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2019-01-15 06:22
山西青年 2019年7期
关键词:日语语言表达汉语

李 芹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谈到两种语言,就不能回避语言的差异问题。中日语言中虽然有许多相同的汉字和同形词,但是语法结构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此外,日语中大量使用敬语表达方式,日语避免使用直接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等方面都体现着中日语言的不同之处。

一、引言

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模凌两可的回答让许多国家的人都很头疼。在人际交往中,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常采用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会直接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复,他们相信“心知肚明”,希望对方能够从他们的眼神、语气的变化等方面知道他们的想法。日本人拒绝别人也大多采用委婉的方式,不正面拒绝,经常只说半句话,诱导对方猜测自己的答案。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如果直接拒绝对方,会使对方没有面子,他们时刻考虑到他人的想法,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愉快的感觉。这与日本人的“和意识”是分不开的。日本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集团意识和合作精神,时时刻刻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担心自己的说法或者做法会给对方带来不悦,宁愿模凌两可的让对方去猜测自己的心理,也不愿直接拒绝对方。这体现了日本人的“暧昧文化”。

而我们中国人一直提倡实话实说,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会说出模凌两可的答案为难对方。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可能在日本人看来有点冷淡,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这也提醒我们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应该注意这点,尽量避免使用直白的表达方式,以免使双方不悦。

二、从寒暄语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日语寒暄语形式化程度比较高,例如,日本人无论对家人还是外人,早上都会用“早上好”来打招呼,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打招呼时虽然也会使用“你早,您早”这样的正式的社交词汇,但是相比之下更多的是使用“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语,或者是“起来了”、“早饭好了”、“洗脸了吗”、“睡得可好”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不仅如此,日本人在许多场合下使用的寒暄语都具有很强的形式性。如吃饭前的“我开动了”和吃饭后的“多谢款待”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吃饭也会这样说,而且几乎这是饭前饭后固定的寒暄语,可以说这两句话本来所具有的感谢事物的意识已经淡化了,单纯地作为形式化的语言而使用。与此相比,中国人在饭前说“吃饭了”更多意义上是召集家人坐到一起吃饭,或者是劝客人多吃饭等许多语义,是含有积极的、实际的意义的。而且中国人在吃饭前也会采用“吃饭了快来”、“我先吃了”等其他的表达方式。与日语相比,汉语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与日本近代化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明治维新以来,为了成为近代文明国家,学校教育制定了作为礼仪规范的饭前饭后使用的寒暄语,而且还把这些寒暄语写进了教科书。由此可以看出日语寒暄语形式固定是事出有因的。日本人推崇集体主义、集团意识,强调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推崇大家统一的行为方式,而排斥表现个人思想、体现个人性格、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行为。无论是饭前饭后,还是出门回家,日常寒暄用语都被明确规定下来,即使在家庭中,对待亲属大家也都使用形式化的寒暄语,很少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

三、从习用语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体现,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思想的不同之处。中日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习用语,这些习用语尽管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却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在形容年长者有丰富的经验时,汉语使用“姜还是老的辣”这样的俗语,而日语却使用的是“龟甲”来形容。汉语表达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喜好是用“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而日语使用的是“就像虫子喜食辣蓼那样,人的爱好各种各样”。像这样汉语喜欢用“姜、青菜、萝卜”这些蔬菜名称,而日语则喜欢用“乌龟、蓼草”这些与水有关的词汇。由此可见,语言表达还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而在日本海洋文化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结语

中国与日本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史,自古以来,中日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进行着广泛的交流,本文主要透过语言现象考察了中日文化的差异。由于时间和资料有限,考察不全面,可能论文还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今后会涉猎更多的领域,来深入考察中日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相关问题。

猜你喜欢
日语语言表达汉语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汉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