行模仿,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行为。

要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中小学生经常浏览的主流网站的监督和排查,依法打击涉黄涉暴的网站,取缔允许中小学生进入的黑网吧,进一步完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另外,可以在中小学校园中适量开设专供中小学生使用的校园网吧,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健康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浏览健康有益的内容;在青少年图书馆中设置专门的读书区,放置一定数量的优秀文化作品,推荐青少年有选择地阅读。[2]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校外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工作。校外存在着大量的闲散青少年,他们大都有学业失败的经历,文化程度低,缺乏职业技能,没有工作,其中不乏一些具有不良品质者,如果不正确地对其加以引导,他们很有可能误入歧途,也会危害中小学生的思想健康。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成立闲散青少年的管理机构,面向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募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有富余的时间、热心参与的帮教志愿者,义务性地开展对闲散青少年的帮助和服务工作,预防其教唆和参与中小学生违法犯罪。

二、学校防控

一是中小学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师大都为兼职教师,尚未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或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缺乏专业性,未能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并进行积极有效的辅导。

中小学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建设,聘任持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作为专任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不应只让中小学生粗浅地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明白欺凌行为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危害,让他们懂得如果保护自己免受校园欺凌的伤害。

二是中小学要加强正面引导,增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对法律知识在中小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缺乏应有的重视,直接导致中小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学校不仅可以通过黑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法律、法规,还可以邀请派出所的民警到校开展“法律讲堂进校园”活动,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相关案例,向学生讲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应对措施,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同时,还应该要求学生跟同学遇到问题时要通过正当的途径,通过向老师汇报、寻求老师帮助的方式进行解决,绝对不用暴力手段武断地处理,力图将校园欺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3]

三是中小学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当前多数中小学的校园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学校更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缺乏行之有效的校园欺凌防控制度,甚至没有完善的校园安保制度;相当一部分老师尚未认识到对校园欺凌的严重性,甚至对学生打闹的行为视而不见,使得发生在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干预。

中小学要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校园安全防控预案,设立校园欺凌举报热线,明确负责人,分时段安排校园安保人员进行巡查,并在夜间派专人负责宿舍巡查;在巡查过程中,校园安保人员要对发现的学生行为异常情况,如跟同学打架、上课期间滞留宿舍等,进行及时的干预与处理。另外,班主任和心理健康老师也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

三、家庭防控

一是要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如果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比如溺爱孩子,会使得孩子出现道德认知偏差,产生心理障碍。如果家长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在言行中经常流露出对社会的不满乃至厌恶情绪,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另外,受欺凌的中小学生的家长往往未能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的遭遇;有时家长对孩子受到欺凌的遭遇反应过度,作出过激行为,使得事情更加难以得到妥善处理。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应该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父母应该为孩子传递正能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够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4]。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跟孩子的老师合作,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其进行疏导,就能防患于未然。

二是要构建家庭教育制度,把家庭教育纳入立法体系。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习惯养成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导致一些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他们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容易引发校园欺凌行为。政府应该和市县级的教育行政部门联手合作,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以便改进家长的教育理念,引导和督促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更好地履行监护义务[5],确保家庭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法律防控

一是要加快《反校园欺凌法》的立法,为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美国的新泽西州于2011年推行了《田纳西州反欺凌法》,对欺凌案件中的主要相关主体的职责和处理程序等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条例规定,可操作性强,值得我们国家借鉴。

我国政府的教育部门应完善立法,将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制定和颁布《反对校园欺凌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地界定校园欺凌行为的性质和危害,以及社会、家庭和学校在防治校园欺凌现象中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为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提供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

二是要培育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中小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进行校园欺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中小学生缺乏法律知识,没有法制观念,或者虽然学过法律知识,但守法未成为其内心的需要,不能运用法制观念指导、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6]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具有依附性,其交往群体会对个体产生群体压力,迫使群体中的成员接受群体的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使个体产生很强的归属感。[7]如果这个群体带有欺凌的性质,而身处其中的中小学生个体缺乏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便容易出现自身受到校园欺凌的伤害但保存缄默的行为,这会对其今后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是提升法治能力,引导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由于缺乏法治能力,很多中小学为维护学校的声誉,对未造成严重后面的校园欺凌者进行一般性地说服教育,教师对此现象也往往采取将校园欺凌行为看做小打小闹,这些不但会纵容校园欺凌的不良风气,而且使得被欺凌的中小学生在自身的权益受到损害时未能得到学校和老师的有效支持与帮助,再次遭受校园欺凌时不再求助于学校和老师,只好选择默默地忍受,这促成了更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

要治理校园欺凌现象需要切实提升法治能力。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更加明确地界定法律责任,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不同情形予以相应的惩戒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学生明晰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和自身的责任担当,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感,自觉抵制校园欺凌行为。同时,家长得知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后,应该冷静、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述,了解事情的原委,保存客观的证据,积极采取正当途径,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孩子的正当权益。[8]

总之,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法律四个维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防控,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保证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青少年发明家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