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青年实践观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实践重要论述的视角

2019-01-15 07:40邱家洪
山西青年 2019年24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实干总书记

邱家洪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实践作为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其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教育价值。实践育人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等共同构成高校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教育与成长发展工作,对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蕴含的青年要尚行、力行、敏行、笃行等系列重要思想,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青年实践观,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何实践、实践什么、如何实践”的问题。

一、当代青年为何要实践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自青年时期就崇尚实践,勇于实践。1969年,十五、六岁的习近平,和北京八一中学的14名知青一起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开启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在梁家河大队插队当知青的七年中,青年习近平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靠身体力行做出来的实事,也是惠民利民的好事。正是这七年的实践淬炼,铸就了他坚韧不拔、志存高远、无私无畏、满腹经纶、内敛厚重的人格魅力。在此后的学习工作和长期地方领导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秉持、践行着“尚行”的理念。《知之深 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等著作,作为习近平主政河北正定、福建宁德和浙江时期所思考的智慧结晶,见证着他的行动力和求实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以自身青年时期的政治成长历程和思想蜕变过程的感悟,鲜明地提出了“行胜于言”的观点。他在《摆脱贫困》一书《跋》篇中写道:“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2]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亚信上海峰会后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具体落实上下功夫。”他要求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努力走在全国前列[3]2016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行胜于言。中国用实际行动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4]正是基于“行胜于言”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5]实践证明,重视实践,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有鉴于此,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历来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和原则。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得出的重要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初就向全党、全社会郑重宣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并在此后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他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的就是反对学习和工作中的‘空对空’。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大家都要引为鉴戒。”[6]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难、走向辉煌,靠的是实干苦干,而不是空想清谈。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气和智慧干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能办成的大事,解决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难题,靠的仍然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真抓实干。青年正值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型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要力戒空谈,崇尚实干,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品格,养成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摒弃走过场、装样子、博眼球、做虚功、重表面等形式主义陋习,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说假话的恶习。唯有如此,才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

二、当代青年需实践什么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历来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和原则。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深入诠释了劳动的本质、价值、原则、目标以及劳模精神等问题,而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7]这就要求当代青年,要自觉培育“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态度。“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8]要确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9]要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10]“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11]要树立“劳动开创未来”的成才志向。“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12]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社会实践是青年开阔眼界、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大熔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13]“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4]青年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广泛参与社会调查、政策宣讲、志愿服务、参观考察、支教帮扶、法律咨询、勤工助学、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国情,懂得社会,了解民生民情,从而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起深厚的亲民爱民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更好地培育遵守秩序,遵纪守法,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才能逐步养成知恩图报、孝老爱亲,谦虚友善、明理包容,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品质;也才能培育担当能力,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希望大家奋力创新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6]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实践昭示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立足点,自主创新是我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神舟、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神威、鲲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富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成为创新创造的先锋。习近平总书记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寄语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锐意进取,“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17]他告诫青年:“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18]“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19]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科学精神、积极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挖掘创新潜能、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三、当代青年应如何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原理,也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以此勉励广大青年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勉励大学生:“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0]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道:“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21]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说:“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2]2018年5月2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23]广大青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坚守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才能知其道,行有方。

新时代的青年大多缺乏艰苦复杂环境的历练,更需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毅笃行的意志品质。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24]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25]荀子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青年在前进的路上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不能坚持,就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只有拿出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的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善做善成,善始善终,成功才会在前方等你。

奋斗自强是笃行实干的生动注脚。2015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发去的贺信中写道:“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是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也是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26]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他再次强调:“早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27]奋斗是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8]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29]“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30]奋斗是青年人生幸福的价值追求。“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31]“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31]“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32]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实干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做事应经得起“火炼”——实干不能玩“虚”
习总书记“下团组”
奋斗成就使命实干托起梦想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